您现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 > 章水镇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鹿窠摩崖石刻群

鹿窠摩崖石刻群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1986年5月2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鹿窠摩崖石刻群共9块,位于章水镇杖锡村的屏风岩、门前山、下溪岩、门后头山(百步阶)等处。屏风岩石刻,为长方形直立巨石,高4.5米,宽1.95米,厚3.2米,正面直镌“四明山心”四个隶书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从屏风岩西北行,至百步阶附近,两山之间竹木葱茏,一股涧溪奔出,为一块树仞高的巨石所阻,分道而下。涧旁多摩崖石刻,陡壁间有巨石三级,每级高树丈。第一级刻“三峡”二字,因似微型的长江三峡;在一股清泉涌出处刻有“浴心”二字;在溪水垂直下泻处刻有“醉泉”二字。第二级出,溪水由喧哗转为幽咽,从一洞下缓缓流出,石上刻“潺湲洞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 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黄长富两人,住院人数最多时曾有数十位伤员。后方医院在上横设立时间大约1年多点,因

章水万安桥

章水万安桥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因与横街的万安桥同名,所以本桥加地名命之。根据桥额“万安桥”楷书石匾,有上款:“壬子葭月中澣之吉”,下款:“八十三老人应元弼”等字样,结合当地村民讲述在其小时候听老人讲,该桥已存在。我们又结合该桥建筑风格等判断,应为清代建筑,又根据中国传统的“天支地干”纪年法推算其清最后一个“壬子”年,说明最晚也建于1852年。 该桥南北向横跨密岩溪上,南面是崩岩山,是通往宁波的必经之路。前身为木板桥,由于洪水时常被冲,清代一老人出资建成此单孔石拱桥。拱卷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总长为37.85,桥洞净跨度9.85米。洞孔高4.30米,宽2.73米。南北落坡引桥的路面为泥石铺设。主桥南有11级石条台阶,北有10级石条

启明小学

启明小学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为革命烈士崔真吾于1929年创建。 校舍主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上下各有四个教室,正中为校门。门面屋顶呈三角形,正中塑圆形校徽,徽面下为奔流的樟溪,中为挺拔的高山,上面是红色五角星,象征红星启明大地山河,以下横书“鄞县启明小学”五个篆体大字。主楼的右侧有前后两排平房,分别为教师寝室和办公室。 崔真吾烈士(1902一1937),参加过五四运动,曾在鲁迅先生支持下,与崔绍立、柔石等先后创办了“樟溪学社”、“泱泱社”。编印“朝花旬刊”等。译著甚富。1937年在广西惨遭白匪杀害。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成为革命联络点,当时李敏同志就在启明学校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2005年5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纪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区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地面积达12800㎡,并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骨灰室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大厅等纪念建筑。1963年3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

黄泥垅岗战壕遗址

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位于鄞州海曙区章水镇大皎村下塘自然村乌龟岩的山岙之中。据当地村民介绍黄泥垅岗战壕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对付日军而挖掘的,日军进入章水以后,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一步向村里入侵,在乌龟岩上挖掘壕沟,该地地势险要,视线开阔,是观察敌军的有力位置。壕沟为南北走向,全长约3千余米,宽1米左右,深0.6米,在壕沟的北面还有一座炮楼遗址,直径约2.3米,西面有二条支战壕,两条相距约10米。如今壕沟已废弃不用,上面堆满了落叶与树枝,有的地方已被填平。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见证了日军侵略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鹿窠洞桥

鹿窠洞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原杖锡寺大门前),200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桥上未见其桥名及具体年份记载,有关史料亦无记载。 该桥为高拱单孔平桥,整座桥梁用长块条石叠砌而成,总高5米,拱券高4米,桥面宽4米,跨度4.6米。南北向横跨于百步溪两岸,南通百步阶,北为原杖锡寺遗址。杖锡寺创建于唐,宋天圣四年(1026)天童寺僧修已来山主寺,遂成禅林,现遗址周围留有许多宋代-摩崖石刻及古迹。该桥地处杖锡寺山门之南,古时为杖锡寺的主要通道,经有关专家根据该桥的建筑风格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保存状况推断,疑该桥为宋代所建。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 镌“四明山心” 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篮碧轩烈士公墓

蓝碧轩四烈士公墓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鹿窠自然村的屏风山脚,坐东向西,面对转头岩。蓝碧轩生前是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1943年11月在余姚大余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由当地群众与三位在战斗中牺牲的九名烈士一起掩埋在屏风岩下,1958年村民重新将烈士们葬在“四明山心”的石刻旁,1997年鄞州县委县政府重建烈士墓。烈士墓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三面筑有挡土墙,四个平台,分墓地、拜台、亭台、花坛、花台在左邻“四明山心”石刻,花坛里的左面还立有“杖锡乡扶贫济困基金捐款纪念碑”。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