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民权县 > 北关镇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

[移动版]
地名:北关镇隶属民权县
区划代码:411421103代码前6位:41142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N
长途区号:0370 邮政编码:476000
辖区面积:约81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6.6万人
人口密度:约81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东村村~201镇中心区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民国三十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载文稽考,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考城县得名于东汉章帝…[详细]
北村村~202镇乡结合区
清末,王、赵、孙、李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北关集建村,因位于北关集北头,故名。…[详细]
西村村~203镇乡结合区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民国三十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载文稽考,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考城县得名于东汉章帝…[详细]
南村村~204镇乡结合区
据说二百年前,山西洪洞县若干户迁居于北关集南,故名。…[详细]
潘庄村~205镇乡结合区
明崇祯年间,潘氏族人为避战乱,由开封西门里潘家胡同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金庄村~206镇乡结合区
明嘉庆年间,金氏族人为求清净富庶之地,由汴梁城金永胡迁此定居,故名金庄。…[详细]
刘楼村~207村庄
清乾隆年间,刘氏先人率族到旧考城投亲、谋生,在此落户后,盖楼一座,故名刘楼。…[详细]
韩海子村~208村庄
清乾隆年间,山东曹县二狼庙村韩氏族人迁入后,牵头组织人力、物力沿河筑寨,集“三岗”为一村,故易村名韩海子。…[详细]
丁庄村~209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年间,丁氏族人为谋生计,自现黄河堤北山东省曹县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安庄村~210村庄
清康熙中期,安氏族人为避灾荒,自山西洪洞县到此定居,称安庄。后为区别于村东2里许大安庄(今属庄子镇),易现名。…[详细]
李辛庄村~211村庄
李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后尧村~212村庄
后尧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石井村~213村庄
清康熙年间,石氏族人自褚庙乡大石庄迁此定居后,为寻求上好食用水源,连打十眼水井,一时轰动乡里,故名十井,后随姓氏演变成现名。…[详细]
张道口村~214村庄
清天命年间,张氏族人由黄河故堤北山东曹县辖地大张庄迁此定居。因当时该处有一较大土堤被黄河水冲一道口,村由此得名。…[详细]
丁道口村~215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年间,丁氏族人为避灾荒,由河南孟县东迁此地,因当时该处为黄河故堤一较大道口,故名。…[详细]
马楼村~216村庄
清康熙年间,王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到此定居,用土筑楼一座,称王土楼;原山东曹县马氏迁入,祖业兴旺,王氏外迁,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今名。…[详细]
周翟庄村~217镇乡结合区
清道光年间,周、翟两姓族人自村东北一千米许张家堤先后迁此定居,故名周翟庄。…[详细]
堤角村~218村庄
清嘉庆年间,回族李姓自王桥乡大樊集迁此建村,因位于老考城南护城堤角处,故名。…[详细]
许庄村~219村庄
清康熙年间,许氏从安徽省砀山县迁移此,故名。…[详细]
冯李园村~220镇乡结合区
冯李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芦楼村~221村庄
芦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相府营村~222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王、张、陈诸姓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16户113名。传西汉后期,刘秀讨伐王莽,王莽逃驻此地。后两处屯兵安营。此处为后营驻地。因王莽建立新朝前曾…[详细]
王小楼村~223村庄
明初王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建小花楼一座,取名王小楼村。…[详细]
李庄村~224村庄
清康熙年间,李氏为避饥荒由山西迁此,故名。…[详细]
代庄村~225村庄
清乾隆年间,代氏族人自山东曹县代庄迁此,故名。…[详细]
郭庄村~226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山东曹县灾荒频繁,郭氏率族人迁此,取村名郭庄。…[详细]
鹿庄村~227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鹿姓由山东曹县鹿庙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王公庄村~228村庄
王公庄村:位于北关镇以北3公里处。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31.6%。农田林网、道路林网完整,村庄绿化达标,呈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详细]
官庄村~229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年间,此处为无人垦荒种之“官地”,张氏族人自山西迁此落户谋生始称张庄。不久外姓氏诸家相继迁来与张氏同种官地,后来,官地被吕园子一家财主买去,随易…[详细]
李馆东村~230村庄
明万历年间,山西洪同县灾害频繁,人们生活困难,李氏族人奉旨东迁辗转到此落户,开了个馆子,故名李馆。原址在东北3华里处,今人称老李馆。1958年规划太行…[详细]
刘店村~231村庄
清光绪年间,该处为河南至山东一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期间刘氏族人自山东刘楼至此落户后,开一旅店,名刘店。…[详细]
李馆西村~232村庄
明万历年间,山西洪同县灾害频繁,人们生活困难,李氏族人奉旨东迁辗转到此落户,开了个馆子,故名李馆。原址在东北3华里处,今人称老李馆。1958年规划太行…[详细]
安李庄村~233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前期,安、李二姓族人自山东曹县迁此定居,故名安李庄。…[详细]
任庄村~234村庄
清初,任氏族人从山东曹县任堂迁居到此,故名。…[详细]
吴庄寨村~235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年间吴、底、李三姓先后由山东菏泽迁此定居,成三足鼎立之状,分别称吴家岗、底家岗、东南庄,后吴姓人众财旺,挖壕筑寨,围绕之村,随易今名。…[详细]
四海营村~236村庄
1948年,李、王、张等四姓相继从黄河故道堤北汤水口村(属山东曹县)到此定居,因北邻五湖营,而称“四海”。…[详细]
崔坝村~237村庄
清乾隆年间,崔姓族人及杨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现址北堤下沿土坝上居住,故名。到1958年规划太行堤,全村民迁入现址,仍名。…[详细]
南北庄村~238村庄
1946年,崔、王诸姓由崔杨坝村迁此定居,因村落形状呈南北走向,故名。…[详细]
六合村~239村庄
清乾隆年间,杨、陈、崔、樊、宋、底六姓从外迁到一块。取名六合村。…[详细]

地名由来: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1941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载文稽考,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

基本介绍:

民权县辖镇。1958年建北关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6.6万。民(权)荷(泽)公路过境。辖北关东、北关西、北关南、北关北、金庄、潘庄、石井、张道口、马楼、丁道口、翟庄、堤角、许庄、冯梨园、尹楼、王小楼、李庄、郭庄、鹿庄、相府营、代庄、王公庄、任庄、李馆东、李馆西、官庄、四海营、刘店、南北庄、崔坝、六合、丁庄、韩海子、安庄、李新庄、后尧、吴庄寨、刘楼、安李庄3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盛产连藕。

荣誉排行:

2021年10月,北关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

2021年9月,北关镇入选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1年3月,北关镇上榜商丘市2020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2020年5月,北关镇被确定为2019—2021年度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北关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北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王公庄文化旅游景区

王公庄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关镇王公庄文化旅游景区被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民权王公庄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的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地处黄河故道,豫、鲁两省接合部,东

李馆地道战旧址

李馆地道战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民权县城东北34公里处的北关镇李馆村。素有“鲁西南大门”之称的李馆地道,开挖于抗日战争时期,旨在保存力量,打击敌人,坚持持久战。李馆地道以本村为

中国画虎第一村

中国画虎第一村——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地处黄河故道,豫、鲁两省接合部,东距文哲大师庄子故居遗址15公里,西距南朝文学家江淹故里2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377亩,136

历史沿革:

北关古为商部落属地。

周之采邑。

后属考城县。

明正统二年(1437)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考城县治置今北关集南。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后考城县迁今兰考县固阳,仍属考城县。

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属兰考县。

1956年划归民权县,设北关乡。

1958年成立北关公社。

1961年设北关区。

1965年复设北关公社。

1983年改称北关乡。

1986年撤乡设北关镇属民权县至今。


以下地名与北关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