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金店镇 | 隶属:登封市 |
区划代码:410185100 | 代码前6位:41018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A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辖区面积:约11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金西社区 | ~201 | 镇中心区 | 金西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金中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金中村位于大金店街中段。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详细] |
金东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金东村属处大金店街东段。得名。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详细] |
袁桥村 | ~204 | 村庄 | 明初,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又因村东建有小桥,定名为袁桥村。…[详细] |
游方头村 | ~205 | 村庄 | 相本村原居住人口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有一朝廷侍郎临终吩咐:由儿子用铁链抬着父亲棺柩游走,铁链啥时断裂到哪里,那里就是埋葬地。于是,云游数日,在朱家…[详细] |
朱家坪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霍家庄园,后朱姓迁居此地,取名朱家坪。…[详细] |
雷村村 | ~207 | 村庄 | 初建村时,雷姓居民多,故名。后来雷姓居民弃农经商,均搬至商贾云集的大金店东街发展,现在雷村无雷姓。…[详细] |
顾家河村 | ~208 | 村庄 | 位于镇政府东北2.5千米处,顾姓临河两岸居住。…[详细] |
书堂沟村 | ~209 | 村庄 | 唐代,村东头有座奶奶堂庙,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屯兵,练习骑马、射箭,办军事学堂讲书,人称讲书堂,以此得名书堂沟。…[详细] |
南寨村 | ~210 | 村庄 | 南寨村位于大金店街颍河南岸,筑有王家大寨,周围有寨墙,面积约5000平方米,紧靠土寨右边,形成南寨村。…[详细] |
三里庄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因位于大金店老街东南三华里处,取名三里庄。…[详细] |
海河湾村 | ~212 | 村庄 | 海代表现在海眼村一眼古老水井,因与山泉汇流成河,流到下游经过三道湾(原名小河湾),民称海河湾。…[详细] |
安庙村 | ~213 | 村庄 | 明代安姓居此,又因村北原有牛王庙,故称之为安庙。…[详细] |
王堂村 | ~214 | 村庄 | 王氏先民移居于此,为祈福平安,多子多孙,在此建一奶奶堂,取名王堂村。…[详细] |
李家沟村 | ~215 | 村庄 | 李姓村民在位居多数。得名。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详细] |
桑楼村 | ~216 | 村庄 | 原名夹山李家楼,后桑姓入住,人口渐多,得名桑楼。…[详细] |
磴槽村 | ~217 | 村庄 | 传说,村西有条河流,河中有一青石石槽,曾有金子出现在槽内。原名澄槽,后改名磴槽。…[详细] |
海眼村 | ~218 | 村庄 | 有一眼古井,井中水不时上翻,有海草、浑水等物,传说与大海相通得名海眼。…[详细] |
陈楼村 | ~219 | 村庄 | 陈氏先民早年移居于此,曾建有两层土木结构楼房,后习惯称陈楼。…[详细] |
段中村 | ~220 | 村庄 | 段中村位于原段村中部,故名。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详细] |
毕家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毕姓迁至此地定居,形成聚落后,称毕家村。…[详细] |
箭沟村 | ~222 | 村庄 | 古时曾在此沟设立制箭作坊,得名箭沟。明属王上保,清属王石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详细] |
王上村 | ~223 | 村庄 | 古名蔡家庄。因明代王姓居住者多而得名王上村。…[详细] |
庄头村 | ~224 | 村庄 | 古时与王上相连,因发洪水截断村庄,剩下寸头部分庄子而得名。…[详细] |
文村村 | ~225 | 村庄 | 早年文姓迁至此地,形成聚落后,称文村。明、清属城保。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一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一区。1948年登…[详细] |
梅村村 | ~226 | 村庄 | 梅姓从君召海渚迁居此地,人口渐众,聚落成梅村。…[详细] |
黄村村 | ~227 | 村庄 | 黄姓早年入住且人口占多数而定名。明、清属城保。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一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一区。1948年登封县解…[详细] |
太后庙村 | ~228 | 村庄 | 传说汉文帝母薄妃隐居于此,又称薄妃庄。薄妃教民种桑、养蚕。薄妃后贵为太后,居民在庙坡骨堆顶建太后庙。…[详细] |
崔坪村 | ~229 | 村庄 | 清代崔姓逃难在此定居,因此处多为沙石扒地,原称崔扒,后称今名,简称崔坪。…[详细] |
三王庄村 | ~230 | 村庄 | 因此地王姓聚居较多,得名三王庄。明、清属城保。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一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一区。1948年登封县解…[详细] |
龙尾沟村 | ~231 | 村庄 | 金牛岭尾部地形像龙尾,故名龙尾沟。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详细] |
段东村 | ~232 | 村庄 | 位于原段村东部,故名。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解…[详细] |
段西村 | ~233 | 村庄 | 段西村位于段村西侧。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解放…[详细] |
段南村 | ~234 | 村庄 | 段南村位于段村南部。明属金店保。清属金店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解放…[详细] |
地名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因负黍聚在古颍阳白庙街西,五行属金,时称金店。金统一北方后,在“金店”前增“大”字成今名。
基本介绍:
大金店镇位于登封市西南12公里,属山区丘陵地带,背依少室、面监颖水。东西宽9.1公里,南北长12.4公里,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国道207、豫03线和豫313线在大金店镇区交汇。少洛高速、登封铁路即日建成。全镇总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总人口58479人,总户数13670户。其中农村人口54171人。辖31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251个村民组。
大金店镇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素有“文物之乡”、“武术之乡”美誉。“负黍城”遗址,在该镇海河湾南城之村,“孤竹国”在安庙村,“南岳庙”在金中村,书堂沟走出了红遍全国的“武术新星释小龙”。
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荣誉排行:
2022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大金店镇为2022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2年4月,大金店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文化旅游:
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原为民国区长袁强斋家,现为顾景贵住宅,上房坐北面南,东与袁进兰宅院近邻,南为顾颜明住宅,北为袁桥村街东西路,西为袁布袋宅院。1938年,登封县
清微宫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三王村,少室山南麓的清微岩下,原为唐代谏议大夫李渤隐居读书处,号称李渤宅。北依少室山清微岩,为九峰环抱,南临少阳河,东为黄沙岭,西为金牛岭,与少室山清凉峰相望。元至正
崔氏石坊及碑刻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文村西头北侧崔氏坟茔内。石坊刻立于明代中期,为三间四柱形,通高2.88米,宽4.50米,坐北面南,坊顶用横枋盖顶,浮雕有花草图案,横枋下置阑额,阳刻隶书“崔公
负黍城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南城子村周围、颍河南岸的台地上,东有安庙河,西邻段村河,南依青红岭,南高北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据《竹书纪年》载:“周安王五十七年,韩伐郑,占领阳城及负黍”
梅村遗址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西南、太后庙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180米,占地约近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1.5~3米,采集有红陶和灰陶,纹饰有绳
历史沿革:
尧、舜、禹时为负黍聚。
夏、商、周、秦为负黍。
汉为负黍亭。
明为金店保。
清为金店里。
1912年沿清建制,后为第二区。
1958年为大金店公社。
1961年复为第二区。
1962年复为大金店公社,后析设东金店公社。
1994年改置大金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