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方城县 > 博望镇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移动版]
地名:博望镇隶属方城县
区划代码:411322102代码前6位:4113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R
长途区号:0377 邮政编码:473000
辖区面积:约15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0万人
人口密度:654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5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博望村~200镇乡结合区
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于此,故名。…[详细]
东风村~201镇中心区
因地处博望老街东端东阁附近,而得名东阁,后改为东风。…[详细]
皮庄村~202村庄
清初,从山西迁来一皮姓,兄弟三人各建一村,都称皮庄,老大居此,老二在西,老三在北,为区分三个皮庄,按方向而定。…[详细]
尚庄村~203村庄
清乾隆年间,尚姓到此地占业后,盖起了一座楼房,取名尚家楼,清末楼房倒塌后,改名尚庄。…[详细]
艾庄村~204村庄
因清初先来定居者为艾姓而得名艾庄。清属裕州南阳县博望东节。民国时属南阳县第四区博望镇。1948年属博望区王张桥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后,属博望区艾庄…[详细]
姜庄村~205村庄
姜姓自山西迁来,因人少村小而得名小姜庄,后因户、人增加,随去掉小字,更为今名。…[详细]
沈桥村~206村庄
清初从山西迁来沈姓数家,看到这里地势平坦,又有河流,随定居于此河两岸,又在河上修建一座桥,故名。…[详细]
孟河村~207村庄
清初移民时由山西迁来孟、何两姓居住,而得名孟何,又因座落在小河岸边,后“何”讹为“河”。…[详细]
张湾村~208村庄
因系张姓始居,地势低洼,故名。清时李华庄属南阳县博望东节,张洼、后荒属裕州招老下里。民国期间李化庄属南阳县博望镇,张洼、后荒属方城县宣勤乡。1951年…[详细]
王张桥村~209村庄
因此村张姓系清初由宛(今南阳)迁此居住,后在村西河上修了一座桥,而得名宛张桥,后字音谬讹为王张桥。…[详细]
向庄村~210村庄
清初,向姓始居于此,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夏响铺东里。民国属南阳县第四区夏东乡。1947年属南阳县第八区(今博望)张洼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属博望区…[详细]
罗庄村~211村庄
清初,山西洪洞县数家卢姓迁居于此,以姓定名为卢庄,当地读音多将“卢”读成“罗”,故成今名。…[详细]
湾街村~212村庄
清初这里荒草遍地,人们自山西迁来后,建街村于一条小河弯曲处,外村人认为这个荒凉的地,只有鬼来居住,故名鬼湾街,后更名为湾街。…[详细]
周庄村~213村庄
清初,原名魏堂庙,后魏姓败落,周姓迁至庙东盖房居住随更名为周庄。…[详细]
朱岗村~214村庄
清初,朱姓由山西迁来后,定居在这条南北岗上,故名。…[详细]
郭街村~215村庄
清初,建村后叫小阎庄,后迁来一家郭姓,其主人叫郭杰,在方圆比较有名,随将小阎庄改名为郭杰庄,后将“杰”讹为“街"",随名郭街。…[详细]
毛庄村~216村庄
清顺治年间,由山西迁来毛姓二兄弟于小清河两岸各建一村,兄居为大毛庄,弟居为小毛庄。…[详细]
许庄村~217村庄
清初,许姓自山西迁居于此,而得名许庄。清光绪年间,属南阳县博望东节。民国年间属南阳县第四区博望镇。1948年属南阳县博望区许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详细]
郭老庄村~218村庄
清初原叫周老庄,系由山西迁来的周姓所建。乾隆末年,周姓迁出,一个叫郭胜的一家由宛南穰东移此后,人丁兴旺,家业日盛,随改名郭老庄。…[详细]
水饭店村~219村庄
明末因此村位于博望东七里的小河边,而得名七里河。后因村处许宛古驿道路上,且林木茂盛,过往行人,车马多在这里休息,村民便在道旁开了一些饭铺、茶馆,故易为…[详细]
东李庄村~220村庄
清初,李氏兄弟二人由山西迁此各建一村,称为大、小李庄,后因小李庄重名,更名为东小李庄。2017年更名为李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灵龟铺村~221村庄
因地处许宛右驿道上,来往人、车、马甚多,明初,林、魏两姓在村中开设店铺,而得名林魏铺,几经沧桑,人们讹传为今名。…[详细]
董庄村~222村庄
清初有董泉任者携全家来此占业,故以姓氏名村。…[详细]
王庄村~223村庄
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叫王好善的人迁居于此,人丁兴旺,村庄发展较大,故名。…[详细]
王岗村~224村庄
清初,王姓自山西迁来定居,故名。2017年更名为王岗村民委员会。…[详细]
杨庄村~226村庄
清初,杨家自山西迁至此地建村,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四棵树乡里。民国属南阳县第四区四棵树镇。1947年属南阳县博望区贾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属仍旧…[详细]
王彦庄村~227村庄
清初,自山西来此建村的人叫王彦,故名。清属南阳县四棵树里。民国属南阳县四棵树镇。1947年属南阳县第八区(博望)四棵树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后,归属…[详细]
柳树底村~228村庄
清初,山西移民迁来定居时,此处有很多大柳树,故名。…[详细]
赵楼村~229村庄
清初,赵姓自山西迁此后,先盖了一座楼房,故名。…[详细]
曹河村~230村庄
清初,因曹姓首先定居于此河岸边,故名。清光绪年间分属南阳县常岗庙乡里(曹河、卞庄、马庄)及宝珠堂乡里(赵岗)。1932年后,属南阳县第四区博望镇。19…[详细]
杨岗村~231村庄
清初,由山西洪洞迁来一家杨姓,定居此岗,故名。…[详细]
枣园村~232村庄
清初赵姓先于此建立家园,故名赵园,后赵家迁出,逐渐讹为枣园。…[详细]
池庄村~233村庄
清初,池姓先来建村定居,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宝珠堂里。民国年间属南阳县第四区宝珠堂乡。1949年属南阳县第八区池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归属仍旧。…[详细]
司洼村~234村庄
因司姓自山西迁来定居于此,地势低洼,故名。…[详细]
朱庄村~235村庄
清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几家朱姓建村于此,故名。…[详细]
秦王庙村~236村庄
清初从山西迁来一家郭姓,于此建村称郭楼。后因此村在秦王庙西侧,人们习惯称秦王庙,随约定谷成,改为今名。…[详细]
付村村~237村庄
清初建村时系由山西迁来的傅、崔二姓占业,而得名付崔,后讹“崔”为“村”,随成今名。2017年更名为付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关坡柳村~238村庄
因清初建村时,系关、花、刘三家居住,后“花”讹为“坡”,故成今名。2017年更名为关坡留村民委员会。…[详细]
白河村~239村庄
古称清水,发源于河南省嵩县攻离山,流经嵩县、南召县、方城县、南阳县、新野县,于瞿湾入湖北襄阳县,于两河口与唐河交汇后始名唐白河。…[详细]
包庄村~240村庄
包姓自山西迁来聚居于此,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宝珠堂里。民国年间属南阳县第四区宝珠堂乡。1947年属南阳县第八区包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属博望区。1…[详细]
前刘庄村~241村庄
清初,刘姓自山西迁来后,分建南北俩庄,名前、后刘庄,此村在南,而得名前刘庄。2017年更名为刘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汪庄村~242村庄
汪姓先来定居,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宝珠堂里。民国属南阳县第四区宝珠堂乡。1949年属博望区,为汪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属仍旧。1958年成立汪庄…[详细]
白庄村~243村庄
清初白姓来此居住,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宝珠堂里。民国年间属南阳县第四区宝珠堂乡。1949年属南阳县第八区前荒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后,归属仍旧。19…[详细]
沙山村~244村庄
村庄建于北宋初年,因村处白河渡口,取名东渡庄,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修筑襄汉漕渠,渠首开于此,因挖出的沙堆成了两座小山,而得名沙…[详细]
李良庄村~245村庄
清初有一个叫李良的人定居于此,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宝珠堂里。民国年间属南阳县第四区宝珠堂乡。1949年属南阳县第八区为河湾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归…[详细]
前荒村~246村庄
清初有胡、苗、曾、左四家由山东曹州府,范县一带迁来,在铁河南北各建一村,因当时此处林木森然,荒草遍地,渺无人烟,此村居南,故名。…[详细]
胡家张庄村~247村庄
原名张庄,后胡姓迁入并分两村,而得名胡家前张庄和胡家后张庄。2017年更名为张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梅林村~248村庄
汉代,这里有大片梅林,《世说新语·假谲》载:“建武十三年(37)魏武行役(征宛)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座卒闻之,口皆…[详细]
贾庄村~249村庄
清初这里栗树成林,由山西迁来的群众就在此林间建村居住,而得名栗树爬,后称栗盘。…[详细]
吴庄村~250村庄
清初,山西吴姓迁居于此,故名。清属裕州南阳县广阳东节。民国年间属南阳县广阳乡。1947年属南阳县博望区贾庄乡。1951年划归方城县,归属仍旧。1956…[详细]
齐庄村~251村庄
清初齐姓先来建村,故名。2001年建齐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地名由来:

西汉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博望由此名扬中外。镇因此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博望镇入选2022年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9月,博望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1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博望镇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品:黄金梨)。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博望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博望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博望镇:西汉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博望由此名扬中外。镇因此得名。

基本介绍:

方城县博望镇东临省道豫01线,西依汉水最大支流白河,北傍伏牛山,南与宛城社旗接壤,许平南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镇域面积153平方公里,辖50个村,10万人,14.3万亩耕地。因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高盖世,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使博望名扬中外。现存景点有:张骞祠,一步三眼井,火烧博望坡留下的唯一一棵古柘树,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监修的三空石拱桥。博望为国家级三国旅游线重点段之一。

博望镇党委、政府立足区位、交通、水利和历史名镇优势,着力培育壮大蔬菜、林果、小辣椒、肉鸡四大特色产

+查看详细博望镇概况>>

历史沿革:

清末分属南阳县博望东节、广阳东节、博望西节、夏响铺西节以及裕州灵龟铺里。

民国后期属南阳县博望镇。

1948年属南阳县第八区。

1951年划属方城县,仍为第八区。

1955年改为方城县博望区。

1958年成立博望公社。

1961年复置博望区。

1969年仍为博望公社。

1984年改设博望乡。

1986年改置博望镇,属方城县。


还有1个地名与博望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博望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