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甘肃省 > 白银市 > 会宁县 > 新添堡回族乡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

[移动版]
地名:新添堡回族乡隶属会宁县
区划代码:620422202代码前6位:620422
行政区域:甘肃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甘D
长途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900
辖区面积:约20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新添堡村~200乡中心区
此地清朝年间以前为新添铺,以当地有铺舍而命名。清朝年间,附近山上筑起堡子后,便叫成新添堡。…[详细]
道口村~201村庄
解放前当地村民习惯以坊名作为自然村名,现在道口行政村所包括地域未有统一名称。1949年以后,因道口村处在新添地区的交通要道处,故取名为道口。1958年…[详细]
彭家湾村~202村庄
传以前大多由彭性人居住顾命名彭家湾,沿用至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被命名为彭家湾大队。1983年8月新添回族人民公社改为新添堡回族乡后,设立了彭…[详细]
涝池沟村~203村庄
在涝池沟,解放初期村内有一个大水池,土话叫涝坝,池内有鱼王八等,后起名为涝池沟村。涝池沟村属于新添堡地区,1949年8月12日新添堡地区解放,划属当时…[详细]
炭山沟村~204村庄
在炭山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蜿蜒穿过群山,解放初期,在河流快要绕出山头包围的两岸山上发现了煤(由于煤的质量不高,达不到标准,并未开采)故此得名炭山沟村。…[详细]
河洼村~205村庄
河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回河村~206村庄
回河村历史悠久,古代为原始森林地带,从清朝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5年起,汉族从通渭等地徙迁寄居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以农为主。从下川村流出主流河水在凡山…[详细]
芦岔村~207村庄
芦岔村历史悠久,古代为原始森林地带,从清朝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5年起,回族从宁夏等地徙迁寄居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以农为主。本村内山脉分歧,山底有小河…[详细]
沙家湾村~208村庄
据因此地一堡子内沙姓人居住多命名为沙家湾。清同治年间,回民从陕西等地徙迁寄居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沿用此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被命名为沙家湾大队…[详细]
大寺村~209村庄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回民起义途径此地,沿用当地地名。又修建最大清真寺故名大寺村。1983年8月新添回族人民公社改为新添堡回族乡后,设立了大寺村。大寺村属于…[详细]
三合村~210村庄
清同治年间,摆氏、马氏、杨氏三姓氏回民从陕西等地徙迁寄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故以三姓氏合称为名命名为三合。在我国村民委员会是本行政村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详细]
三岔村~211村庄
三岔村相传是陕西凤翔县回民迁移至此而沿用的陕西地名。在我国村民委员会是本行政村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职能是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详细]
苦水岔村~212村庄
苦水岔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地名由来:

新添堡回族乡以历史上新添驿站和民族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3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新添堡回族乡为2022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新添堡回族乡是白银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也是全省39个民族乡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共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3975户,19332人,(其中农业户数3925户,农业人口19168人)。境内有回、汉、东乡等民族居住。1994、1999和2004年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自然地理:新添堡乡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半干旱山区。最高海拔2259米,最低海拔1769米,平均海拔2014米。年平均气温6.4℃,最低气温—18℃,最高气温34℃,无霜期150天左右,最大风力7级,最大风速每秒2.2米,全年日照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350—450毫米之间

+查看详细新添堡回族乡概况>>

史家弆遗址

史家弆遗址位于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沙湾村史家弄弆社,分布在史家弆社西北的山梁半山腰至山麓河谷地上。以东为河谷,隔河为侯家丿川乡芦村。史家弆的村庄分布在遗址的南部及西南部,有一条乡间小道通向遗址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附近山上筑起堡子后,便叫成新添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2日,划属当时的二区管辖。

1952年,划出二区,建立新添回族自治区。

1958年,改为新添公社。

1981年5月,改为新添回族公社。

1983年8月,改为新添堡回族乡。


以下地名与新添堡回族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