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清丰县 > 六塔乡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六塔乡

[移动版]
地名:六塔乡隶属清丰县
区划代码:410922200代码前6位:4109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J
长途区号:0393 邮政编码:457000
辖区面积:约47.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28万人
人口密度:约901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六塔集村~201乡中心区
原名顺志村,村内有一寺院,院内有塔,塔前有池,每逢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池四壁及池底可映出五个塔影,加之塔本身,似有六塔,是清丰旧时八景之一。明洪武年…[详细]
陈村村~202村庄
自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居此地,因当时陈氏人数较多,故而起名陈村。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详细]
六塔村~203乡中心区
原名顺志村,村内有一寺院,院内有塔,塔前有池,每逢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池四壁及池底可映出五个塔影,加之塔本身,似有六塔,是清丰旧时八景之一。明洪武年…[详细]
蒋村村~204村庄
据本村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故称。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详细]
柳村村~205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柳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县第二区。19…[详细]
李家坑村~206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周围村庄多坑,取名李家坑,故名。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详细]
武艺寨村~207村庄
很久以前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一雨夜持刀杀母,惊雷震空,击倒不孝子,此事传出后,人们皆骂其忤逆不孝,后人为汲取教训,取名忤逆寨,后觉村名不雅,改为武艺寨…[详细]
东留固村~208村庄
本村先民自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名不详。明末清初,一军队驻扎此地,传出“留在这里,固定不走”言论。居民按“留在固定”4字,取名留固。因本村位…[详细]
王留固村~209村庄
王、葛、昝、史四姓自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名不详。明末清初,一军队驻扎此地,传出“留在这里,固定不走”言论。居民按“留在固定”4字,因村王姓…[详细]
左留固村~210村庄
本村先民自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名不详。明末清初,一军队驻扎此地,传出“留在这里,固定不走”言论。居民按“留在固定”4字,取名留固。因本村左…[详细]
罗寨村~211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立村,安居乐业,取村名安乐寨,后演为安罗寨,简称罗寨。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详细]
东观寨村~212村庄
据史料记载,此地夏为观国,战国时名关泽,汉置畔观县。隋改为观城县(后移至山东省观县)。长期以来此地以关为名,并有寨墙,取名观寨。后村庄扩大,分为东观寨…[详细]
西观寨村~213村庄
据史料记载此地夏为观国,战国时名关泽,汉置畔观县。隋改为观城县(后移至山东省观县)。长期以来此地以关为名,并有寨墙,后取名观寨,后分东观寨村、西观寨村…[详细]
韩庄村~214村庄
本村韩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韩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定居,以姓氏命村名。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详细]
晁小寨村~215村庄
据晁氏家谱记载:明朝,村民从东堤口(山东)迁来,为防外患,在村周围筑起小寨,取名“小寨”,后因晁姓居多,改为“晁小寨”。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详细]
郭小寨村~216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民从五仙镇迁此立村修寨,由于村小人少,取名“小寨”,后因全村村民皆姓郭,改为“郭小寨”。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详细]
大水坑村~217村庄
明代,村民由山西洪洞县韩家大水坑迁来,取原村名命村名。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县第二区。19…[详细]
邵家村~218村庄
本村原名苏家滩,明末清初邵姓从大流乡邵圈迁来,因邵姓居多,易名“邵家”。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详细]
西韩家村~219村庄
本村原名为乔家红庙。因韩姓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村南曾叫前韩家,后因居住六塔以西,也称西边韩家,后来定为西韩家。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详细]
谢庄村~220村庄
原名孔家庙、后称李二庄,明初山西洪洞移民迁来时,因村中谢姓居多,易名“谢庄”。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详细]
胡家寨村~221村庄
枣树较多,取名枣林村,后村中姓胡的当了御史官,在村周围筑上了寨,村名随之改之为胡家寨。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详细]
牙头村~222村庄
明末有一人在衙门内当班头,权势很大,据此取名衙頭村,后人讹称为牙头。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详细]
后当头村~223村庄
后当头,系神话故事命名。据传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座庙。末日忤逆寨的不孝子追打其父。其父逃到庙内,躲到神像之后,不孝之子未打到其父头部,人传是神像挡住了头…[详细]
前当头村~224村庄
传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座庙。末日忤逆寨的不孝子追打其母。其母逃到庙内,躲到神像之后,不孝之子未打到其母头部,人传是神像挡住了头,神挡头不胫而走。明洪武年…[详细]
土什方村~225村庄
土什方是神话故事演变而来。原名神指方,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立村,根据神话故事取名神指方,后演变为土什方。后卢姓家族日益兴旺、人口增多,分村为土什方…[详细]
后杨楼村~226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有杨、朱、裴、杜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后杨姓发达,人才两旺,骡马成群,楼房成片,人称杨家楼,简称杨楼。后分村为前杨楼、后杨楼,此村在…[详细]
前杨楼村~227村庄
明洪武年间,有杨、朱、裴、杜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后,杨姓人才两旺,骡马成群,楼房成片,众见后都说杨家楼房无形中叫成杨家楼,简称杨楼。后分为前杨楼…[详细]
赵楼村~228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赵姓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经勤俭持家,家业日益兴盛,建一土楼,人称“赵家楼”,简称“赵楼”。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详细]
主堡寨村~229村庄
原名为甫子城。明代,村中有人在县衙任主簙,修寨后改村名为主簙寨。后因书写之误,演变为主堡寨,故称。为清丰县内十八名寨之一。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详细]
任村村~230村庄
明洪武年间,任姓迁居此地,因任姓居多,取名任村。后任姓家族日益增多,一部分族人迁至村南另建新村,称前任村。老村仍称任村。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详细]
三合村~231村庄
由曹村、前任村、于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取名三合村。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县第二区。1957年…[详细]
刘村村~232村庄
本村从迁民以来,有刘,陈二姓。因村后有一条东西海子(东西大沟),所以取名叫刘海子,后又以刘,陈二姓叫刘陈村,1944年当地政府为与柳庄区别,故叫做刘村…[详细]
吉张吴村~233村庄
吉张吴,由吉家,张村,吴堤口组合而成,称为吉张吴。1949年,设立平原省,属平原省清丰县第二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县第二区。1957…[详细]

地名由来:

六塔集原有佛寺塔,塔前有池。传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池四壁及池底可映出五个塔影,加塔本身似有六塔,故名。

基本介绍:

六塔乡位于河南省清丰县东南部,面积有47.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濮台高等级公路横贯乡境,南距濮台铁路仅数公里,距京广,京九铁路80余公里,乡内气侯宜人,水文地理结构合理,村村通柏油路,境内有""六塔晓月""""龙潭夜雨""景点.

物产资源丰富

六塔乡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第二濮清南纵贯南北,水利条件较好,生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豆类,谷物等农作物,是远近闻名的粮棉生产基地.全乡蔬菜面积1.5万亩,其中大葱面积8000亩,98年引进被誉为""国宝""的小尾寒羊,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市场,带 动全乡饲养达到2000余户,年出栏种,肉羊各10万只.

+查看详细六塔乡概况>>

历史沿革:

民国时属清丰县南区。

1949年后属清丰县第二区(六塔区)。

1956年改设六塔乡。

1958年成立六塔公社。

1964年改称六塔区。

1968年复六塔公社。

1983年复称六塔乡。


以下地名与六塔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