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重庆市 > 潼南区 > 上和镇

重庆市潼南区上和镇

[移动版]
地名:上和镇隶属潼南区
区划代码:500152101代码前6位:500152
行政区域:重庆市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渝
长途区号:023 邮政编码:402660
辖区面积:约68.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1万人
人口密度:约45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个社区、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上和社区~001镇中心区
因位于合川太和的上游而得名“上和”。…[详细]
倒塘社区~002镇中心区
因其境内有一溪流迂曲回旋之凹地叫倒塘口,得名倒塘社区。1984年建倒塘村,2016年撤村设居为倒塘社区。…[详细]
冬冲社区~003村庄
因其地形似冬瓜,叫冬瓜冲,得名冬冲社区。1950年为上和第6村,1958年更名为上和公社6社,1961年更名为第6大队,1981年更名为冬冲生产大队,…[详细]
五岩社区~004村庄
因其境内有5块巨大岩石耸立,叫五岩沟,得名五岩社区。1958年以前为太和乡第7村,1958年更名为上和公社第7区队,1961年更名为7大队,1981年…[详细]
回头村~201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地形名回头嘴,得名回头村。1951年名为太和乡第3村,1958年名为太和公社第3管理区,1962年更名为第3大队,1981年更名为上和公社…[详细]
青龙村~204村庄
一座群众烧香拜佛,求平安的小庙,习俗称之为青龙庙(已毁)。1958年为太和公社第8区队,1961年更名为第8大队,1981年更名为青龙大队,1984年…[详细]
团山村~205村庄
一圆形小山坡,群众习俗称之为“团山坡”。1951年名为太和乡第10村,1958年名为太和公社第10管理区,1962年更名为第10大队,1981年更名为…[详细]
三岭村~206村庄
此沟处在三座小山岭之下,得名“三岭沟”。1950年9月为上和乡第11村,1961年3月为上和人民公社第11管理区,1962年11月为上和人民公社第11…[详细]
月水村~207村庄
因境内曾有一“月水寺”而得名。一座小庙,人们拜佛求神之用,现已毁。1958年前为太和乡第13大队,1958年更名为太和公社第13区队,1961年更名为…[详细]
后沟村~208村庄
以山分前后,山后面的一条沟,得名后沟湾。1961年为独柏公社第1大队,1981年更名为独柏公社后沟大队,1984年更名为独柏乡后沟村,1993年并入上…[详细]
石镜村~209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块像镜子形状的大石头,得名石镜村。1952年名为独柏乡第5村,1959年名为独柏公社第5管理区,1962年更名为第5大队,1981年更名为…[详细]

地名由来:

上和镇曾与合川县太和公社同名,后因位于合川太和的上游而得名“上和”。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上和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潼南县辖镇。1950年建上和乡,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1年更名上和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6年建镇,1993年独柏乡并入。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0.8公里。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3.1万。通公路,涪江通航运。辖倒塘、周湾、回头、冬冲、望水、金刚、五岩、水洞、青龙、团山、三岭、云音、月水、梨山、后沟、头道、洪号、白沟、石镜19个村委会和上和1个居委会。企业有预制厂、酿造厂、建筑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特产蚕茧、柑橘。.

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立太和场,属川北道潼川府蓬溪县管辖。

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团总建制改为镇制,太和场遂改为太和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和镇改设太和联保。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太和联保制为太和乡。

1952年,太和乡改为太和镇。

1956年1月,撤太和镇复太和乡。

1958年9月,改为太和独柏公社。

1960年6月,太和公社与独柏公社分设。

1983年12月,太和公社复改为太

+查看详细上和镇历史沿革>>


以下地名与上和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