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梅州市 > 梅县区 > 松口镇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

[移动版]
地名:松口镇隶属梅县区
区划代码:441421100代码前6位:441421
行政区域:广东省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粤M
长途区号:0753 邮政编码:514000
辖区面积:约328.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77万人
人口密度:约11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5个社区、4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繁荣社区~001镇中心区
繁荣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光明社区~002镇中心区
光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爱群社区~003镇中心区
爱群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松南圩镇社区~004镇中心区
松南圩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松东圩镇社区~005村庄
松东圩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镇郊村~200镇乡结合区
因该村邻近圩镇、是松口镇的郊区,故名。1958年称镇郊大队,1983年称镇郊管理区,1999称镇郊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口镇。…[详细]
大塘村~201镇乡结合区
大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大力村~202镇乡结合区
该村旧时又叫下梁、中梁村,新中国后该村利用距圩镇、码头较近的便利,曾组织一批青壮年在圩镇、码头打工做力气活,这些青壮年个个力大如牛,故称为大力。195…[详细]
石盘村~203村庄
该村有座石盘桥与寺坑甘露亭相连,旧时出南洋者多由桥下码头上船,故名。1958年称石盘大队;1984年属松北乡政府,1987年称石盘管理区,1999年称…[详细]
寺坑村~204镇中心区
因旧时该村山上有四条坑水聚集村中后流入梅江河,故称泗坑村,又称上泗坑村。后得知松东上井村亦有个小自然村叫四坑村,因同名由此带来诸多不便再更名为上泗坑村…[详细]
下坪村~205村庄
该村旧时叫“下村”,有三个大坝,由松口翻越一座山至该村时眼前展现一片近千亩的平原,这在山区实属罕见,后人便更名为下坪村。1949年属下坪乡,1950属…[详细]
到车村~206村庄
因为在过去属松云乡,由上村下村、梅教三个村组成。该村的坑水如按地形地貌应顺流而下至梅江河,但因邻村下坪有一坝地缺水,需引该村坑水灌溉,因此倒流至下坪并…[详细]
梅教村~207村庄
相传几百年前,南迁的该村祖先路过时发现该地地形似窖,遍地梅花,认定是个风水宝地,后便定居此地并起名为“梅窖村”。后人认为窖字有不雅之意,逐将“窖”改为…[详细]
盘龙村~208村庄
因为该村李姓先祖选在景致优美、纵横宽阔、天然靠山、青松成林、龙山背之地建祠定居。其山势自然倾斜起伏,有四仪鸣凤、南面盘龙、北枕栋高、东环松柏而称盘龙。…[详细]
洋坑村~209村庄
旧时,外出国外谋生客家人统称“出南洋”。该村有一条坑水流向松源河,村民期望外洋的钱像坑水一样长流不息流人故乡,有洋涌冲天浪,坑流致富泉之意,故名。清朝…[详细]
山口村~210村庄
旧时称仙溪村,因该村地处人大山的口头,故后人将其更名为山口村。1958年称仙溪大队,1987年称山口管理区,1999年称山口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详细]
泰东村~211村庄
旧时该村有泰下(又叫派下)、河东、仙溪三个小村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村合并称,故名。1949年属泰东乡,1958年称泰东大队,1986年称泰东管…[详细]
车田村~212村庄
因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水利条件恶劣,无水圳灌溉,十年九旱,村民为生存只得想办法在田边挖井汲水,取水工具有脚踏式水车,采用杠杆原理的水架汲水,所以后人把该…[详细]
大涧村~213村庄
因该村座落在松柏栋山脚下,旧时村头有一个大吊涧(过水渡槽),故名。1958称大涧大队,1987年称大涧管理区,1999年称大涧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官坪村~214镇乡结合区
因为据传自明代开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叫“蓝田坝”,以产染料为主,后经垦荒,改种杂粮。由于干旱且地处盆地改名为“旱坪”。清代乾隆年间余氏四世英杰…[详细]
铜琶村~215镇乡结合区
因旧时松源河注入梅江河口东岸有座“金盘宫”而得名金盘里。后村中连年非旱即涝,人民生活困苦,便被人戏称为“金盘变铜琶”,久之地名便习惯称为“铜琶下”。民…[详细]
松郊村~216镇中心区
因该村过去曾是松北公社、松北乡所辖郊区,故名。1958年称松郊大队,1983年称松郊管理区,1999年称松郊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口镇。…[详细]
蓬下村~217村庄
因有一条小溪从村中经过,两岸则荆棘丛生,后人为纪念先祖开创公德故名为蓬辣坑。新中国后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把蓬辣坑分为蓬上、蓬下两个村,因该村在下游而得名。…[详细]
南下村~218镇乡结合区
明朝曾称南溪都,公元922年南汉高祖皇帝刘龚避灾曾驻扎于该村义安围,周围有护城河,至今仍有西门、南门塘之称,周围设上寨、中寨、下寨为军营驻兵之用。后撤…[详细]
南上村~219镇乡结合区
旧时称溪南上寨,以梅东桥南面大路为界,上片称南上,下片称南下,因其地处上片,故名。1958年称南上大队,1987年称南上管理区,1999年称南上村委会…[详细]
圳头村~220镇乡结合区
旧时,人们为改善耕作条件,特开挖一条水圳至大黄村口,按地理条件划分为圳头、圳上、圳下等自然村,圳头人口、耕作面积多且较集中,又处水圳头段,故名。195…[详细]
大黄村~221村庄
梅江河绕该村而过,枯水期间显现大面积沙滩,黄色沙石居多,所以叫大黄沙村,新中国后改称大黄村。1949年属松南区,1958年称大黄大队,1987年称大黄…[详细]
小黄村~222镇乡结合区
旧时称小黄沙,据传该村有一小河源自隆文溪上村,由于流域长且途经山区遇暴雨带来山洪在村口沉积大量黄沙形成大片黄沙坝,后人改称为小黄村。1958年称小黄大…[详细]
横东村~223村庄
因梅江河似一条玉带,横披在两个村庄中间,分别为东西两岸,该村座东,故名。1949年属松南区,1958年属松南公社,称横山大队,1987年称横东管理区,…[详细]
横西村~224村庄
因该村位于梅江河畔,以横向座西而得名。1949年属松西乡,1958年属松南公社,称横山大队,1983年属南区公所,1987年称横西管理区,1999年横…[详细]
梓育村~225村庄
因为该村土改时称梓山乡,下辖上梓山、下梓山,而该村由于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生产、生活均比较困苦,村民们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困境,便集资建起一所学校,期…[详细]
德化村~226村庄
民国前夕,村中有识之士吴冠群先生在乡间兴办一所学堂。落成之日,吴先生和村中有文化的老辈们认真斟酌,认为这所学堂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育人才的地方,故定…[详细]
四社村~227村庄
因为旧时由白叶、子龙、个竹坪、大麻窝4个小自然村组成。二十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期是4个合作社,后改大队建制称为“四社”。1958年称四社大队,1983…[详细]
径寨村~228村庄
旧时称半径村;其地处五指峰山脉分支大蓬山下,又是南蓬径中心和松口、雁洋交界分水岭。1954年实行民主建,将原松口大黄村管辖的小自然村“礤头”划入半径,…[详细]
蓬上村~229村庄
因有一条小溪从村中经过,两岸则荆棘丛生,后人为纪念先祖开创公德故命名为蓬辣坑。新中国后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把蓬辣坑分为蓬上、蓬下两个村,因该村在上游,故名…[详细]
桃宝村~230村庄
旧时称陶皮坑,因从现在的高陂头至寨下、上格里沿线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陶瓷土。建国后,当地村民认为该村陶瓷土是个宝贵的矿藏,故名。1958年称桃宝大队,1…[详细]
介溪村~231村庄
旧时又叫个溪;因上井、三塔的两条小溪汇集于此,故名。1958年称界溪大队,1983年称界溪管理区,1999年称介溪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口镇。…[详细]
中江村~232村庄
因为松东片有两条溪河,一条源自上井经涧田,一条源自三塔,中井经富坑至该村甲河口汇合后经介溪汇人梅江河。溪水从村头流至村尾,故有“上河、下河”之小地名,…[详细]
涧田村~233村庄
因该村有一条源自上井的小溪从村中经过,溪两岸水稻田众多,因河床较低,村民只得在上游筑坡开圳引水灌田,引水路很长,须过河和过坑。因此,聪明的祖先用移或竹…[详细]
富坑村~234村庄
旧时该村拥有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各种野兽频频出现在乡村田野,特别是老虎,一到黄昏常出来伤人。因老虎是山中之王,名气大故称为“虎坑”。后来由于该村矿产资…[详细]
下井村~235村庄
旧时又称霞岭村,因该村的地形像一口水井,周围山势险峻且相当高,属三井片的下方故称下井村。1958年属松东公社,称下井大队,1987年称下井管理区;19…[详细]
中井村~236村庄
该村形象一口水井,村民居多建在井底位置,周围山势极高,因该村在三井片的中间,故名。1958年称中井大队,1987年称中井管理区,1999年称中井村委会…[详细]
上井村~237村庄
因此处四面高山环抱,登高瞰,形如井状,且该村在三井片中地处最顶端,故名。1987年称上井管理区,1999年称上井村委会,沿用至今,隶属梅县区松口镇。…[详细]
三塔村~238村庄
旧时由于地主征税收租较高,村民商议后,在三个自然村(即现在称上塔、中塔、下塔)村口筑上塘堤,把稻田淹浸以抗交租谷。人们称筑的三个塘堤为“老土泥塔”,建…[详细]
上畲村~239村庄
因为该村旧时称“上华”,后人为纪念祖宗,取原居始地石壁畲的“畲”,将上华村改为上畲村。1949年属松东乡,1963年称三畲大队,1980年称上畲大队,…[详细]
中畲村~240村庄
因为据考证上、中、下三畲均由福建省宁化县石壁畲搬迁而来,因该村地处三畲片的中段,故名。1949年属桃畲乡,1958年称三畲大队,1970年称中畲大队,…[详细]

地名由来:

关于松口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因松源河从这里注入梅江而得名,另一说是松柏墟与溪口墟两地合称。

荣誉排行:

2023年4月,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创建单位名单出炉,松口镇在列。

2021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松口镇榜上有名(金柚)。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松口镇人口数量为3.77万人,位列梅县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位。

2014年7月,松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2月,松口镇入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2年5月,松口镇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基本介绍:

松口镇地处梅县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第一大镇。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多人,面积32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松口镇围绕“建设新区,整治老区,塑造松口新形象”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步伐,规划将镇政府、松口人民医院、公安、法庭、地税、国土、交管等部门新建于寺坑新开发区,并加大老区整治

+查看详细松口镇概况>>

文化旅游:

南寿峰健康产业园

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梅县区松口镇。以建设“客家药王养生谷,国家级养老胜地”为目标,打造一个独具客家特色、中医药养生、养生养老功能齐全的文化旅游与养生健康产业园区。

梅县松口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梅县松口镇中心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8年亲临松口同盟会组织的革命业绩,乡贤丘哲、张作新等以松口教育会名义,发动华侨和本地乡贤热心人士,于1933年在牛角塘和晒布岗一带兴建中山

喆庐(丘哲故居)

丘哲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丘哲的“号”而被称为“喆庐”。“喆庐”建成于1925年,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四面坡式中西合璧的二层民居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丘哲曾

松口图书馆旧址

松口图书馆旧址,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公园路。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谢良牧、梁鸣九等人在松口组织公裕源商号(公裕源米店),成为同盟会成员进行革命联络的秘密基地,后改为松口书报社,此为松口图书

松江大酒店旧址

松江大酒店旧址,位于梅县区松口镇繁荣居委。有着80多年历史的松江大酒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子君先生于民国21年建成,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得天时地利之便,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无数

邓太乙墓

邓太乙墓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年代为元,属于古墓葬。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邓太乙墓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松口镇建制早于梅州,是千年古镇,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

松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其时名为东畲寨,后改名梅口,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始称松口镇。

宋代以降,松口各姓氏先祖从闽赣迁居此地,开发建成闽粤赣商贸集散地。

宋代伊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松口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重要驿站、世界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

1994年,松北乡与松口镇合并为松口镇。

李士淳

(1585—1665)李士淳,号二何,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于梅县松口洋坑祥安围。自幼聪颖过人,十二、三岁能下笔千言,为时人所称羡。十九岁考中秀才,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8年)中解元。时朝政

吴兰修

吴兰修,原名诗捷,字石华,梅县松口到车村人。吴兰修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后,曾任广东信宜训导,监课粤秀书院。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将广州粤秀山越台故址改建学海堂、聘请博通经史的吴兰修为第一任学长

温仲和

(1848—1904)温仲和,字慕柳,号柳介。是晚清学者、岭东名宿、《光绪嘉应州志》总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温仲和生于梅县松口大塘村。少年就读于私塾,十七岁入嘉应州学,与黄遵宪同窗。清光绪

李光彦

李光彦,字子迪,梅县松口人。自幼聪颖好学,出口成章,下笔能文,清道光一年(1821年)恩科举人,考取教习。留京期间,拟任知县。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参加会试,得中进士,官庶常散馆,授翰林院

丘玖华

丘玖华,字石卿,松口溪南马坊坪人。出自书香之家,父为乐昌教谕,学识渊博,尤精于易经。从其受经者每年达百余人,声誉日隆。玖华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自幼读书勤奋,聪明过人,熟悉掌故。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谢逸桥

谢逸桥(1874~1926),原名锡元;谢良牧(1884~1931),原名钧元,字叔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们是同胞兄弟,谢逸桥居长,谢良牧排行第三。祖父谢盖卿和伯父谢梦池(原名春生)都是马来亚

李桐生

李桐生,松口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嘉应会馆创办人之一。生性聪敏,好读书,秉性慈和,侍亲至孝,当为乡里贤达所称许,卒以贫故,不克竟其所学,而引为终生抱憾之事!他虽幼年失学,然少怀大志,眼光远大,认为僻处乡里


以下地名与松口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