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岔镇 | 隶属:麦积区 |
区划代码:620503112 | 代码前6位:620503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万人 |
人口密度:约4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前进村 | ~201 | 村庄 | 因在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把几个自然村整合成一个农业初级社,本着“团结一心,共同前进”的办社宗旨,故名。…[详细] |
王山村 | ~202 | 村庄 |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天水县六区,利川乡,1952年至1958年8月属吴砦乡,1958年9月至1961年6月…[详细] |
秦岭村 | ~203 | 村庄 | 因地处秦岭山脉,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第六区利桥乡、三岔乡,1952年至1953年属吴寨乡。1954年至1955年10月底属巨寺乡、195…[详细] |
小坪村 | ~204 | 村庄 | 因地势平坦,且村庄较小,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天水县六区,利川乡,三岔乡。1952年至1958年8月属吴砦乡,1958年9月至1961年6…[详细] |
吴寨村 | ~205 | 镇中心区 | 据《天水县志》记载宋朝抗金名将吴璘,吴阶兄弟两屯兵时在此筑城扎寨,故名。…[详细] |
闫西村 | ~206 | 村庄 | 闫西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太碌村 | ~207 | 村庄 | 太碌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墁坪村 | ~208 | 村庄 | 因四面大山环绕,地处由低到高的平坡之上,故名。…[详细] |
佘家门村 | ~209 | 村庄 | 因以余姓人氏聚居,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天水县六区,利川乡,三岔乡。1952年至1955年10月属太禄乡,1955年11月至1958年8月…[详细] |
北峪村 | ~210 | 村庄 | 北峪村地处先秦的古栈道,在峡谷之中,渭河北岸,因此就被人们叫北峪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新岔村 | ~211 | 村庄 | 因地处秦岭山脉分支处,命名野岔村,后演变为新岔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水关村 | ~212 | 村庄 | 明朝时期村庄山脚下有一处出水口,人们再饮用时多年深挖,形状似灌子,故人称“水灌”,写作水关。…[详细] |
葡萄村 | ~213 | 村庄 | 因早年间有一姓赵的大户人家,在自家园地里种植着很有名气的葡萄,故名。…[详细] |
黄龙村 | ~214 | 村庄 | 相传上古轩辕在一次回清水探亲祭祖时经过此地,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犹如一条黄龙,故名。…[详细] |
集村村 | ~215 | 村庄 | 因早年间在此设有集市,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天水县六区,利川乡,三岔乡。1952年至1955年10月属太禄乡,1955年11月至1958年…[详细] |
关庄村 | ~216 | 村庄 | 因以关姓人氏聚居,故名。清代属三岔厅。民国时期先后属天水县六区,利川乡,三岔乡。1951年至1958年8月属立远乡,1958年9月至1961年6月属葡…[详细] |
咀头村 | ~217 | 村庄 | 咀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辖区在地理版图上处于三个乡镇的分岔处,于乾隆年间设三岔厅而得名。
基本介绍:
1949年设三岔乡,1958年改东岔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区境东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270平方公里,人口0.7万。陇海铁路绕境而过,310国道穿境。辖月林、闸岭、码头、牛背、东岔、割漆、曹家坪、土桥子、桃花坪9个村委会。地处秦岭山脉北麓。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黄豆,盛产核桃、苹果、板栗、胡麻等。
荣誉排行:
2021年2月,三岔镇被命名为2020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三岔镇,辖吴碧、立远、东岔3乡。
1950年,从三岔镇分出东岔乡。
1951年,三岔镇改为吴碧乡。
1952年,分置太碌乡。
1955年,合并为吴碧乡。
1958年9月,吴碧并入葡萄园公社。
1961年7月,设立吴碧公社。
1968年,葡萄公社的一部分并入吴碧。
1983年,改为吴碧乡。
2004年,撤乡并镇时改为麦积区三岔乡。
2015年,撤乡设镇。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