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梅州市 > 梅县区 > 南口镇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

[移动版]
地名:南口镇隶属梅县区
区划代码:441421131代码前6位:441421
行政区域:广东省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粤M
长途区号:0753 邮政编码:514000
辖区面积:约26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17万人
人口密度:约15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个社区、4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圩镇社区~001主城区
圩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瑶上圩镇社区~002村庄
瑶上圩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荷泗圩镇社区~003村庄
荷泗圩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赤径村~200村庄
村内有一发源于黎黄潭的小溪贯穿全村汇入程江河,溪水时呈黄赤色,赤水之名由此而来,后又改为赤径村。1958年称赤水大队,1986年称赤径管理区,1999…[详细]
谢响塘村~200村庄
谢响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长山村~201村庄
村民们居住在山脚下,四周高山耸立,连绵不断,故名。1958年称长山大队,1986年称长山管理区,1999年称长山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葵岗村~202城乡结合区
由围岗村和湖溪村二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葵”字指问旬日葵之意,意示事业蒸蒸日上,故名。1958年,为响应党的号召,由围岗村和湖溪村两个自然村合并,称葵岗…[详细]
瑶燕村~203村庄
该村由瑶头村和燕山村两个自然村合并组成,故名。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称瑶燕生产大队,1958年称红旗大队,1986年称瑶燕管理区,1999年称瑶燕村委…[详细]
双桥村~204村庄
旧时,在曹屋治贤、康贤祖屋门前的河面上有一座由两块大长石条组成的桥,故名。该村属旧时锦屏乡的一部分,70年代石分为罗径、松岗二个自然村组成双桥村。19…[详细]
锦鸡村~205村庄
以锦屏山、鸡雄山得名。1958年称锦鸡大队,1986年称锦鸡管理区,1999年称锦鸡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维山村~206村庄
该村是由原来维六大队、七大队与东山队合并而成,1960年合并为大队时,各取一字,故名。1958年称维山大队,1986年称维山管理区,1999年称维山村…[详细]
葵黄村~207村庄
因该村是由葵田村与黄甲塘村合并且各取一字,故名。1951年,原葵田村,黄甲塘合并在益昌乡,1964年下半年后,由益昌乡分割出来,改为葵黄大队,我村从两…[详细]
益昌村~208城乡结合区
该村是以纪念革命烈士陈益昌,故名。建国前称为圩下村,因为是地处圩下方而得名,1949年称益昌乡,1958年公社化称益昌大队,1986年称益昌管理区,1…[详细]
侨乡村~209城乡结合区
该村华侨众多,1957年更名为侨乡村。1953年地域属南虎乡,1958年称侨乡大队,1986年称侨乡管理区,1999年称侨乡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详细]
南虎村~210村庄
旧时该村庄有老虎出现,且整个村庄是座北朝南位置,故名。1958年称南虎大队,1972年与潭江村合并为潭虎乡南虎村,1986年称南虎管理区,1999年称…[详细]
潭江村~211村庄
因纵贯该村中间有一条小河,沿河有钓兵潭、喇叭潭、沙八潭、禾仓潭等几个较深的水潭,因而称为潭头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把锡坑自然村划到潭头村,而统称为潭…[详细]
竹香村~212村庄
旧时以村中有庵堂闻名远近而得名“赤竹庵”,后改为“赤竹乡”,今取乡字改为香,而得名竹香村。1964年至1987年设竹香大队,1987年至1999年设竹…[详细]
龙塘村~213城乡结合区
龙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仙湖村~214城乡结合区
二十世纪60年代并村时取仙家村和湖坑里各一字称为仙湖大队,后改为仙湖村。50年代以江南河为界划分为仙家和湖基两大自然村,1958年合并取仙家、湖基二村…[详细]
南龙村~215城乡结合区
该村庄地形象像条龙,头倚原第三十八野战疾院侧,至接壤车陂村的山高长,头大尾细,像一条欲腾的龙。且整个村庄是座北朝南位置,故称南龙村。1958年称南龙大…[详细]
车陂村~216城乡结合区
旧时该村农田四面环山绕水,靠九层陂头灌溉,要车一陂的水才能灌溉水田,故名。1958年称车陂大队,1986年称车陂管理区,1999年称车陂村委会,沿用至…[详细]
林径村~217村庄
由原来林圹村、径背合并而成,故称为林径村。1958年称林径大队,1986年称林径管理区,1999年称林径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瑶东村~218村庄
因位于瑶上的东边,故名。1958年称瑶东大队,1986年称瑶东管理区,1999年称瑶东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瑶上村~219村庄
原先村里居住的是瑶族人,后来汉族人逐步迁来此地,瑶族人又逐步迁他乡,后来人们把此居住地称为瑶上村。1958年称南口瑶上大队,1965年称瑶上公社瑶上大…[详细]
瑶美村~220村庄
该村是瑶上镇较边远的山村,是山青水绿美丽的小山村,故名。1953年土改时瑶美村建制划分为三个生产行政村,即新东村、新西村、瑶美村,后各村自立成立初级农…[详细]
文光村~221村庄
因本村是由三个自然村落“文兴”、“文理”、“桂竹”组成的,又因村内早期有座星光小学,村内望后代子孙崇文重教,故取“文”和“兴”命名本村,故名。1958…[详细]
瑶西村~222村庄
该村以前属瑶族人聚居的地方,且位于瑶上的西边,故名。旧时称为铅畲村,1949年称瑶西乡,1958年称瑶西大队,1986年称瑶西管理区,1999年称瑶西…[详细]
铅畲村~223村庄
旧时,罗姓和林姓耕种的农田多是山坑田,畲(当地音与“斜”同音义)地较多,罗林两姓门口有一河,且在溪的背后居住着好多农家,因而人们把这自然村合称为沿畲村…[详细]
增梅村~224村庄
该村曾经有饭增坑、梅子畲、大石板三个自然村,其中饭增坑和梅子畲较出名,在并村时合称为增梅村。1952年冬,土改时期,把饭增坑、梅子畲、大石板,合并为增…[详细]
油坊村~225村庄
因该村建有榨高山油茶的油坊,故名。1949年称梅县瑶上油坊乡,1958年称梅县瑶上公社油坊大队,1986年属于梅县市油坊管理区,1999年称油坊村委会…[详细]
琯坑村~226村庄
清朝年间该村出了一位王姓大官,后来该家族没落,遂称“琯”,又因该地山坑较多,故名。1949年称油白乡,1958年称油白大队,1983年称油白大乡,19…[详细]
白叶村~227村庄
古时村中山林生长很多柏树,取名柏叶村。后来使用过程中,读音演变,简化使用了读音相近的“白”字,故名。1958年称红星大队,1968年改称白叶大队,19…[详细]
洋龙村~228村庄
原洋田片和龙石片合并后各取一字,故名。1958年由油白大队分出,称洋龙大队,1986后称洋龙管理区,1999年称洋龙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松水村~229村庄
该村有一条小河水从西流至东边,因“松”与“从”客家同音,故名。1949年属瑶东乡,1958年属金星大队,1986年从金星大队分出设松水管理区办事处,1…[详细]
榕岗村~230村庄
因村境内地形多是山岗,且村内有茂盛榕树,故名。1958年称金星大队,1983年改为榕岗乡,1986年称榕岗管理区,1999年称榕岗村委会,沿用至今,隶…[详细]
过龙村~231村庄
传说古时有一条神龙由该村经过,过后形成一座山,山形如龙,故名。1958年称菏泗过龙大队,1965年称菏泗龙公社过龙大队,1983年称过龙乡政府,198…[详细]
东坑村~232村庄
600年前本村有陈氏在此开基,周氏在此选址建造祠堂,周氏发展很快,后来周氏把陈姓去掉左耳旁,寓意着自己强大起来,可以把陈氏打倒,又因地形多为山坑地,从…[详细]
蕉坑村~233村庄
因该村形状像香蕉,且村里多为山坑地形,故名。1958年称龙岗大队;1983年称东蕉乡;1985年与东坑分离,称蕉坑管理区;1999年称蕉坑村委会,沿用…[详细]
董田村~234村庄
在北宋中时,赖姓祖先避战乱从福建永安迁徙至梅县,在该地的“太平寺”进香,发现此地可以安居,故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因不懂得此为何地,便取董(与“懂”谐音)…[详细]
太平村~235村庄
旧时,该地有一个寺庙叫太平寺。人们便把此地与邻近的四都堡称为太平村。1958年称太平大队,1986年称太平管理区,1999年称太平村委会,沿用至今,隶…[详细]
鱼田村~236村庄
200多年前赖姓从中原迁来此地定居,并且以养鱼为主,并耕种一些田地,把养鱼卖钱所得供子女读书和其他费用支出,因此村民后来称此地为鱼田村。建国前是属似都…[详细]
石陂村~237村庄
旧时在村头建陂头蓄水灌溉,且周边有石山,故名。1958年称石陂大队,1986年称石陂管理区,1999年称石陂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联合村~238村庄
旧时该村是大岭圩周围的村庄,有八姓人居住,分为河东、河西和圩场侧。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命名为联合村。1958年称联合大队,1986年称联合管理区,199…[详细]
太和村~239村庄
因村姓氏多,共有七姓,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又近太和圩,故名。清代属朝洞乡,明末清初属荷田堡荷泗乡,1958年属新荷大队,后分出改为太和大队,1986年…[详细]
荷田村~240村庄
旧时,因村民去农田耕作时出入都要经过小河,“荷”与“河”同音,故名。1958年称荷田大队,1983年至1986年设立荷田乡政社,1986年称荷田管理区…[详细]
七贤村~241村庄
该村背后有七座连接的山峰,象征七位贤士,故名。1958年称七贤大队,1986年称七贤管理区,1999年称七贤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南口镇。…[详细]
锦湖村~242村庄
旧时称黄泥湖村;据传,清朝年间,曾一度改为“鸿儒村”,但没多长时间又复用“黄泥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春才更名为“锦湖村”。1958…[详细]
响水村~243村庄
响水寨(响水电站)地界原属石仔塘,陡峭的石河水流激流而下,由于巨大的落差导致发出巨大的声响,因此得名响水村。1941年属响水堡,1949年属兴梅专区,…[详细]
群达村~244村庄
由于本村外出经商的人都比较发达,“达”由此而来,又由于两所学校的合并,“群”由此而来,故名。1958年称泗都大队,1986称群达管理区,1999年称群…[详细]
金声村~245村庄
铸造厂称之为“金声锅厂”(嘉应州志有记载)所造出的锅头均打印有“金声”字号,故名。1958年金坑大队,1986称金坑管理区,1999年称金声村委会,沿…[详细]

地名由来:

有两种说法:一是其位天梅县南部,是通往省城广州的咽喉要道口,故名。二是梅县与兴宁市径南镇交界的伯公坳是梅县往广州的南出口,故名。

荣誉排行:

2023年4月,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创建单位名单出炉,南口镇在列。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南口镇人口数量为4.17万人,位列梅县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

基本介绍:

南口镇位于梅县西南部,距梅州市区10公里,由原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三镇合而成,与梅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接,总面积 263 平方公里,下辖 46 个村, 3 个居委会,总户数 16002 户,总人口 6.8 万人,其中农业户 13995 户,农业人口 6.1 万人。

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众多的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遗产,世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文化旅游:

南华又庐

走进南口镇,映入眼帘的除了星罗棋布的传统造型的围龙屋之外,还有不少带有花园和自来水系统的新式建筑,这些就是上世纪初归国华侨的杰作。这些建筑中保存最好,名气最大的是坐落在侨乡村的“南华又庐”。

四季佳禾现代产业园

四季佳禾现代产业园位于梅县南口镇葵岗村,是集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亲子乐园、生态餐饮、农居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园区有温室智能大棚5000多平方米,分为花卉园、奇异瓜果园、水培

侨乡村古村落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距县城12公里,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生态风景秀丽,民风纯朴,除了那遍地的油菜花,还有31座美轮美奂、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客

侨乡德馨堂

侨乡德馨堂位于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侨乡德馨堂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锦鸡村干庐

锦鸡村干庐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锦鸡村干庐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干庐

干庐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锦鸡村,年代为1936年。2019年4月19日,干庐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南口镇建于清代,称南口堡。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为第六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南口区。

1956年,成立南口乡。

1958年,成立南口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乡。

1987年4月,改称镇。

潘祥初

(1851—1911)潘祥初,梅县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


还有2个地名与南口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南口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