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崔家桥镇 | 隶属:安阳县 |
区划代码:410522111 | 代码前6位:4105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6万人 |
人口密度:70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4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南街村 | ~200 | 镇中心区 | 相早年村中有一小庙,庙顶上只有三垄瓦,故名“三垄瓦村”。后来崔姓人家在村西建了座小桥,名崔家桥,故以此桥名作为村名。北宋《相台志》载有崔家桥。明万历《…[详细] |
中艾亭村 | ~201 | 村庄 | 相曹操派大将邓艾守卫魏都邺城,邓艾在邺城周边设亭管理,故名艾亭。北宋《相台志》载有艾停(古代亭、停通用),后分为4个艾亭。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中艾…[详细] |
石艾亭村 | ~202 | 村庄 | 相曹操派大将邓艾守卫魏都邺城,邓艾在邺城周边设亭长管理,故名艾亭。北宋《相台志》载有艾停(古代亭、停通用),后分为4个艾亭。因村中十字路口有一石庙,故…[详细] |
薛庄村 | ~203 | 村庄 | 明初,薛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居住建村,故名薛庄。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薛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薛庄,沿用至今。…[详细] |
西曹马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相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饲养战马,后百姓在此居住建村,故称曹马。北宋《相台志》载有曹马,明《河南总志·彰德府·古迹》载有曹马里,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详细] |
东曹马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相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饲养战马,后百姓在此居住建村故称曹马。北宋《相台志》载有曹马。明《河南总志·彰德府·古迹》载有曹马里。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曹马…[详细] |
康宋村 | ~206 | 村庄 | 早年宋氏在此居住建村屯田,以姓氏得名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宋村。清朝至民国初,因移民等原因在宋村屯西南发展为13个冠以不同姓氏的宋村,又因此村康姓居…[详细] |
韩宋村 | ~207 | 村庄 | 相村名以姓氏命名,韩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临近宋村,故以姓氏得名韩宋村,至今。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宋村。…[详细] |
李宋村 | ~208 | 村庄 | 相村名以姓氏命名,因李姓居多,故称李宋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宋村。…[详细] |
段宋村 | ~209 | 村庄 | 相段姓始祖移此定居建村,因临近宋村,故以姓氏得名段宋村。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宋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段宋村,沿用至今。…[详细] |
苏宋村 | ~210 | 村庄 | 早年宋氏在此居住建村屯田,故名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宋村。清朝至民国初,因移民等原因在宋村屯西南发展为13个冠以不同姓氏的宋村,又因此村苏姓居多,故…[详细] |
郭宋村 | ~211 | 村庄 |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第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宋村。相村名以姓氏命名,郭姓先祖迁此定居建村,因临宋村,故以姓氏得名郭宋村,沿用至今。…[详细] |
路宋村 | ~212 | 村庄 |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路宋村。明洪武年间,路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临近宋村,故以姓氏得名路宋村,至今。…[详细] |
宋村屯村 | ~213 | 村庄 | 据早年宋氏始祖在此居住建村,以姓氏得名宋村,后演变为宋村屯,沿用至今。北宋《相台志》载有宋村。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宋村屯。…[详细] |
高村村 | ~214 | 村庄 | 因此村地势较高,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高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小高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高村至今。…[详细] |
李辛庄村 | ~215 | 村庄 | 李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杨辛庄村 | ~216 | 村庄 | 因此村杨姓居多,故以姓氏得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辛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杨辛庄。…[详细] |
和邵庄村 | ~217 | 村庄 |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和邵庄。清朝时此地住有几户人家均以卖火烧(烧饼)为生,人称“火烧庄”。村里人感到此名不雅,遂改为“和邵庄”,沿用至今。…[详细] |
双塔村 | ~218 | 村庄 | 北宋《相台志》载有双塔村。相早年村东、西两头各有一座佛塔,故名双塔村,沿用至今。…[详细] |
琚庄村 | ~219 | 村庄 | 琚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隆化村 | ~220 | 村庄 | 此村位于漳河故道,村西有一道土岸像龙一样,故起村名为龙化,后演变为隆化。又古时一龙降落此地,村民供养,因此得名“龙卧村”。后龙死,尸体化为一道土岸,故…[详细] |
赵马房村 | ~221 | 村庄 | 相曹操成立魏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在此建庄园,取名马房庒,逐渐形成村庒。乾隆三年(1738)《安阳县志》载县境东…[详细] |
路马房村 | ~222 | 村庄 | 相曹操成立魏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来赵姓在此居住建村,故名赵马房。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马房庄。清乾隆年《安阳县…[详细] |
魏村村 | ~223 | 村庄 | 相明初魏氏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建村,故名。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魏家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名魏村,至今。…[详细] |
郭家庙村 | ~224 | 村庄 | 因村内郭姓居多,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郭家村。后在村东修建一座奶奶庙,习惯称郭家村为郭家庙。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郭家庙,沿用至今。…[详细] |
牛庄村 | ~225 | 村庄 | 因此村牛姓居多,故以姓氏得名牛家庄,后简称牛庄,沿用至今。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牛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牛庄。…[详细] |
施庄村 | ~226 | 村庄 | 因此村施姓居多,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施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名施庄。…[详细] |
沙岸村 | ~227 | 村庄 | 此村原来位于漳河岸边,故名河岸村。后漳河泛滥,将村冲为两半,洪水退后,村中间留下一道沙河滩,村民分居沙河滩东、西两岸居住,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东沙…[详细] |
申庄村 | ~228 | 村庄 | 相明初申姓弟兄16人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居住建村,故名。清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均称申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申庄,沿用至今。…[详细] |
郜庄村 | ~229 | 村庄 | 相明初郜氏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居住建村,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均称郜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称郜庄,沿用至今。…[详细] |
安阳屯村 | ~230 | 村庄 | 明代在安阳渠(自临漳县万金渠引水向南,到安阳县东北部的水渠名)旁屯田,取名安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安阳屯。又相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在此屯田居住,起…[详细] |
滩里村 | ~231 | 村庄 | 相明初洪洞移民迁居至漳河故道的河滩里居住,建村,村名由此而得。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滩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滩里村,沿用至今。…[详细] |
何村村 | ~232 | 村庄 | 何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常庄村 | ~233 | 村庄 | 相明初常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建村,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常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常庄,沿用至今。…[详细] |
冀庄村 | ~234 | 村庄 | 相明初冀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建村,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冀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冀庄至今。…[详细] |
胡庄村 | ~235 | 村庄 | 相明初胡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建村,故名。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胡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胡庄,沿用至今。…[详细] |
翟庄村 | ~236 | 村庄 | 明初翟氏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居住建村,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均称翟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翟庄,沿用至今。…[详细] |
王彦村 | ~237 | 村庄 | 相早年有一官居王位者,逃难路过此地向村民求借银两,得势后前来设宴感谢村民,此村遂改名为王宴。后人依据谐音简写为王彦。北宋《相台志》载有王宴。清康熙,清…[详细] |
五里屯村 | ~238 | 村庄 | 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迁此定居,因距四周村庄均为五里,故称五里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五里屯。沿用至今。…[详细] |
程村村 | ~239 | 村庄 | 相早年这里散居着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后聚合成村,故名成村。程村本作成村,至清代误作程村。又后来村里程姓居多,改称程村。北宋《相台志》载有成村。清乾隆年…[详细] |
后艾亭村 | ~240 | 村庄 | 后艾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沙堆村 | ~241 | 村庄 | 因此村位于漳河故道,沙土成堆故名沙堆,名称沿用至今。北宋《相台志》、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均载有沙堆。…[详细] |
东庄村 | ~242 | 镇乡结合区 | 此村因位于崔家桥东面而得名,清初称墙东村,因位于崔家桥集寨墙东侧故名。清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墙东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东庄。…[详细] |
北街村 | ~243 | 镇乡结合区 | 相早年村中有一小庙,庙顶上只有三垄瓦,故名“三垄瓦村”。后来崔姓人家在村西建了座小桥,名崔家桥,故以此桥名作为村名。北宋《相台志》载有崔家桥。明万历《…[详细] |
地名由来:
相传清代安化县崔某乞讨居此,勤劳致富。后人将其全部遗产建桥于宅前溪河上,取名崔家桥。
荣誉排行:
2022年9月,崔家桥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3月,崔家桥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2年2月,崔家桥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1年4月,崔家桥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基本介绍:
一. 我镇辖44个行政村,1.1万户,4.6万人,5.5万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镇。 位于安阳东北部平原地区,距县政府所在地12公里。乡域东西长17华里,南北宽12华里,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四面与本县永和、白壁、韩陵及河北省临漳县的韩村、孙陶、柳园等6个乡镇为邻。土质分布东沙、北碱、西南黄土、中间粘。全乡辖44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 崔家桥乡是个传统农业乡,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花生、红薯等,其中曹马芝麻糖、安阳屯山药为传统名特产品。近年来,我乡本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指导思想,以创建特色乡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瓜果蔬菜和食用菌
历史沿革:
春秋属荆楚之地,东汉阳嘉三年(134)始属汉寿县,解放前属太德乡。
1950年属第三区,设有三和、金和、金牛、龙潭、龙谷、大桥、植木、毓德、永固、东倉10个乡。
1952年属第十区。
1956年撤区设毓德铺、崔家桥、三和3个乡。
1958年9月3乡合并为崔家桥公社。
1961年10月分设三、崔、毓3个公社。
1984年崔家桥、三和改乡,毓德铺改镇。
1994年8月崔家桥乡改镇。
2015年12月,三合一并为崔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