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村乡 | 隶属:封丘县 |
区划代码:410727202 | 代码前6位:4107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G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辖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66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4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王王村社区 | ~005 | 镇乡结合区 | 《封丘县志》载,明洪武七年(1374)河汾人王东启,被僚友邀游大梁,路过封丘北五里出,见土肥地旺,遂携家迁于此地,取村名“王村”,之后附近又建七个王村…[详细] |
三里庄社区 | ~009 | 镇乡结合区 | 三里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新李庄社区 | ~010 | 镇中心区 | 新李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范庄社区 | ~011 | 镇乡结合区 | 范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火王庄社区 | ~023 | 镇乡结合区 | 火王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杜庄社区 | ~031 | 镇乡结合区 | 杜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段庄社区 | ~032 | 镇乡结合区 | 段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前方庄社区 | ~038 | 镇乡结合区 | 前方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贾王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明代中期,贾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村,得名贾王村。…[详细] |
陈王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中期,候、薛、陈等姓人家迁此落户,形成村庄,因姓陈的人多,又靠近几个王村,得名为陈王村至今。…[详细] |
刘王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乾隆年间,从山西逃荒而来的人在此定居,村名定为刘王村。…[详细] |
周王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唐代后期,丞相王培元在此建村,称“王村”,后其门客在其后加各自姓氏,村名故周王村。…[详细] |
边王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据碑记载,四五百年前为“薛李韩”村,后三姓均绝,明万历年间,由县西边庄一个叫边之藩的迁入此村,因西邻王村,以姓命村名为边王村至今。…[详细] |
崔王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中期崔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因靠近几个王村,得为崔王村。…[详细] |
庙岗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村有使君祠一庙宇,故名。1949年属封丘县第一区。1958年为庙岗大队,属王村公社。1984年为庙岗村民委员会,属王村乡。…[详细] |
北孟庄村 | ~212 | 村庄 | 元代末年,孟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在城北,故名北孟庄村。…[详细] |
北汪占村 | ~213 | 村庄 | 北汪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前大马寺村 | ~214 | 村庄 | 明代时有个寺院,寺院门前雕塑有一匹白色大马,村庄居于寺院南面,故名前大马寺。2013年为方便书写减去马字,故名前大寺。…[详细] |
后大马寺村 | ~215 | 村庄 | 明代时,村前有个寺院,村庄居于院后,故名后大马寺。建村时间不详,2013年为方便减去马字,故名后大寺村。…[详细] |
汤庄村 | ~216 | 村庄 | 汤氏于明朝初年迁此落户,形成村庄,得名汤庄。…[详细] |
刘庄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东汉末年,黄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建村,命名为黄庄,后改为黄金宝屯。再后来刘氏家族迁入,慢慢壮大,而黄氏家族逐渐没落,故把村名改为大刘庄。…[详细] |
大马占村 | ~218 | 村庄 | 原名后瓦窑,全是马姓,人口众多,开饭时以锣为号。一次有位官员从此路过,闻锣声问其原因,部下遂报道:“此乃后瓦窑马姓开饭信号”、官员说:“何不改为大马家…[详细] |
瓦窑口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李、刘几姓人家在此建村,周围几个村以手工制造砖瓦,规模很大,因此为砖瓦市场必经之处,故名瓦窑口。…[详细] |
小城村 | ~220 | 村庄 | 金代大定年间,封丘县衙被黄河水淹没,县衙迁此办公,参照原县城取名小城。元代初县衙迁回旧城,小城村名沿用至今。…[详细] |
小马占村 | ~221 | 村庄 | 明代马氏弟兄分家,兄长另建村,称大马寨村,弟居原村,称小马寨村。…[详细] |
岳占村 | ~222 | 村庄 | 传清同治前叫“李权寨”。因岳姓较多,后改为岳寨。…[详细] |
张郭村 | ~223 | 村庄 | 建于明初,张、郭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此地形成村庄,故名张郭村。…[详细] |
后赵占村 | ~224 | 村庄 | 明代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赵姓定居,形成村庄,因南边已有一个赵寨,故叫后赵寨,简称后赵村。…[详细] |
前赵占村 | ~225 | 村庄 | 赵姓在明代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定居,形成村庄,得名赵寨。由于村内人口较多,村北又建一个后赵寨,故改前赵寨,简称前赵村。…[详细] |
前马台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东汉时期,使君百里嵩骑马路过此地,在井边饮马,村人见马膘肥,就用泥塑了一匹。后马塌成泥,人们在此修建了一座马王庙,取名马塌,后演变为马台。明末,马庄庙…[详细] |
后马台村 | ~227 | 村庄 | 东汉末年,名士百里嵩于此猝死。其马通灵,人为其马修建马塔,后仅余土台,在此土台上建村,取名马台村,再后马台一分而二,此村为后马台。…[详细] |
新王庄村 | ~228 | 村庄 |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全村都姓王,故名王庄。1982年因地名普查时重名,改为新王庄。…[详细] |
胜水源村 | ~229 | 镇乡结合区 | 建于明代,因地势低洼,长期存水,故名盛水源。…[详细] |
徐占村 | ~230 | 村庄 | 明代初年徐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形成村庄,得名徐寨。…[详细] |
西万庄村 | ~233 | 镇乡结合区 | 建于明代初年,万氏定居此地,形成村庄,因县东已有一个万庄,得名为西万庄。…[详细] |
后方庄村 | ~234 | 镇乡结合区 | 始祖方轨于明后期由方家庄迁此建村,取名”方庄“,后改为后方庄。…[详细] |
申庄村 | ~235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中期,申姓在此定居,形成村庄,故名。…[详细] |
尚庄村 | ~236 | 镇乡结合区 | 传建于明代,因尚氏在此定居,形成村庄,故名尚庄。…[详细] |
牛场村 | ~239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有四位常姓在此居住,以放牛为生,逐渐形成村落,故名牛常,后谐音演变为牛厂。…[详细] |
西洪村 | ~240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黄河决口,洪水从这里流过,有温、段两姓在河洪溪边定居,故名西洪。…[详细] |
瓦窑村 | ~241 | 村庄 | 明代时,从山西迁来张、王两姓在此定居建村,以烧窑为生,故名。…[详细] |
韩庄村 | ~242 | 村庄 | 明代初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得名韩庄。…[详细] |
胡瓦窑村 | ~243 | 村庄 | 在王瓦窑与瓦窑口之间,因胡姓在此居住,得名胡瓦窑。…[详细] |
宋所村 | ~244 | 村庄 | 明初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宋家所,后简化为宋所。…[详细] |
瓦窑店村 | ~245 | 村庄 | 传建于宋代,当时村民以烧砖瓦窑为生,这里又是东西南北交通大道,设有客店,故名瓦窑店。…[详细] |
汪贾村 | ~246 | 村庄 | 《封丘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汪兴自安徽迁至现今郑贾村一带,到九世孙汪嘉猷生三子,伯四鼎,仲四柱,叔四梁在村东建新庄,效仿贾村以姓氏命村名“汪贾村”。…[详细] |
郑贾村 | ~247 | 村庄 | 明代初期,姓郑的从张贾村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参照张贾村,得名郑贾村。…[详细] |
张贾村 | ~248 | 村庄 | 建于明洪武年间,张贾二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形成村庄,故名张贾。…[详细] |
西王庄村 | ~249 | 村庄 | 居民于明末从王庄迁来定居,发展成村,因位于王庄西边,得名为西王庄。…[详细] |
高王庄村 | ~250 | 村庄 | 原名东王庄村,因王村乡还有个东王庄。因村中高姓居多,故更名高王庄。…[详细] |
地名由来:
据《封丘县志》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河汾人王东启被僚友邀游大梁,路过封丘北五里处,见土肥地沃,遂携家迁于此地,落户建村,取名王村。
基本介绍:
王村乡位于封丘县城北部,是县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商业中心区和城北新区“四区”建设所在地,总面积51.4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9553人。交通便利,省道219、311纵横贯穿全境。电力资源充足,11万变电站在乡境南部,22万变电站在乡境中部。
历史文化悠久深远。汉朝时期就在这里设村建镇,东汉时期徐州州官使君庙建在王村乡,1969年设王村公社,1983年改乡。2023年以来先后荣获河南省农村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五好”乡镇党委、市级文明乡镇、市级脱贫攻坚先进乡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农业产业强镇、“新乡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封丘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镇”等荣誉称
荣誉排行:
2023年7月,王村乡获得2022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19年7月,王村乡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历史沿革:
1949年分属封丘县第一、二、三、四区。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63年与城关公社分设,成立王村公社。
1983年改设王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