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慈圣镇 | 隶属:柘城县 |
区划代码:411424104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7万人 |
人口密度:73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北村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宋楚泓水之战即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后分东西南北四个村,因位于北部,故名。…[详细] |
东村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宋楚泓水之战即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后分东西南北四个村,因位于东部,故名。…[详细] |
白庄村 | ~203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白东桥携家眷自今民权县伯党集逃荒至此,后白氏为望族,故名。…[详细] |
孟庄村 | ~204 | 村庄 | 明代孟氏建村,初名孟庄。清代孟氏绝嗣,邓、刘、贾等氏相继迁入,仍名。…[详细] |
宋屯村 | ~205 | 村庄 | 原有李庄、王胡同二村,据《宋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宋氏自今睢阳区迁此,居二村之间称宋庄。清嘉庆年间三村成为一体,宋氏为望族,统称今名。清咸丰年间筑寨。…[详细] |
刘桥村 | ~206 | 村庄 | 明宣德年间刘清自今洪恩乡大刘庄迁此,靠高庄、后小庄建村,后于村西惠济河上架一便桥,故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刘圣清、刘圣泗倡导筑寨,三村合一,统称…[详细] |
楚庄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十七年(1384)楚氏自今宁陵西楚堂迁此,故名。…[详细] |
肖庄村 | ~20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肖氏落户此地,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桑口村公所。1955年属慈圣区桑口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慈圣人民公社桑口生产大队。1984年…[详细] |
陈阳村 | ~209 | 村庄 | 陈阳村:位于慈圣镇以东3公里处,含陈杨等自然村。…[详细] |
李滩村 | ~21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选河水冲积平滩建村,因地处交通故道,在路边开设店坊,初名李滩店。1962年后简称今名。…[详细] |
康屯村 | ~211 | 村庄 | 明代康氏建村,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李滩村公所。1955年属慈圣区李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慈圣人民公社李滩生产大队。1984年属慈圣乡李…[详细] |
王庄村 | ~212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王氏自远襄镇王寨迁此,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雷屯村公所。1955年属王楼寨中心乡雷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慈圣人民公社雷屯生产大…[详细] |
南村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宋楚泓水之战即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后分东西南北四个村,因位于南部,故名。…[详细] |
桑口村 | ~214 | 村庄 | 元代桑、白两氏建村,初名桑白庄。明代,白氏绝嗣,桑氏于村西河上摆渡,更名桑家口,演成今名。明永乐年间孔彦元自今睢阳区迁来,为望族,仍名。…[详细] |
雷屯村 | ~21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氏随其舅父雷氏从山西迁此,分东、西居住,雷氏居西称雷庄,王氏居东,为尊母姓称雷屯。清咸丰年间筑寨,雷庄并入,仍名。…[详细] |
后梁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李氏、梁氏两姓迁此,分居前后,因其在后,故名。…[详细] |
苏楼村 | ~217 | 村庄 | 元代,苏氏建村,初名苏庄,明中叶,家业兴旺,建楼房,易今名。…[详细] |
张楼村 | ~218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张豹兄弟析炊从北3里塔坡迁此,并建楼房,故名。…[详细] |
朱寨村 | ~219 | 村庄 | 元代,朱氏建村,初名朱庄,后修建土寨,故名。…[详细] |
西村村 | ~220 | 镇中心区 |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宋楚泓水之战即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后分东西南北四个村,因位于西部,故名。…[详细] |
张桥村 | ~22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德自开封西迁此隐居,繁衍成村,后于村东惠济河上架一便桥,故名。…[详细] |
陈小桥村 | ~222 | 村庄 | 清光绪年间陈氏于村东废黄河支流上修三孔拱桥一座,故名。…[详细] |
谢关村 | ~223 | 村庄 | 明代,侯、谢两氏建村,称谢庄、侯庄。后侯氏于二村之间建关帝庙,二村连为一体,统称侯关庙。清代,谢氏重修庙宇,易今名。…[详细] |
孔庄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孔氏建村,故名。1949年称孔庄村公所,属慈圣区。1955年称孔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慈圣区。1958年设立孔庄生产大队,属慈圣人民公社。19…[详细] |
刘庄村 | ~225 | 村庄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刘宽自山西洪洞县城里刘家胡同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
前梁楼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梁、李两氏迁此分居前后,明代两氏人财兴旺,共建庙宇阁楼,故名。…[详细] |
户楼村 | ~227 | 村庄 | 明崇祯年间户中立自山东曹县户老家迁此定居,后建楼数间,故名。…[详细] |
后台村 | ~228 | 村庄 | 楚霸王项羽曾在此筑演马台,称楚王台,“楚台望月”为柘城七台胜景之一,遗迹尚存。明代,张、刘、葛氏迁此,靠土台之后建村,故名。…[详细] |
虎陈村 | ~229 | 村庄 | 南宋绍熙年间陈学诗自今胡襄集卜居于此,初名“陈家村”。明代陈英略倡导筑寨,适逢有虎来此,众人追逐,因名“打虎陈寨”,演称虎陈寨,简称今名。…[详细] |
塔坡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曹、李两氏迁此,傍寺建村,因寺院内建有塔,周围地势低洼,故名。…[详细] |
丁刘村 | ~231 | 村庄 | 元代丁刘二氏迁此,分别称丁庄、刘庄,后二村连为一体,故名。…[详细] |
大韩村 | ~232 | 村庄 | 大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君臣村 | ~23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周君臣从山西迁民至此,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虎陈村公所。1955年属慈圣区虎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慈圣人民公社。1977年从虎…[详细] |
毛楼村 | ~234 | 村庄 | 明代毛氏建村,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前梁楼村公所。1955年属王楼寨中心乡前梁楼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慈圣人民公社前梁楼生产大队。1979…[详细] |
地名由来: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宋楚泓水之战在此一带,宋襄公不击半渡,不擒二毛,心慈性善,遂为村名。宋代适逢集市,称慈圣集。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 宋襄公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慈圣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与远襄、牛城乡交界,南与岗王乡接壤,西与伯岗乡毗连,北与小吴乡、尚寨乡为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58422亩。辖32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215个村民组,10795户,共46437人,其中回族5500人,分居在南村、东村、北村、大韩、白庄、楚庄、后台等七个村委会。其余皆为汉族。
该镇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李滩东干渠横贯东西、惠济河、废黄河纵穿南北,沿惠济河,废黄河西岸为两合土,其余为淤土。为县三樱椒重要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副业以屠宰、运输、纺织、建筑、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乡办企业有农机修配、面粉、酿酒、精制棉、棉花加工、水泥
历史沿革:
明、清属治平、定平乡。
1913年属西北区。
1935年属第三区。
1949年设慈圣区。
1954年西北部属第六区(慈圣区),东南部属第八区(王楼寨区)。
1958年建慈圣公社。
1984年改慈圣乡。
1988年撤乡建慈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