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集乡 | 隶属:郸城县 |
区划代码:411625208 | 代码前6位:4116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65.5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8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巴集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洪武年间,此地原为胡姓人居住,逐渐形成集市,称为胡集。后巴姓人迁此居住,胡姓绝嗣,改名巴家集,简称巴集。…[详细] |
巴楼村 | ~202 | 村庄 | 明初,巴姓人从巴屯(今属巴集乡)迁此,有一富户建有一楼房,故名巴楼。…[详细] |
巴屯村 | ~203 | 村庄 | 巴姓人从江南徽州迁来,在此屯居立村,取名巴屯。…[详细] |
王屯村 | ~204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王姓人从王霍庄(今属汲冢镇)迁此,屯居成庄,取名王屯。后巴姓人和张姓人分别从巴小庄(今属巴集乡)、巴集(今属巴集乡)迁来,村名未改。…[详细] |
叶庄村 | ~205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叶姓人从叶老家(今属淮阳县)迁此定居,故名叶庄。…[详细] |
谭寨村 | ~206 | 村庄 | 明初,谭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并在此立寨从耕,故名谭寨。…[详细] |
赵堂村 | ~207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赵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并盖有祠堂,故名赵堂。…[详细] |
青庄村 | ~208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青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青庄。同治年间,青姓人迁走,孙姓人从袁武营(今属城郊乡)迁入,宋姓人从宁庄(今属汲冢镇)迁入,张姓从大桑树…[详细] |
张屯村 | ~209 | 村庄 | 元末,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屯居于此,取名张屯。…[详细] |
程楼村 | ~210 | 村庄 | 清光绪年间,程姓人从外地要饭而来,后人财两旺,盖起了楼房,故名程楼。…[详细] |
魏冢村 | ~211 | 村庄 | 明初,魏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其先祖亡后建一大冢,故名魏冢。…[详细] |
段寨村 | ~212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段姓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后在此立寨,故名段寨。…[详细] |
罗庄村 | ~213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罗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村庄较大,故名大罗庄。1995年更名为罗庄。…[详细] |
郭集村 | ~214 | 乡中心区 | 清康熙年间,此地逢集,村民郭姓人较多,故名郭集。…[详细] |
杨屯村 | ~215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三家杨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屯居立村,故名杨屯。…[详细] |
田庄村 | ~216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田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居于此,取名田庄。后从谢老家(今属汲冢镇)和黄楼(今属汲冢镇)分别迁来谢姓人和黄姓人,田姓人绝嗣,村名末改。…[详细] |
刘庄村 | ~217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刘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刘庄。…[详细] |
曹集村 | ~218 | 村庄 | 元至正年间,曹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清乾隆中期,此地起了集,故名曹集。…[详细] |
前屯村 | ~219 | 村庄 | 明初,路、吉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屯居立村,取路、吉两姓氏为村名,称路吉屯。村落呈南北分布,南为前屯,北为后屯;1970年和后屯分开,取名前屯。…[详细] |
后屯村 | ~220 | 村庄 | 明初(1368),路、吉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屯居立村,取路、吉两姓氏为村名,称为路吉屯;村落呈南北分布,南为前屯,北为后屯;1970年和前屯分开…[详细] |
枣岗村 | ~221 | 村庄 | 明初,徐姓人从南京迁至七里河(今属淮阳县),后迁此,以村内岗子上栽有枣树取名枣林岗,后简称枣岗。…[详细] |
槐李村 | ~222 | 村庄 | 明初,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村内有一大槐树,以槐树和姓取名槐树李,后简称槐李。…[详细] |
贾庄村 | ~223 | 村庄 | 明初,贾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贾庄。…[详细] |
徐楼村 | ~224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徐姓人从淮阳县七里河迁居此地,后盖一所小楼,故名徐楼。…[详细] |
屯民村 | ~225 | 村庄 |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人在此地会和,由此地分别到各地居住,由此得村名为屯民。…[详细] |
喻庄村 | ~226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喻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取名喻庄。后从谢老家(今属汲冢镇)和黄楼(今属汲冢镇)迁来谢、黄两姓,喻姓绝嗣,村名未改。…[详细] |
地名由来:
巴集原名八家集,有何、李、童、王、鲁、巴、潘、张八姓之家,因巴姓人丁兴旺,且“巴”与“八”谐音,后改称巴集。
基本介绍:
巴集乡地处郸城县西南部五公里处,西与淮阳相接,辖26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人口6.7万,耕地面积65714亩,粮食产量5.2万吨,农业总产值20200万元,是农业大乡。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巴集乡从一个落后偏僻的小乡正在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经济发展迅速,特产有红薯及粉条,粉皮加工,主要分布在杨庄、喻庄、田庄等行政村。特色经济:张杰浏庄的塑料大棚,反季节栽植蔬菜,千亩山药培育基地及谭寨行政村200亩优质白葱即将投入发展。
历史沿革:
1951年4月属淮阳县七区,5月属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8月属郸城县十一区。
1956年撤区后为中心乡。
1958年成立先锋人民公社。
1961年巴集为小公社,属钱店区管辖。
l965年析钱店、汲冢区各一部分大队置巴集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巴集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