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嘴头乡 | 隶属:武山县 |
区划代码:620524202 | 代码前6位:620524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甘E |
长途区号:0938 | 邮政编码:741000 |
辖区面积:约162.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1万人 |
人口密度:约6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咀头村 | ~200 | 乡中心区 | 因旁有道山梁,形如龙嘴,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区嘴头…[详细] |
张沟村 | ~201 | 村庄 | 因以张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吴庄村 | ~202 | 村庄 | 因以吴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区嘴头乡;1…[详细] |
王山村 | ~203 | 村庄 | 王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管山村 | ~204 | 村庄 | 因以管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多家村 | ~205 | 村庄 | 明朝万历年间,因有好几个姓氏居民居住,故名。…[详细] |
宋坡村 | ~206 | 村庄 | 因以宋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尹沟村 | ~207 | 村庄 | 因以尹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金银村 | ~208 | 村庄 | 因村民向往生活富裕,多金多银,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何去村 | ~209 | 村庄 | 因以何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区嘴头乡;1…[详细] |
杜井村 | ~210 | 村庄 | 因以杜姓人氏聚居,且村内有一口井,故名。…[详细] |
新泉村 | ~211 | 村庄 | 因以刘姓人氏聚居,且村中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泉水,故名。…[详细] |
白尧村 | ~212 | 村庄 | 因以白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居民居住窑洞,故名。…[详细] |
库洞村 | ~213 | 村庄 | 因窑洞较多,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区嘴头乡;1955…[详细] |
吴山村 | ~214 | 村庄 | 因以吴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白湾村 | ~215 | 村庄 | 因以白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鸣鼓村 | ~216 | 村庄 | 元朝抗击土匪时,村上有一大鼓,以击鼓为信号,抗击土匪,故称鸣鼓村民委员会。…[详细] |
罗坡村 | ~217 | 村庄 | 因以罗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详细] |
党口村 | ~218 | 村庄 | 因以党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嘴头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三区嘴头乡;1…[详细] |
李尧村 | ~219 | 村庄 | 因以李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居民居住窑洞,故名。…[详细] |
元树村 | ~220 | 村庄 | 因村里有一颗圆形槐树而得名元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彭坡村 | ~221 | 村庄 | 因以彭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李窑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四…[详细] |
管沟村 | ~222 | 村庄 | 因以管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1949年属龙泉区区署嘴头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属龙泉区李窑乡,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属第四…[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政府驻地地嘴头村而得名。因旁有道山梁,形如龙嘴,故名。
基本介绍:
杨河乡地处武山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南界礼县,西毗眠县,位于两地(定西、陇南)三县(武山、礼县、眠县)交界之处。总面积162.6平方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8公里。全乡共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716亩,人均1.7亩。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总产4004吨,劳务输出4000人次,创收1200万元,为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兴办了一批洋芋良种、药材、蚕豆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交通道路建设进展迅速,全乡24个村村村通了公路,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力建设有成效,加大投资,改造新建了农电线路,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农田基建成效显著,已建成标准化
历史沿革:
清代,属宁远县宝原上里。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山县第五区。
1949年8月,武山解放后,属龙泉区管辖,设嘴头、多家、改口3乡。
1953年10月,属第三区(龙泉区),设嘴头、多家2乡。
1955年11月,裁区并乡时,设嘴头、李尧2乡。
1958年8月,公社化时,并入洛门公社,设金银、花果2管理区;9月,又调整到跃进公社。
1965年8月,撤区并社,并花果、嘴头及响河公社部分大队为嘴头公社。
1983年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