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占城镇 | 隶属:辉县市 |
区划代码:410782111 | 代码前6位:4107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G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辖区面积:约5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6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8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大占城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据考:西周时名櫕茅。《左转》:隐公十一年,周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其中有櫕茅。上古时汤封于櫕茅。西汉时为萧何之封地。五代时更名为櫕城,后演变为酂城。再…[详细] |
何张莫村 | ~202 | 村庄 | 因地处沙鲤河(解放后称石门河)冲积地带,遇风黄沙弥漫,初名黄沙镇(当时无人,为兵马屯居之地)。后人陆续定居于此,名新安庄。据明朝屯兵制度——军民结合之…[详细] |
宋张莫村 | ~203 | 村庄 | 明初:宋、陈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分居两处,故名双合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以姓氏…[详细] |
陈张莫村 | ~204 | 村庄 | 明初,陈、宋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分居两处,故名双合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以形势…[详细] |
马张莫村 | ~205 | 村庄 | 据马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八年(1581),马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故名马家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详细] |
张莫小营村 | ~206 | 村庄 | 传:明太祖定都金陵后,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命张麻在此率兵军屯,后形成村庄,取名张麻小营。民国初年,音译演变为今名。…[详细] |
陶村村 | ~207 | 村庄 | 传:此处东北曾有桃园一处,春日桃花盛开,花木掩映,春光明媚,建村后取名桃花镇。民国初年,村人曹保义、曹发荣等为取吉利之意更为今名。…[详细] |
李连屯村 | ~208 | 村庄 | 传:明初,李连在此建村屯田,故名。1948年为李连屯村公所,属获嘉县第二区。1955年为李连屯农业合作社,属大占城中心乡。1958年为李连屯大队,属占…[详细] |
北靳村 | ~209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周、孙两姓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周家庄、孙家庄两个独立村,后依靳村(今南靳村)之名,改为周靳村、北靳村。1949年后合为一村,因与南靳村相…[详细] |
王庄村 | ~210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南乐县县令王荣道经此处,留恋不舍,落此建村,以姓名村,称王家巷。1949年后简化为今名。…[详细] |
南靳村 | ~21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连、靳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初名连靳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创建村东火神庙3间,咸丰初年又于村东修建青龙观1座。因庙宇墙壁红色…[详细] |
南小营村 | ~212 | 村庄 | 元末战乱,黎民背井离乡,逃亡异乡,至明洪武定都金陵后,天下太平,逃亡者陆续返回故里。明政府将返乡老年集中于此,边戍守,边种田,李善道最先到此,以人名命…[详细] |
师庄村 | ~21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因黄河水患,师姓由今原阳县师寨乡师寨村迁此建村,以姓为名。…[详细] |
小占城村 | ~214 | 村庄 | 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在櫕城村之南,取名南櫕城。后为与大櫕城村相对应,更名为小櫕城。1949年后简化为今名。…[详细] |
三卫营村 | ~215 | 村庄 | 传:北宋时,杨家将老将军杨景与部将焦赞、孟良为抗辽国侵略,曾在此屯兵扎营,因而得名三卫军营,明初简化为三卫营,建村后更为今名。…[详细] |
沟西庄村 | ~216 | 村庄 | 据碑文记载:卫河流经村南折向东北,清初:高姓迁至沟东建村,以姓名村,称高庄,俗名小东庄。后遭水患,村落被淹,复迁至河西重新建村,遂名沟西庄。…[详细] |
王官营村 | ~217 | 村庄 | 传:北宋时,北方屡遭辽、金侵犯,一位姓王的武官,驻此扎营防守,故名王官营。至明万历八年(1580)为与获嘉县南王官营村相区别,更名为北王官营村。195…[详细] |
和庄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和姓最早迁此建村,初称和家庄,后简称今名。…[详细] |
南樊村 | ~219 | 村庄 | 据《获嘉县志》载:鲁僖公二十五年,晋候朝拜周桓王,王赐阳、樊、櫕、茅四邑归晋。阳,指位于太行山之阳,樊,指“樊村”一带而言。至于阳、樊、櫕、茅何时何以…[详细] |
东樊村 | ~220 | 村庄 | 为与南樊村相别,且位置在东,故名。1948年为东樊村村公所,属获嘉县第二区。1955年为东樊村农业合作社,属大占城中心乡。1958年为东樊村大队,属占…[详细] |
西樊村 | ~221 | 村庄 | 传:元朝,高、唐两姓迁此建村,取名高家庄、唐庄。元末兵乱,村人被杀。明初,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称李巷。后耿、段两姓陆续到原高家庄落户,恢复村庄…[详细] |
蔡旗营村 | ~222 | 村庄 | 传:元末,大将蔡旗率军打仗,于此扎营,人称蔡旗营,建村后以此为名。…[详细] |
周圪垱村 | ~223 | 村庄 | 传:此处原系蔡旗营村北侧三片高地,俗称上、中、下三片圪垱,村民在此处种菜。后周姓逃荒在此建村,故名。…[详细] |
大梁冢村 | ~224 | 村庄 | 传:战国时,魏襄王(国都在大梁)葬于此地。元末明初,人们在冢上修建庙宇,后渐成村庄,故名。…[详细] |
小马庄村 | ~225 | 村庄 | 马家坟碑文记载:大占城马姓于明朝中叶时期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取名马庄。后为与今获嘉县史庄乡马庄村相区别,且村落较小,更为今名。…[详细] |
北小营村 | ~226 | 村庄 | 传:殷朝一罗姓大臣路过此地,绕村一周,取名罗绕营。后谐音更名为罗召营,又因村子规模较小,演变为罗召小营。因位于占城镇之北,1949年更为今名。…[详细] |
冯官营村 | ~227 | 村庄 | 传:因在赵固村之南建村,始名南赵固营。元朝兵乱,庶民被杀。明初,冯喜龙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并且招兵聚将,保护村庄,人称今名。…[详细] |
北马营村 | ~228 | 村庄 | 传:唐代曾建寺院于此,内塑佛像千余,遂名千佛堂。元朝兵乱,庶民惨遭兵患,大部被杀,有的背井离乡,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马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距…[详细] |
地名由来:
西周时名攒茅。《左转》:隐公十一年,周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即有攒茅。上古时汤封于攒茅。西汉时为萧何之封地。五代时更名为攒城,后演为酂城。为与村南派生村相区别,依据地理方位得名大酂城。1949年后简化为大赞城,渐成今名。
基本介绍:
辉县市辖乡。1955年建赞城中心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5公里。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辉(县)吴(村)公路穿境。辖大赞城、和庄、何张莫、宋张莫、陈张莫、马张莫、张莫小营、王官营、李连屯、南樊村、西樊村、东樊村、蔡旗营、北-、小马庄、周圪垱、大梁冢、北小营、冯官营、沟西庄、三卫营、师庄、小赞城、北靳村、南靳村、南小营、陶村、王靳村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机械、纺织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林果产品有苹果、桃、梨。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卫辉府获嘉县。
1912年属获嘉县北区,同年改属获嘉县第九区。
1930年属获嘉县第六区。
1945年属获嘉县师庄区,同年10月属清河乡。
1947年属新乡三区。
1948年为获嘉县第二区。
1955年改设大占城中心乡。
1958年改为占城公社。
1959年划属辉县。
1983年改占城乡。
1988年撤辉县设辉县市,属之。
2000年撤销占城乡设立占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