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安阳县 > 铜冶镇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铜冶镇

[移动版] [铜冶镇荣誉与排名]
地名:铜冶镇隶属安阳县
区划代码:410522102代码前6位:4105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E
长途区号:0372 邮政编码:455000
辖区面积:约72.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5.4万人
人口密度:约74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铜冶村~200镇中心区
此村西部有铜山,古人入山采银铜铁冶炼,故名铜冶(见《明史稿地理》:“安阳县西北有铜山,旧产铜”。《北周地理志》引《冥报记》:“东魏(534-550)末…[详细]
北庄村~201村庄
《唐故士吴君墓志铭》载有傍祚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载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分为东傍佐、西傍佐,1…[详细]
角岭村~202村庄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角岭。相早年此地为丘陵浅山区,挑担的脚夫常在此歇脚,故名脚岭,后形成村落,起名角岭。…[详细]
石堂村~203镇乡结合区
村东有一天然石涧,俗称石堂,村庄由此得名。又,相传此地有块大青石板,挡住了出入的道路,俗称石挡。后人在此建村改名石堂。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石堂。…[详细]
南街村~204镇乡结合区
《唐故士吴君墓志铭》载有傍祚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载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分为东傍佐、西傍佐,1…[详细]
前街村~205村庄
《唐故士吴君墓志铭》载有傍祚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载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分为东傍佐、西傍佐,1…[详细]
后街村~206村庄
《唐故士吴君墓志铭》、北宋《相台志》均载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载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分为东傍佐、西傍佐,1958年…[详细]
富家沟村~207镇乡结合区
相早年几户逃荒要饭的在一条荒沟的北岸挖土窑居住。因人们的希望家家富裕,遂起村名为富家沟。又,相传村南有一深沟,岸土地原为傅姓人家,俗称傅家沟,后演变为…[详细]
李村村~208村庄
传宋代时这里是个县城,称肖三县,金代撤销。据村西庙碑记载,村南曾有过18层的佛塔,遗址尚存。北宋《相台志》载有礼村。后此村李姓居多,改名李村。民国《续…[详细]
北马村~209村庄
传古代这里曾是驯马练武之地,后形成村落,故名马村。马村有二,此村居北故名。北宋《相台志》录安阳县村名有马村,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北马村。…[详细]
南马村~210村庄
北宋《相台志》、清代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载有马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南马村。相此地原为一车马客店,后形成村落,故名为马村。又,相传古代这里曾是驯…[详细]
南鲁仙村~211镇乡结合区
乾隆年《安阳县志·地理志》载,鲁仙山,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春秋时鲁班居其下,亦称鲁班谷,后人把鲁班奉为神仙,建鲁班阁于山顶,俗称鲁仙山,此村由此得名。…[详细]
西鲁仙村~212村庄
北宋《相台志》载有西鲁仙。相传春秋时鲁班居其下,亦称鲁班谷,后人把鲁班奉为神仙,建鲁班阁于山顶,俗称鲁仙山。乾隆年《安阳县志·地理志》载:鲁仙山,在县…[详细]
湾漳河村~213村庄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湾漳河。古代汾洪江水势很大,注入漳河,因汾洪江水道曲折,过来的船只到此要停靠,故称湾漳河。…[详细]
上蔡村~214村庄
传早年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后发展成村庄。故名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上蔡村,下蔡村”。此村位于两个蔡村北部故名。…[详细]
下蔡村~215镇乡结合区
传早年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后发展成村庄。故名蔡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上蔡村,下蔡村”。此村位于两个蔡村南部故名。…[详细]
李家岗村~216村庄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李家岗。此村位于丘陵岗坡顶上,当初李姓人家在此居住,繁衍成村,故名。…[详细]
南庄村~217村庄
《唐故士吴君墓志铭》载有傍祚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载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分为东傍佐、西傍佐,1…[详细]
官司村~218镇乡结合区
清代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官司。据宋宣和元年(1119)十月,北宋官员在此监管冶铁铸铜,冶炼业十分发达,有“千家炉”之称,此处为北宋冶铁监官办公之处…[详细]
东街村~219镇乡结合区
传宋宣和元年(1119)十月,北宋官员在此监管冶铁铸铜,有千家炉之称。此地有一大石桥,称铜冶桥,此村居桥东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铜冶东街、铜冶桥…[详细]
化炉村~220镇乡结合区
《宋史·食货志》在讲到北宋冶铁业时说,宋宣和元年(1119)十月,“复置相州安阳县铜冶村监官”。由此可知,北宋及以前就有官员在铜冶村监督管理冶炼业,说…[详细]
辛庄村~221村庄
传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钟、许、卜、王、杨几户人家,在此挖窑洞居住,开荒种地,经历千辛万苦才安居下来,故把村庄命名为辛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详细]
东积善村~222镇乡结合区
此村南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而村北地下却是碳。煤和碳在此截然分开,所以名“脊断”,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改名“积善”,意为崇尚积德行善。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详细]
西积善村~223镇乡结合区
此村南面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而北面地下却是碳。煤和碳在此截然分开,所以名脊断,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改名积善,意为崇尚积德行善。北宋《相台志》载有积善。民国…[详细]
南西炉村~224镇乡结合区
1975年在此村西头发现古代炼铁遗址,炉壁还附着15厘米厚的铁渣,附近还有大堆铁矿粉和炉渣等。相传汉武帝曾在此炼铁(见1990年《安阳县志》)。北宋《…[详细]
北西炉村~225村庄
1975年在此村西头发现古代炼铁遗址,炉壁还附着15厘米厚的铁渣,附近还有大堆铁矿粉和炉渣等。传汉武帝曾在此炼铁(见1990年《安阳县志》)。北宋《相…[详细]

地名由来:

《冥报记》载:“东魏(534-550)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铜。”《北宋·食货志》在讲到北宋冶铁业时说,和元年(1119年10月),“复置相州安阳县铜冶村监官”。这说明北宋时即在此设官员监督管理冶炼业,且当时冶铁业己十分发达,有千家炉之称。此地已有铜冶村,还有大石桥,名为铜冶桥,该村居桥南故名南铜冶。

基本介绍:

铜冶镇位于河北省省会西南,紧邻石家庄市区。面积72.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5.4万人,是鹿泉市南部的经济重镇。

近年来,铜冶镇紧紧围绕“打造绿色铜冶,建设现代化强镇”发展定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遵循“牵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奶牛、葡萄、特菜”为主的农业“三小龙”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40%的农户通过产业化走上富裕道路。

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乳品加工、精密铸造、特种轧辊、塑料加工、高新技术五大行业为主的新兴工业体系,年创产值30亿元。全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查看详细铜冶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铜冶镇位列第445名。

2024年7月,2024年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名单发布,铜冶镇榜上有名,位列第86名。

2024年5月,2024镇域经济中部100强榜单发布,铜冶镇位列第67名。

2023年10月,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铜冶镇位列第438位。

2023年9月,2023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揭晓,铜冶镇位列第72。

2023年9月,2023年全国五百强镇名单发布,铜冶镇位列第485。

2022年9月,2021中国中部百强镇名单揭晓,铜冶镇位列第73位。

2022年2月,铜冶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1年10月,铜冶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451位。

+查看更多铜冶镇荣誉与相关排名>>

历史沿革:

北宋《相台志》记录安阳县村名中有南铜冶、铜冶二村名。

元代改称“铜山镇”。

明万历九年《府志》记载:“铜冶共二里”。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录有铜冶村。

民国年《续安阳县志》改称南铜冶至今。

民国初至日伪时期,均属安阳县八区。

1945年3月,此地解放,改属安阳县第二区。

1955年改属积善区。

1956年合并为伦掌区。

1958年,建立铜冶乡。

同年9月,建立铜冶乡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铜冶乡。

2008年撤乡设镇

+查看详细铜冶镇历史沿革>>


还有1个地名与铜冶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铜冶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