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吴台镇 | 隶属:郸城县 |
区划代码:411625101 | 代码前6位:4116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69.0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吴台村 | ~201 | 镇中心区 | 东吴大将曾转战到此,修建一点将台,金大定十年修建东岳庙,遂以台和庙取名,将原名吴敏村改为吴台庙。明嘉靖十六年(1811)修复,清代重修,为清十大名镇之…[详细] |
晋菜园村 | ~202 | 村庄 | 明洪武元年(1368),晋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故名晋菜园。…[详细] |
张楼村 | ~203 | 村庄 | 明末,有一姓张的大户,兄弟分家,其中一人从河北大明府早汝庄迁到此地,建了一座楼房,故名张楼,后有丁姓、袁姓、王姓迁入,发展成庄,村名未改。…[详细] |
大张庄村 | ~204 | 村庄 | 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由于村庄较大,故名大张庄。…[详细] |
李岗楼村 | ~205 | 村庄 | 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在村北地势较高岗处修建高楼一座,故名李岗楼。…[详细] |
河湾村 | ~206 | 村庄 | 孙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大河口(今属鹿邑县试量镇),后从大河口迁此建村,庄中间是宋代赵椎义的运粮河转弯处,故名孙河湾,现简称河湾。…[详细] |
李庄村 | ~20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姓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村名取李建庄,后简称李庄。…[详细] |
刘三关村 | ~208 | 村庄 | 刘姓人刘三官从山西枣龙庄迁此建村,故名刘三官,后村民习惯写为刘三关。…[详细] |
大顾寨村 | ~20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顾姓从南京炬永县迁居而来,村庄较大,村民曾在村庄筑寨,故名大顾寨。…[详细] |
孟岭村 | ~210 | 村庄 | 孟姓人从小十字河(今属鹿邑县)迁入本村居住,因村址地处岭上,且村民多为孟姓,故名。…[详细] |
晋老家村 | ~211 | 村庄 | 晋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周围晋姓人多以此迁出,故名晋老家。…[详细] |
张小楼村 | ~212 | 村庄 | 明洪武七年(1374)据张氏家谱记载,祖先由于明洪武七年(1374)从山东枣林庄迁居于西八里罗屯(现新城街道罗屯),四世后二次分居于张堆村(今属鹿邑张…[详细] |
大吴庄村 | ~213 | 村庄 | 明初,吴姓、陈姓、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人多村大,吴姓居多,故名大吴庄。…[详细] |
三王岭村 | ~214 | 村庄 | 三家姓王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三王岭村,后分为两个村庄,以村中的土岭为界,土岭前的为前三王岭。…[详细] |
瓜赵庄村 | ~215 | 村庄 | 明代,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而来,有赵姓,原名赵庄。后来,由于土壤肥沃,种瓜人较多,瓜的品质好,远近闻名,取名瓜庄至今。…[详细] |
杨老家村 | ~216 | 村庄 | 原名安乐村,安家由于人少,常受到侯庄当时的恶霸(俗名白爪子)的欺压,杨家人看不惯此行为,呼吁杨家人为安家壮胆撑腰,驱走了白爪子,后由杨家当了主人,故名…[详细] |
邵庄村 | ~217 | 村庄 | 清初,有几家知名大户从老邵庄迁此定居,故名邵庄。…[详细] |
周楼村 | ~218 | 村庄 | 周姓人在此首居,且建有楼房,故名周楼。明初,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村名未改。…[详细] |
岳桥村 | ~219 | 村庄 | 明初,周姓和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前有座岳家桥,故名岳桥村。…[详细] |
方营村 | ~220 | 村庄 | 清代,此村修了一座城寨,东西有城门,城门上有匾,上刻有“双城”二字,后来由于地方口音发音不准原因,人们把“双城”叫成了方营。…[详细] |
大牛岭村 | ~221 | 村庄 | 牛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住在一个比较高的沙土岭子上,后其他几个姓氏的人也随之迁来,村庄发展较大,故名大牛岭。…[详细] |
小顾庄村 | ~222 | 村庄 | 民国四年(1915)顾氏祖先从顾庄(今属太康县)迁居于此,当时村东长了一棵白果树,故名叫白果树顾庄,因村庄较小,现简称小顾庄。…[详细] |
晋允庄村 | ~223 | 村庄 | 晋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名为何叫晋允庄,来历不祥。…[详细] |
杨庄村 | ~224 | 村庄 | 明代,徐寨村(今属鹿邑县)有一个姓徐的大户和其王姓亲邻来此建村,他们商定,村名不叫徐庄,也不叫王庄,就叫杨庄,故名。…[详细] |
孙楼村 | ~225 | 村庄 | 南宋淳熙年间,有一姓孙的大户,建筑的楼房远近闻名,故名孙楼。…[详细] |
地名由来:
传,镇政府驻地吴台原有李、马、陈、崔、田、晋、王、许、刘9个小庄。三国时,孙权北伐中原至此,命建5座庙宇,从此9村合一,称五台庙。因孙权为吴主,亦称吴台庙。是清代46大集之一。吴主孙权建庙台,故名吴台。
基本介绍:
吴台镇位于郸城县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北分别于鹿邑县张店乡、任集乡相邻。商临公路贯穿南北,黑河、李贯河交汇于此,晋沟河横穿全境。全镇辖25个行政村,有66572人,67000多亩耕地,是郸城县的北大门。
吴台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集镇,相传东吴大将曾转战到此修一点将台, 金朝大定10年在台上建起了东岳庙、遂以台和庙取名, 将原名吴敏村改为吴台庙。明朝嘉靖16年复修。清朝乾隆41年重修,碑文称众镇之首,为清朝十大名镇之一,车今庙宇、碑仍在。解放前夕, 吴台庙归属鹿邑县管辖, 是“七台”“八景”之一, 解放后划属郸城县,1988年改为吴台镇。
吴台镇盛产小麦、高梁、玉米、大豆等
历史沿革:
1951年4月属鹿邑县六区,5月属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属郸城县二区。
1956年撤区设中心乡。
1958年建七一人民公社。
1961年改设吴台区。
1965年为吴台公社。
1983年为吴台乡。
1987年撤乡建镇至今。
吴台酩馏酒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吴台镇的特产。郸城“丹谷牌”酩馏酒,以优质黑谷子、小米为原料,以小曲为糖化发酵剂,经培菌、糖化、发酵、蒸馏等十几道程序精制而成,清香纯正、爽净甘美,被誉为“乡村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