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老王集镇 | 隶属:柘城县 |
区划代码:411424110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4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3万人 |
人口密度:70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东街村 | ~201 | 乡中心区 | 仵氏为明惠帝朱允炆之宗室,明永乐元年(1405)为避难隐居于此,始称仵家村。后逢集市,称仵家集。地处归德府(今睢阳区)至陈州(今淮阳县)交通要冲,清末…[详细] |
余庙村 | ~202 | 村庄 | 元代兵乱余彪携眷自常州避难至此,靠寺庙安身,故名。…[详细] |
大柴村 | ~203 | 村庄 | 大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杨堂村 | ~204 | 村庄 | 杨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振早村 | ~205 | 村庄 | 李振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陈楼村 | ~206 | 村庄 | 陈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街村 | ~207 | 乡中心区 | 仵氏为明惠帝朱允炆之宗室,明永乐元年(1405)为避难隐居于此,始称仵家村。后逢集市,称仵家集。地处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至陈州(今淮阳县)交通要冲…[详细] |
史陆庄村 | ~20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先锋官史玉坤随燕王征北战死后埋葬此。后其六子至此定居,故名。…[详细] |
十门李村 | ~209 | 村庄 | 十门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方楼村 | ~210 | 村庄 | 方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高庄村 | ~211 | 村庄 | 高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潘庄村 | ~21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秦氏建村原有潘氏迁入称秦潘庄,清周叶秦氏衰微,潘庄为村中望族,易今名。…[详细] |
索庄村 | ~21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索大郎、索二郎兄弟二人山西移民自此定居,故名。…[详细] |
前秦村 | ~214 | 乡中心区 | 清乾隆年间秦氏逃荒至此,在一大桑树下搭庵定居,名为秦大树庄,简称秦庄。1950年村落向东北延伸,一坑为界,分为前后两村,以其在前,称今名。…[详细] |
板口村 | ~215 | 村庄 | 板口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许关村 | ~216 | 村庄 | 许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赵楼村 | ~217 | 村庄 | 赵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谢堂村 | ~21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谢朝东山西移民至此,后修建庙堂,故名。…[详细] |
余心白村 | ~21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余心白携眷至此定居,以讳名村。…[详细] |
尹楼村 | ~220 | 村庄 | 清顺治年间尹锋至此建村后盖楼房,后家业兴旺,盖楼房,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唐代形成村落。北宋逢集市,王氏为村之望族,称王家集。清咸丰三年(1853),农历五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自亳州进发归德(今商丘),驻此休整,四方百姓箪食相迎,送粮送草,人头攒动,骡马嘶鸣,半月多朝夕如逢大会,从此称今名。
基本介绍:
老王集乡位於县境东部。东北与商丘县境交界,东南隅与鹿邑县境接壤,南与起台乡为邻,西与大仵乡毗连,西北与胡襄乡相接。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52148亩。辖20个村民委员会,74个自然村,176个村民级同,共6518户,32580人。乡人民政府驻老王集。
该乡土质多为两合土,西部有部分淤土。洮河、明净沟斜穿中、西部。果树栽培面积大,农桐间作普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盛产西瓜、花生和酥梨。
历史沿革:
明、清置永宁乡。
民国初设王家集牌,属东南区。
1935年设老王集、史老家乡联保,属第二区。
1945年置老王集、扳曾口、朱河坡、谢堂、王安楼五保,分属大仵镇、大梁乡。
1949年分属胡襄、起台区。
1954年设扳曾口、老王集、手巾李三乡,分属胡襄、起台区。
1961年置老王集公社,属起台区。
1977年由胡襄、大仵、起台公社交界处划出余老家、双楼、赵楼、谢堂、许关庙、老王集东街、老王集西街、杨堂、索庄、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