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春湾镇 | 隶属:阳春市 |
区划代码:441781103 | 代码前6位:44178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粤Q |
长途区号:0662 | 邮政编码:529500 |
辖区面积:约3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7.07万人 |
人口密度:20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青云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居委会位于春湾社区,一分为三(青云、湾南、湾北)后成立青云社区,故名。…[详细] |
湾北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因春湾居委会一分为三(湾南、湾北、青云)后,成立湾北社区,故名。…[详细] |
湾南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因春湾居委会一分为三(湾南、湾北、青云)后,成立湾南社区,故名。…[详细] |
马狮田村 | ~201 | 村庄 | 1987年划分为马狮田村民委员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马狮田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
清水塘村 | ~202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清水…[详细] |
龙田村 | ~20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龙窟村。1949年设立龙田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详细] |
爱国村 | ~204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白鸠垌、盘古垌等村。1951年在此设立爱国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详细] |
前进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1951年土改队把那乌乡境划为前进、解放、民主、自由、胜利、幸福等6个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详细] |
安民村 | ~206 | 村庄 | 因新围等村庄的莫姓居民的祖先,在元朝末年发动反元起义,攻占阳春县城,赶走蒙古族官吏,举起保境安民的旗号,明朝《阳春县志》称之为“莫安民”。1951年根…[详细] |
刘屋寨村 | ~207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刘屋…[详细] |
那星村 | ~208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温姓人在石山下、临漠阳江边建潭葛村。1951年设立乡,1958年公社设大队时称那星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详细] |
城垌村 | ~209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城垌…[详细] |
廖施村 | ~210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廖姓人在铜鼓山旁的狮子岗下建廖狮村。1951年,从安民大队划分出来,设立廖施大队。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详细] |
大垌村 | ~211 | 村庄 |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莫姓建大垌村。1951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详细] |
车田村 | ~212 | 村庄 | 清咸丰二年(1852年),建立稳南村。因民国16年(1927年)大旱,村民用水车抽水灌田,故改名为车田㙟。1949年设立车田乡,1958…[详细] |
自由村 | ~213 | 村庄 |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欧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高姓人迁入居住,族人日渐增多,后改称高村。1951年设立自由乡,1958年改为大队。19…[详细] |
井坑村 | ~214 | 村庄 | 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建村。地处东山山麓,这里有条犹如井口的山坑,坑口有建有井坑村。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详细] |
新明村 | ~215 | 村庄 | 1951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新明…[详细] |
新村村 | ~216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新村…[详细] |
下山村 | ~217 | 村庄 | 清乾隆中期建下山村。1960年从春湾区爱国乡分设立下山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详细] |
幸福村 | ~218 | 村庄 | 1951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幸福…[详细] |
山角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明万历后期建山角村。1958年以山角村命名为山角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详细] |
大岗坪村 | ~220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大岗…[详细] |
茶园村 | ~221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茶园…[详细] |
三乡村 | ~222 | 村庄 | 三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卫国村 | ~223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卫国…[详细] |
山中间村 | ~224 | 村庄 | 1949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中…[详细] |
欧垌村 | ~225 | 村庄 | 欧垌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相传南朝以前,从龙宫岩、通天蜡烛山脚以西至漠阳江为一大片湖沼,名为“龙潭”。因水土流失,留下大量黄泥沙土,淤积龙潭,故称“黄泥湾”。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莫姓人在此开设黄泥湾圩,民国时改称春湾圩。
荣誉排行:
2023年11月,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公布,春湾镇入选。
2022年10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春湾镇为2022年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蔬菜)。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春湾镇人口数量为7.07万人,位列阳春市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春湾镇位列第981名。
2017年9月,广东省林业厅认定春湾镇为2017年广东省森林小镇。
2014年7月,春湾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春湾镇位于漠阳江上游,是全市农业大镇之一。全镇农业人口51876人,总耕地面积53364亩,其中水(旱)田35867亩,旱地17497亩。山地面积211478亩,其中有林面积137826亩,林业资源丰富。我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分明,年平均22度,年降雨量2400毫米,年日照对数1700小时,具有水、热、光同季特征,气候宜人。我镇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漠阳江及其支流贯通全镇,还有中、小型水库、陂头等水利工程达60多宗,生产条件良好,适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是市的粮、蔗、菜、果主产区。
一、粮食作物。一九九九年,全镇粮食作物8.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万亩,总产3.6万吨;玉米1.
文化旅游:
春湾景区距阳春市区40公里,含龙宫岩、石林、通天蜡烛三个主要景点。石林,距龙宫岩几不到一公里,也称“百页剑门”,从“百页剑门”进入,草地四周矗立着无数如刀似剑的石峰,极其险峻奇特。珠江电影制
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
通天蜡烛位于春湾镇的后侧,是立于湖水中的一根石柱,因形如巨烛,故得名。这巨烛的来历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相传当时春湾虽然山青水秀,但虫鼠横行,害得当地染疫者家破人亡。一神仙变成垂垂老者行乞于
北宋—民国 阳春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
那乌石桥 位于阳春市春湾镇那乌村。坐落于那乌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监生莫振东、高明法、梁泽魁等人倡建,为三孔石拱桥。全长43.8米、宽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0.7米
古旧塘遗址位于阳春市春湾镇古旧塘村南蛇湖山。年代为西汉。1988年发现。堆积主要在山顶及南坡。经试掘,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还有饰四叶纹的铺地砖。陶器有瓮、罐、钵等,纹饰主要是方格戳印纹。
历史沿革:
明代至清光绪末年,属思良都。
民国元年(1912年)—1952年,为第三区。
1953年8月,改为第四区(后为春湾区)。
1957年4月,设春湾镇(乡级)及春湾、新春、茶园乡。
1958年4月,并为春湾乡;同年10月,置春湾公社(曾称春北公社)。
1961年7月,设春湾区。
1963年1月,撤区复置春湾公社。
1983年8月,改称区;同年9月,从春湾区分设春湾镇(区级)。
1985年6月,区镇合署办公。
1986年
春湾香芋春湾镇种植香芋具有历史悠久,春湾的土质、气候环境极适宜优质香芋的种植生产。加上村民已积累了丰富的种芋经验,因此,较其他地方出产的香芋具有营养丰富、品种纯正、含淀粉多、香浓、松口等特点。春湾香芋
春湾镇是阳春市唯一的板栗产区,一年一熟,由于特殊气候和土壤,该镇板栗与邻近市县相比,其外表乌黑,色泽油亮,像涂了一层油似的,也俗称油栗。其特点肉质金黄,既酥又粉、味香松口,是我市群众中秋赏月常备食品。
春湾赤小豆主产区新村、幸福、大垌等村。清朝雍正年间已开始种植。春湾赤小豆的特点:粒小、身长、脐凹;圆柱形,呈褐色而光润。它有健脾去湿、消肿除胀等功能,一直被中医视为珍品,又以性甘酸平的个性,常被人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