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桥镇 | 隶属:西和县 |
区划代码:621225108 | 代码前6位:6212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K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人口数量:约7411人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韩河村 | ~200 | 村庄 | 据乡间老人传说,在西夏年间(1038-1227)为了逃避战乱,从四川大槐树下移居大桥镇韩河居住,因当时人们以韩姓为主,又居住在河边上,故名。…[详细] |
王山村 | ~201 | 村庄 | 王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坪村 | ~202 | 村庄 | 自古李姓在此社占多数,而由地处一平台之上,故而得名李坪社。…[详细] |
郭坝村 | ~203 | 村庄 | 郭坝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张坪村 | ~205 | 村庄 | 全村基本上都姓张,且地处在出坪坝之上,故命名为张坪村。…[详细] |
鱼洞村 | ~207 | 镇中心区 | 在该地有一鱼洞峡,峡中神鱼洞,在清明前后神鱼洞有通体透明的“神鱼”出没,故而得名鱼洞村。…[详细] |
牌五村 | ~208 | 村庄 | 五方沟,白儿坝,原来是两个村,合并时改名为白五村。…[详细] |
上下味村 | ~209 | 村庄 | 据传说是因百五村(跪儿坝)一家孩子走丢被上下味村民(喂喂儿沟)喂养而得名为喂儿沟,又称下喂(下味村),意思的那孩子是上面村子喂养的意思,故而有了下味,…[详细] |
赵尧村 | ~210 | 村庄 | 明朝时从四川大槐树来了赵姓兄弟二人,落荒此地,无房子就在窑洞居住,故名。…[详细] |
仇池村 | ~211 | 村庄 | 在五代十国年间(公元433-763)建立仇池国,建国330多年,后在国民党期间(1945-1948)曾是国民党西和县政府住所,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为…[详细] |
联合村 | ~212 | 村庄 | 解放后,因由几个自然村联合形成一个村子,故而得名为联合村,使用联合村至今。…[详细] |
龙凤村 | ~213 | 村庄 | 自古以来就有龙凤村落,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初,属大桥公委,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大桥乡,1956年8月撤乡设公社,属大桥公社,1961年5月撤社设乡…[详细] |
龙兴村 | ~214 | 村庄 | 因本地原先有三处佛地,故名。解放初,属大桥公委,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大桥乡,1956年8月撤乡设公社,属大桥公社,1961年5月撤社设乡,属大桥…[详细] |
小山村 | ~215 | 村庄 | 根据乡间老人传说,在西夏年间(1038-1227)为了逃避战乱,从四川大槐树下移居大桥镇小山居住,因和仇池村相面对,仇池叫大山,故而叫名为小山。…[详细] |
地名由来:
大桥镇因境内原有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所建石板大桥得名。
基本介绍:
自然环境:大桥乡地处西和县城南部,总面积14.78万亩,总耕地面积14.31万亩,平均海拔1273米。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平均气温1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70天。
行政区划:辖14个村。53个村民小组。
人口情况:总人口:9381人,其中农业人口9219人,非农业人口162,农村劳动力4213人。
五通情况:11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14个村通电话。
荣誉排行:
2021年2月,大桥镇被命名为2020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文化旅游: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
历史沿革:
汉时,属武都郡,白马氐大本营。
两晋时,建立仇池国。
北魏时期,属仓泉县。
1949年后,设大桥公委。
1953年5月,大桥公委分设大桥、鱼洞、仇池、龙凤乡。
1955年10月,鱼洞乡并入大桥乡。
1958年8月,改设大桥、龙风公社。
1983年12月,大桥公社改乡。
2014年,大桥乡撤乡设镇,改为大桥镇。
2011年,大桥镇下辖鱼洞、王山、李坪、郭坝、张坪、白五、上下味、赵尧、仇池、龙风、隆兴、联合、小山、韩河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