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义镇 | 隶属:凉州区 |
区划代码:620602113 | 代码前6位:6206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H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辖区面积:约77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堡子村 | ~200 | 镇中心区 | 汉代张掖县城所在地,以驻地有古城堡,由张掖的谐音“张义”而得名。…[详细] |
张庄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1983年社改乡时,在张庄大队的基础上设立。…[详细] |
石头坝村 | ~202 | 村庄 | 因境内黄羊河河堤有石头砌成的防洪坝,故此得名。…[详细] |
康庄村 | ~203 | 村庄 | 1983年社改乡时,在康庄大队的基础上设立。…[详细] |
大庄村 | ~204 | 村庄 | 因居住的人口较多,村落规模较大,故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详细] |
河湾村 | ~205 | 村庄 | 以境内自然地貌(位于黄羊河河湾处)而得名。…[详细] |
沙金台村 | ~206 | 村庄 | 以沙金台传说故事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
石咀村 | ~209 | 村庄 | 以境内“石咀子山”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
中路村 | ~210 | 村庄 | 以驻地自然村“中路“,原有中路庙而得名。…[详细] |
常水村 | ~211 | 村庄 | 因旧时杂木河渠首有一条沟流经本村,水流常年不断,故此得名。…[详细] |
澄新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因辖区内有一澄漕,俗称澄漕沟,故此得名。…[详细] |
灯山村 | ~213 | 村庄 | 以境内的“龙王庙”在旧时庙会期有“灯栅”而得名。…[详细] |
刘庄村 | ~214 | 村庄 | 因刘姓人较多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详细] |
地名由来:
张义镇因张义系张掖的谐音。汉设武威郡,置张掖县,张掖即今张义堡。
基本介绍:
张义乡位于凉州区张义盆地,总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水浇地16936亩,山旱地51571亩,有牧草地33937亩。辖堡子、张庄、石头坝、康庄、大庄、河湾、沙金台、长达沟、夹台9个村、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65人。乡政府驻堡子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15万元,财政收入6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元。有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2809人;有卫生院1处。张义堡古城遗址历史悠久,是汉代张掖县驻地。
全乡地处偏远山区,保灌面积少,平川区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地区,三个纯干旱村是豆类作物、地膜洋芋的主要生产地,西山的油菜籽、青豆、青稞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乡政府
文化旅游: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
历史沿革: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张义镇境域属武威郡张掖县,张掖县治所即今凉州区张义镇一带。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元代时期,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张义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张义区。
1952年7月,属第十二区(张义)。
1956年1月,属张义、中路、沙金台乡。
1958年10月,张义、中路、沙金台乡合并成立张义公社。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