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潭镇 | 隶属:扶沟县 |
区划代码:411621103 | 代码前6位:41162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白潭惠民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白潭惠民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白潭村 | ~201 | 镇中心区 | 白潭明时建庄,原名龙虎阁。相传人们不断发现蛇和猫在此阁上相斗,因而得名。1938年黄水淹没老白潭(属尉氏县)集市南迁此阁上,久负盛名。后黄水退去,老集…[详细] |
吴岗村 | ~202 | 村庄 | 唐代吴姓在此建庄,因村西北角有条黄土岗,故名吴岗。…[详细] |
毛岗村 | ~203 | 村庄 | 明初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毛岗。清代末年毛姓绝户,明初白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尉氏白楼,到明末又迁到毛岗。虽然毛姓绝嗣,白姓兴旺,但村名仍旧名。…[详细] |
宋岗村 | ~204 | 村庄 | 原名章树集,因章姓在此建庄,并有繁荣的农村集市而得名。宋姓于清代中叶从吕潭迁到此地,后章姓绝嗣,宋姓代之,更名宋岗,沿用。…[详细] |
王村村 | ~205 | 村庄 | 原名刘村集,刘姓在此建村,并有集市得名。传宋代有位皇帝南巡路过刘村集身染疾病,住村上就诊,到孙岳集调治,病愈返京。因帝王驾临此刘村。更名为王村。…[详细] |
王横村 | ~206 | 村庄 | 王姓迁此建庄,因有一条东西大街,故名王横。…[详细] |
前张村 | ~207 | 村庄 | 明洪武四年(1371),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扶沟县桐邱(天井岗)。清初从天井岗迁此建庄,因张姓在王右军庙前建庄。故名前张。…[详细] |
于庄村 | ~208 | 村庄 |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于姓在此居住建村,故名。…[详细] |
河嘴村 | ~209 | 村庄 | 位于惠民河畔,河沟在此汇入惠民河,形成一勾形状河嘴,得名河嘴。…[详细] |
三所楼村 | ~210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申、乔、王三姓从延津下延迁此各盖一所楼,故名三所楼。后分为前三所楼、后三所楼两村。…[详细] |
田岗村 | ~211 | 村庄 | 田姓于清代中叶从通许县西田寨迁此建庄,因庄边有岗故名田岗。…[详细] |
翟岗村 | ~212 | 村庄 | 明末翟姓在此岗建庄,得名翟岗。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经过此地,遭到南堂寺院和尚伙同翟姓一些人的拦劫,义军返回给予反击血洗,翟姓人们四处逃避,事后翟姓返归…[详细] |
双庙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花鼓王”,因王姓祖传花鼓很有名,后人深感花鼓王名称不雅,村东头有两座庙,改名双庙。…[详细] |
陈家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陈家原名留汉陈,因白潭南的一条岗名曰留汉岗,因之此村称“留汉陈”,简称汉陈。陈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人丁兴旺,就改称陈家。…[详细] |
小岗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王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在扶沟北董桥居住,后又到小岗落户,故称为小岗。…[详细] |
后王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康姓在此建庄,得名康家横。后来王姓迁到此村,康姓渐绝,王姓发户,村庄又建在岗后,故称后王。…[详细] |
永昌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清代是个集市,有个“永昌”布荘商号,货真价实、信誉很高,后来人们将“永昌”变成了此集的名称,称永昌集,后演化成永昌。…[详细] |
天边村 | ~218 | 村庄 |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镇压各地起义群众,下令就是把刘秀追赶到天边也得抓回来,当王莽追兵到此仍没有找到刘秀踪影,认为到了天边,才下令收兵,此村皆王姓,后来将…[详细] |
四院庄村 | ~219 | 村庄 | 清初由白潭半截横王元记,永昌卢家卢五桂,曹里乡宁家宁启峰,天边王村王九成四家迁此落户,各建四个大院,因而称四院庄。…[详细] |
后营村 | ~220 | 村庄 | 韩姓在此建村,村东有座大寺,故名韩寺营。后分为前后两村,称前韩寺营、后韩寺营。…[详细] |
耿庄村 | ~221 | 村庄 | 耿姓于明代在此建庄,得名耿庄。清代属扶沟县韩寺营地方。民国年间属扶沟县北区(白亭)。1949年属扶沟县二区(白潭)。1958年设耿庄大队,属白潭公社。…[详细] |
东孙村 | ~222 | 村庄 | 明末孙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崇兴寺为界,东庄为东孙家,西庄为西孙家。…[详细] |
赵庄村 | ~223 | 村庄 | 赵庄系赵姓、钱姓于清顺治年间从山西迁此落户,取名赵庄。…[详细] |
兰郭村 | ~224 | 村庄 | 清代中叶郭姓先祖以一个讨饭篮子使郭姓子孙在此繁衍,故定名为“篮郭”,后演为兰郭。…[详细] |
西孙村 | ~225 | 村庄 | 孙姓于明末从山西迁来在此建两个村庄,以崇兴寺为界,西庄称西孙家,东庄称东孙家。…[详细] |
小岗杨村 | ~226 | 村庄 | 杨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兄弟三人商议在河南建庄都要建在岗上,老大迁到扶沟县韭园乡大岗(南大岗),老二无下落,老三排行最小,在此建庄,故名…[详细] |
东白庄村 | ~227 | 村庄 | 白姓迁此建村,因西边有一白庄,称东白庄。…[详细] |
西白庄村 | ~228 | 村庄 | 白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称白庄。后因重名改称西白庄。后白姓绝嗣,高姓于明初从扶沟水西高迁此,但村名仍然。…[详细] |
尹郭村 | ~229 | 村庄 | 尹姓清代在此建村落户,因其村东、西、北、面临土岗,地形如锅形,称尹锅。后演变为尹郭。…[详细] |
常家村 | ~230 | 村庄 | 常姓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到鄢陵县南常寨。清代中期分居到此地建村,得名常家。…[详细] |
邢家村 | ~231 | 村庄 | 邢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鄢陵西关邢庄落户。明末又分居到尉氏县南小八庄。清初又从尉氏分居迁此落户建庄,定村名为邢家。…[详细] |
朱寨村 | ~23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朱姓迁到此地建村驻寨,故名朱寨。…[详细] |
地名由来:
原名留汉岗。后为防匪患,在岗上筑寨,因有蛇、猫相斗,改为龙虎阁寨。1938年寨北边的尉氏县白潭集被黄水淹没,集市迁此。因白潭集久负盛名,故称新白潭。1947年黄泛后,老白潭集迁走,此地仍沿用“白潭”之名。
基本介绍:
吕潭镇位于扶沟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东与太康县常营镇接壤,311国道,许郸铁路横贯东西,清水河,幸福渠、跃进渠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99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44个民组,98000亩耕地,47000人,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历史上中州四大名镇之一。2000-年被省科委命名为省科技示范乡。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此31000万元;账政收入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场2020元。2002年吕潭镇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团结、发展、廉政""三面旗帜,以-同志""-""重要思想,统领工作全局限性,实现了乡镇机构改革,干部工作作风、教育工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白潭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扶沟县白潭镇三所楼村北边,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年)。年代为清。民间传说,扶沟白马寺的建造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相传,隋唐时期,这里有条大河,被一道土岗所阻,转折东南,河水因
历史沿革:
清代设扶沟县白潭地方。
1912年属扶沟县北区(白亭)。
1949年属扶沟县二区(白潭)。
1956年设立白潭中心乡。
1958年改为白潭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白潭乡。
1996年改置白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