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雷坝镇 | 隶属:礼县 |
区划代码:621226111 | 代码前6位:621226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K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辖区面积:约103.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9400人 |
人口密度:9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魏磨村 | ~200 | 村庄 | 据传说,魏磨大庄里大多数人姓魏,在坝里有一座水磨,供庄里人磨面,天长日久就叫魏家磨下。后更名为魏家磨,魏磨村,沿用至今。…[详细] |
甘山村 | ~201 | 村庄 | 由于地处半山干旱地区,由于该村经常缺水,因而取名干山,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组织村民打了两口井,于是改名甘山,寓意村民美好的生活。…[详细] |
前山村 | ~202 | 村庄 | 据传说前山村位于其林山系前端(以山脉的‘向阳面’和‘向阴面’参考)故当地居民一直称呼“前山里”后更名为前山村,沿用至今,细节无历史记载,年久已无法考证…[详细] |
其林村 | ~203 | 村庄 | 名含义:传说有一条龙,从肖良乡逃龙寺逃至此山,而得名麒麟山,后因协议演变为“其林山”。…[详细] |
祁谢村 | ~204 | 村庄 | 祁谢村以前由祁家沟和谢角两自然村组成,命名以祁、谢两字取村名为祁谢。…[详细] |
朱雀村 | ~205 | 村庄 | 具传说有人在此地见过朱雀徙居,故命名朱雀村。…[详细] |
郭陈村 | ~206 | 村庄 | 据老人讲郭陈村主要有郭山和陈沟两部分居住区,故而起名郭陈村。…[详细] |
芦滩村 | ~207 | 村庄 | 因地处深山区,森林覆盖面广,经常有鹿群出没,故名。…[详细] |
坪头村 | ~208 | 村庄 | 早年间西汉水南岸居民为躲水灾搬至西汉水北岸山坡处一平台上,故而建村命名为“坪头村”。…[详细] |
鱼池村 | ~209 | 村庄 | 清朝前期,因在沿河一带长满了雨竹而得名雨竹坝,后来在清末改名鱼池(当地人念cí)坝,在70年代正式更名为鱼池村。…[详细] |
蒲陈村 | ~210 | 村庄 | 因该村蒲能、陈坪两个均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详细] |
苟坝村 | ~211 | 村庄 |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战乱频繁,人口剧减。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以致川地人口剧增,清末部分川人西迁,其中一支苟姓人迁移聚居于此,故而得名苟坝。…[详细] |
关西村 | ~212 | 村庄 | 关西村位于雷坝乡西汉水,清水江交汇处,古称野麻关。在关上梁上曾发现雕绘的古墓葬,称关上遗址。又因地处西山之下,所以叫关西。…[详细] |
清水村 | ~213 | 村庄 | 因地处清水江畔,故名。1954年成立清水生产大队,1983年年改名清水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清坪村 | ~214 | 镇中心区 | 明初,此地有座寺庙叫九柏清凉寺,后有王氏家族迁住,逐变王家寺,1945年和平家山合为清坪村。…[详细] |
教面村 | ~215 | 村庄 | 居于此的魏姓先祖家风以孝为先,孝字当先,旁边文姓一族特重文风,文字当头,故取“教”字,两姓面对面居住,所以取名教面村。…[详细] |
地名由来:
因当地雷姓村民较多,且当地地势平坦,故而得名雷坝镇。
基本介绍:
雷坝乡位于县南部,总面积103.72平方公里,耕地1.74万亩,总人口9354人,有行政村16个,机关驻地雷家坝(北纬33°47′,东经105°02′),距县城60公里。
两汉时属武都郡之武都县辖地,宋属大潭县,明为大潭里,1941年始置大潭乡,1950年为大潭区雷坝乡,1958年为大潭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雷坝公社,1983年恢复雷坝乡建制。
境内气候炎热,山岭植被稀少,西汉水、清水江、野马河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流来,汇于雷坝,向东流去,将全乡切割成四块,形成四道大梁,与西和县交界处的香山海拔2532米,山顶建有寺院,为陇南名胜,江大公路沿西汉水贯穿南北。
粮食作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设武都郡嘉陵道。
南北朝时,设潭水郡、潭水县。
隋、唐时,设潭水县。
五代十国时,设大潭镇。
宋时,设大潭县。
明、清朝时期,为大潭里。
民国元年(1912年)后,设礼县第三区雷坝村、坪头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属左三里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始置大潭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设礼南区。
1949年11月,设大潭区和清江、坪头2乡。
1952年7月,大潭区改为礼县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