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济源市 > 轵城镇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

[移动版]
地名:轵城镇隶属济源市
区划代码:419001102代码前6位:41900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U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600
辖区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8.9万人
人口密度:643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6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东轵城村~201镇乡结合区
一、村情简介: 东轵城村位于济源市南,距离市区三公里。2012年按市委要求划归高新区管理,2018年3月又重新回归轵城镇,属于轵城镇管辖,位于轵…[详细]
西轵城村~202镇中心区
西轵城村位于济源市政府南3公里,轵城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全村共24个村民小组,农业户口1618户,农业人口6490人,常住户2220户,达1万余人…[详细]
桐花沟村~203镇乡结合区
相传,桐花沟旧址是一条长400余米、深30余米的呈东西纵向大沟。沟内遍长紫藤,架满两岸,花开时芳香四溢,经日不绝。藤花形似圆锥形,花色紫蓝,可欣赏,可…[详细]
东添浆村~204村庄
今东、西添浆村北各有一个大水坑,金线河流经此地时,注入坑中,只见水来,不见去处。传说,女娲造人时,因邵原小沟背水源不足,便从天空架一道彩虹取水。每当雨…[详细]
周楼村~205村庄
周楼村距轵城镇政府驻地8公里,属东南半丘岭区。东、南与孟州市赵和乡相邻,西和新峡村接壤,北连梨林镇西蒋村。村地势呈梯形,人居住高处的低洼地,形如舟船。…[详细]
河岔村~206镇乡结合区
河岔村在湨河与苇泉河交汇处之夹角内,故得名。相传谢姓最初建村(村西谢坟为证),后举家离去。明洪武年间,杜、刘、付、张等姓移民河岔,沿用村名;同时迁徙的…[详细]
南冢村~207村庄
明末清初,移民入住,落户于郅郓冢北,故村名叫南冢。后因地势低洼,村庄屡遭水患,无奈迁至冢南,分东南冢、西南冢、南沟三个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推行农村…[详细]
西添浆村~208村庄
今东、西添浆村北各有一个大水坑,金线河流经此地时,注入坑中,只见水来,不见去处。传说,女娲造人时,因邵原小沟背水源不足,便从天空架一道彩虹取水。每当雨…[详细]
中王村~209城乡结合区
一.村基本概况 中王村位于济源市区东南部。西邻钟繇路,东接东二环。309省道和南二环连通村东西。东邻107国道及济源高速东站。交通条件便利,为中…[详细]
赵村村~210村庄
公元前622年,晋国重臣赵衰病死,埋葬于此。初,为了整理墓冢,方便祭祀,住守墓人,称赵衰村。明代洪武年间,先后有郭、郑、许等姓移民落户,村落渐大,人口…[详细]
绮里村~211村庄
秦时,因秦始皇暴虐,商山四皓之一绮里季曾隐居于此,官府来此缉拿时,绮里季伪死假封墓冢。时人为纪念绮里季,便取其复姓“绮里”为村名。后历经战乱,遭洪水、…[详细]
南郭庄村~212村庄
南郭庄始为郭庄,传说是汉代天下名侠郭解故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郭解徙往关中茂陵。约元朔五年(前124年),因“大逆不道”之罪遭诛族。族人或…[详细]
南河口村~213村庄
约明朝崇祯年间,中王村张姓第十世先祖张保教迁移村南3公里处,于西沟开窑居住,另立门户。因村东源于岭头的一条河流,与村西南流经郭庄的又一河流交汇于村北,…[详细]
西留养村~214镇乡结合区
西留养村距轵城镇政府驻地3公里,位处西部半丘岭地带。东临郭木线和东留养村相望,西邻桑榆河与虎岭高新区南杜村相连,南依芝岭,北接南环路。15个居民组,1…[详细]
东留养村~215镇乡结合区
东留养村地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部2公里的丘岭脚下。东与西轵城村接壤,西临郭木线和西留养村相对,南依焦枝铁路,北邻金桥新村。村域面积2.47平方公里。辖东…[详细]
金河村~216村庄
几百年前,李占敖一族自济源东留村迁至黄河岸边,开田建房,繁衍生息,起村名为李河沟。明末清初,陈姓、崔姓、吴姓、卢姓、张姓等相继迁入。后来,屠姓落户。1…[详细]
石板沟村~217村庄
明洪武三年(1307年),山西人石姓名板,率妻子儿女移居西留养村南荒山峻岭之中。靠沟建窑,因地造田,生活繁衍,故村名“石板沟”。明末清初,西留养李姓一…[详细]
王虎村~218镇中心区
王虎村故址在轵城镇西南5公里的半丘岭地带。东与西留养为邻,西和南杜村相连,南靠小王庄,北对大驿村。4个居民组,380户,1360人,土地2000余亩。…[详细]
小王庄村~219村庄
小王庄距虎岭经济开发区4公里,处于西南部丘岭地区。东至虎岭经济开发区一号线路,南到济邵高速公路,西临轵城镇泽南村,北与金马焦化有限公司相连。辖东小王庄…[详细]
柏林村~220村庄
柏林村位于济源东南部,东邻宋沟村,南至彭庄村,西接岭头村,北到卫庄村,207国道南北向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该村属南部丘陵区,温度较市区基本相同,降雨较…[详细]
南李庄村~221村庄
据《济源市地名志》载:明洪武二年(1639年),李宗玉从河湾迁此。后逐步形成村落,名称李庄。1982年,济源县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城北隶属城关公社的李…[详细]
庚章村~222村庄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郦道元担任河南尹。其任职期间,深入轵县(今济源市),考察河道沟渠。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添浆村南有谢封沟水,水流至…[详细]
宋沟村~223村庄
宋沟村位于济源市东南岭,207国道济邵高速立交桥东南500米,环乡路穿村通过。全村分4个自然村,4个居民组,共170余户,680人。有耕地1080余亩…[详细]
源沟村~224村庄
源沟村旧时称“袁沟”。明代以前,沟水丰沛,袁姓人落户生活,就以姓名村,唤作“袁沟”。清初,西留养李姓迁此,人口繁衍众多,袁姓家族离去,村庄又更名“源沟…[详细]
岭头村~225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陈姓移民入济,择居于轵城东南之绿水环绕处。此地,峻岭东去绵延,往南渐高。因村居岭前,取名岭头。“岭头”又为东太平水之源头…[详细]
背坡村~226村庄
背坡村位于轵城镇东南,东至柏林村,南至孟州市,西至许峰村,北至岭头村,镇南环路东西向穿村而过,处于丘陵地区,居住分散。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06亩,下辖…[详细]
张金村~227村庄
张金村坐落于轵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10公里的丘岭地带。东和南与孟州市赵和乡搭界,西邻207国道,北接东添浆村。15个居民组,641户,2400余人。耕地…[详细]
彭庄村~228村庄
相传,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年)左右,落难于轵地东南丘岭的汴梁人彭姓风水先生,相中了一处三面环岭、中间平川的风水宝地,便与其弟凿窑建房,垦荒种地,并…[详细]
红土沟村~229村庄
明末清初,东轵城赵姓一支迁于西南丘岭。此地沟壑纵横,却水丰草盛,宜为人居。因其土壤色如朱丹,且又沿沟落户,便立村红土沟。之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村人…[详细]
卫沟村~230村庄
千百年前,泥涂河水断流,下游淤泥遍地,荒无人烟,人称下泥沟(上游为今泥沟河村)。明代洪武年间,移民卫、李、赵、田、刘等姓氏相继落户于此,清淤造田,劈岭…[详细]
黄龙庙村~231村庄
相传:尧舜时代,今黄龙庙所在地是一片湖泊,叫龙门湖。湖中有一条黄金鱼,一条黑金鱼。两条金鱼同时跳跃龙门,黄金鱼一跃越过龙门,却有半斤鱼鳞挂在湖边的黄楝…[详细]
翟庄村~232村庄
约明代正德二年(1506年),坡头翟圪套翟姓一支离祖北迁,落户于庙凹山北麓,立村翟庄(后称中翟庄)。翟氏家族艰苦创业,勤劳耕织,逐渐人丁兴旺。约清朝中…[详细]
泗涧村~233村庄
相传, 任谷嘴、狼岔、大沟河、曹凹等4道涧水北流,于下游交汇成河,人称泗涧。明末清初,移民落户,遂立村泗涧,沿袭至今。 泗涧位处轵城镇政府南部3…[详细]
雁门村~234村庄
相传,古代一雁门关总兵团因罪流放于此,同事和部下来看望时,常向路人询问:雁门关总兵住在哪里?时间久了,人们感到“雁门关总兵”拗口,便直呼:雁门在哪里?…[详细]
丁斗村~235村庄
传说,当年王莽赶刘秀,眼看就要撵上。危难之际,刘秀看到前面院落有一老妇在碾米,便下马双膝下跪求救。老妇卸下自家拉碾的驴,套上刘秀的马,又将盛米斗将其罩…[详细]
柿花沟村~236镇乡结合区
清代咸丰年间(约1854年),西留养李姓一户迁徙于村东南5公里处的丘岭之中。相传,先民挖窑凿洞时显现一尊圣母神像。圣母手捧形似柿花的器皿,遂尊称柿花圣…[详细]
南王庄村~237村庄
据《王氏族谱》记载:大明洪武三年,王胜氏族由洪洞县移民济源。又《王氏族碑》记载:第十六世族人王国兴,再从北孙村乔迁至此,垦荒成居。之后,王氏子孙分东西…[详细]
泽南村~238村庄
泽南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属于丘岭地区。东邻虎岭经济开发区小王庄,西依桥凹村,南和聂庄村相连,北与虎岭经济开发区泽北村隔河相望。5个居民组…[详细]
泽北村~239村庄
三国魏晋时期,有陈姓、李姓、王姓等家族于此结庐建村,称泽峪。相传,曾有“小将”(侠名)据关镇守,护卫一方平安,故又有“小将岭”之称。约乾隆十二年(17…[详细]
枣树岭村~240村庄
枣树岭村坐落在轵城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的丘岭地带。东起泥沟河、翟庄,西至原坟洼村,南靠庙凹山分水岭,北依柏树庄。4个自然村,7个居民组,149户,50…[详细]
聂庄村~241村庄
聂庄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的丘陵地带。东邻王庄村,西毗桥凹村,南与承留镇卫佛庵接壤,北和小王庄地头相连。村民聂、张、王、周四大姓氏,分居于聂庄…[详细]
泥沟河村~242村庄
泥沟河位于轵城镇镇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的半丘岭地区。东与黄龙庙村相连,西和南王庄交界,南依翟庄村,北临石板沟。由毛胡庄、庙后、泥沟河等3个自然村组成。1…[详细]
柏树庄村~243村庄
相传,此地生长一种罕见的乔木,其木色金黄,质硬性柔,树体杏香,被称为“柏树”,又名“杏柏”。公元10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到这里时,天色已晚,大雾迷…[详细]
桥凹村~244村庄
相传,旧时此地沟浅。沟中一道天然土坝,坝底有一流水圆洞,大坝宛如桥梁横跨东西。时人居住沟之两岸,且四周环岭,中间地势低洼,故起村名桥凹。后来,桥塌路断…[详细]
柏平村~245村庄
柏坪村原名柏圪塔。缘于村中央天然一座百米见方、十余米高的土台,台正中长一棵根深叶茂的侧柏。侧柏清代时期枯萎,只剩下圪塔,时人便以此为村名。原柏圪塔由蛇…[详细]
王礼庄村~246城乡结合区
王礼庄成村于春秋战国时期。初,村小无名。相传,古轵国一国王路经此地时,村民闻讯后皆以王者之礼拜迎。国王大喜,便赐村名礼庄。以后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分为…[详细]
毛田新村~247村庄
相传,古时一毛姓官员巡游到此,急病猝死。因适逢伏天,尸体托运不便,即就地掩埋。时人据其坟茔位置田间,故取村名毛田。据清乾隆《济源县志•古迹…[详细]
富源村~248村庄
20世纪90年代,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处于库区的大峪镇井沟村陆续搬迁。1999年5月1日,井沟村的段庄沟东、沟西和前桃树沟、北坡等4个居民…[详细]
大郭庄村~249城乡结合区
有碑文记载,大郭庄昔称崔家庄。清嘉庆年间,郭兴旺由思礼迁此定居,遂立村名郭庄。20世纪七十年代,轵城公社南北有两个郭庄大队,投递书信、通知开会时经常出…[详细]
牛家庄村~250城乡结合区
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牛姓第十一世先祖牛兆荣离开北孙村。在村的东北方向,靠湨河南岸、于石佛爷像北择地建村,另立门户,时名“小东庄”。明代隆庆元…[详细]
南孙村~251城乡结合区
据传,药王孙思邈晚年隐居于王屋山,曾在此坐馆行医。孙思邈去世后,时人感念其济世救民之功德,建“孙圣庙”以示纪念,并取名孙村。明初大批移民由山西入济,围…[详细]
北孙村~252城乡结合区
北孙村位于轵城镇东北平原地带,西与王礼庄相邻,南邻北孙村水库,东邻牛家庄、交兑新村,北至济源大道。全村方圆3公里,下设五个居民组,300余户人家,14…[详细]
宏泉村~253村庄
宏泉村原名小沟村。相传,商汤(即成汤,商朝开国君王)与其妻黛眉奶奶发生冲突。黛眉奶奶负气出走,其子五龙身后追赶。路过此沟,望见其母,连叫几声,故名“小…[详细]
曹凹村~254村庄
曹凹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南部5公里之丘岭地区。东与许峰村地连,西和战天洞相接,南毗槐滩村,北邻赵庄村。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4个居民组,分别在大曹凹、…[详细]
齐庄村~255村庄
齐庄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的丘岭地区。东与岭头、背坡隔沟相望,西和洪沟、毛田土地相连,南邻许峰、赵庄,北接南郭庄。村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公里…[详细]
战天洞村~256村庄
1965年,老君堂大队西张洼生产队自测自修,历时140多个昼夜,打洞300余米(洞高1.7米,宽1.4米),南水北引,解决了人畜用水。时任河南省水利厅…[详细]
洪沟村~257村庄
距轵城镇政府驻地南部2.5公里的丘岭地区,坐落着洪沟村。东邻齐庄村,南接赵庄村,西、北和泗涧村相连。全村分上洪沟、下洪沟、卫泗涧等三个自然村,6个居民…[详细]
赵庄村~258村庄
传说,赵庄村历史千年。王、曹、刘三姓最初建村,后流落他乡。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赵姓始祖披荆棘,开田地,聚族而居,立村名赵庄。清康熙四十九年(1…[详细]
许峰村~259村庄
碑记:许峰村形成于明末清初。许姓始祖许文龙从焦作李封村迁入,掏窑凿洞,居住于东沟之下寨上,时叫许寨村。后因居住地南依高庙岭峰,故更名许峰村。村中许姓占…[详细]
曹庙村~260村庄
约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曹凹村曹姓一支迁至村东2公里处,于曹氏宗庙之北边另立门户,村名称曹庙。清咸丰年间(约1854年),西留养李姓落户在曹庙村…[详细]
槐滩村~261村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百里为王,槐滩是槐王盘踞之地。因周遭有12道丘岭起伏连绵,中间是一马平川,故取村名槐滩。明末清初,陈、张、卫、田等姓氏相继迁入,居住…[详细]
长泉新村~262城乡结合区
长泉新村位居济源市区西南8公里的平原地区。东邻大驿村,西接承留镇南姚村,南到金马焦化厂,北至承留镇甘河村。8个居民组,519户,2010口人,土地面积…[详细]
张岭新村~263城乡结合区
古碑文记载:600多年前,张姓居住于此,故村名张岭。张岭村原隶属大峪镇,辖郭家、马家、下沟、曹岭、老庄、前沟、宣沟等7个自然村。1996年,因小浪底水…[详细]
交兑新村~264村庄
交兑新村原址在黄河北岸,隶属大峪镇管辖。因村西为龙占,村东为龙窝,故前身叫双龙村。据传,唐朝初期有大量船队在此经过,装货、卸物,四面八方客商云集,物资…[详细]
良安新村~265村庄
良安立村600余年,原隶属大峪镇。清康熙年间碑记,村名为梁庄。1963年,因姓氏增多,将“梁”字变更为“良”,改为良庄,以表村民和睦相处。1982年,…[详细]
新峡村~266村庄
新峡村原名峡北头,因坐落于孤山峡北而取名。又缘于村南群峰林立,如刀削剑竖,似青龙盘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宋元时曾命名为青龙关。故址“七沟…[详细]
新安村~267村庄
明末清初,东留村李占敖一族迁至黄河岸边,落户于长泉村西,取名“李河沟”。历史上,李河沟隶属长泉村。1958年行政分治,因住地位置西岭,故更名“西岭”大…[详细]
西滩新村~268镇乡结合区
“万里黄河第一滩”位置于济源坡头段,传言是《诗经》首篇《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在河之洲”。战国以后,荒芜千年,渺无人烟。清同治七年(186…[详细]
金桥村~269村庄
1997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扩建,原隶属于坡头镇乔沟村的高湾居民组划归大峪镇。1998年春,高湾居民组移民轵城镇东留养村北重建家园,行政管理仍属…[详细]

地名由来:

轵为古代车轴,代指车。《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时期,因战事,以战车相围御敌,后筑土围城。故名轵城。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轵城镇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9月,轵城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10年11月,轵城镇入选第四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08年9月,轵城镇被授予第二批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称号。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轵城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基本介绍: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古轵国遗址上,总面积 147.6 平方公里,辖 72 个行政村, 8 万余人,是该市第一人口大镇。东与孟州市搭界,西与济源市承留镇接壤,南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相望,北与济源市区融为一体,镇区距市委、市0行政区仅 2 公里。境内丘陵和平原面积各半,耕地面积 11 万亩。焦枝铁路、 207 国道、济焦、济洛和正在修建的济运高速路、小浪底专用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据史书和《济源县志》记载: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境内古迹颇多,如大明寺、聂政墓、关帝庙、轵国古

+查看详细轵城镇概况>>

文化旅游:

济源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山门后天王殿已无存。向北为

佛山寺大殿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王庄村南王庄学校内。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258年)重修。原有舞楼、山门、中佛殿、后佛殿,东、西厢房等6座,现仅存后佛殿,坐北朝南。该大殿面阔三间,进深

赵衰墓

赵衰墓位于轵城镇赵村南750米,南北两冢,相距15米。北冢平面呈长方形,边长15米,高3米,平顶,顶部有一垂直盗洞,直径80厘米;南冢边长12米,高约2.7米,平顶,北部近一半被挖平变成麦地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轵国。

战国时置轵邑,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

秦置轵县。

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侯国。

隋大业三年(607)省入河内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轵县。

唐贞观元年(627)并入济源县。

清代分属乐安乡和玉川乡。

1928年属济源县二区。

1955年设轵城和添浆2个中心乡。

1958年由轵城、留养、添浆3中心乡合并成立轵城公社,属济源县。

1983年改设轵城乡。

1988年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

+查看详细轵城镇历史沿革>>

郭解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南郭庄村)人,西汉时期游侠,女相士许负的外孙。少时劫盗作奸,铸钱掘冢,不可胜数。及年长,折节为俭,好客厚施。武帝时徙豪杰于茂陵,大将军卫青曾为之


以下地名与轵城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