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郑州市 > 上街区 > 峡窝镇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

[移动版]
地名:峡窝镇隶属上街区
区划代码:410106100代码前6位:410106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A
长途区号:0371 邮政编码:450000
辖区面积:约46.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4万人
人口密度:约72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8个社区、2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振兴社区~001城乡结合区
因管理区域内居民点振兴社区而得名。1985年,因郑州铝厂排放赤泥占用大坡顶村民委员会二组300亩耕地,荥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大坡顶二组村民转城镇户口,成立…[详细]
晨光社区~002主城区
因嘉言“晨光”命名,寓意希望和光明。2005年6月7日成立晨光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金昌社区~003主城区
因区域内金华路和许昌路,故名。2014年4月成立金昌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淮阳路社区~004主城区
因区域内淮阳路,故名。2019年9月9日成立淮阳路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祥云社区~005主城区
其管理区域主要围绕五云山,因传有“五彩祥云”盘旋山顶而得名。…[详细]
博文社区~006主城区
因区域内博文路,故名。2020年7月31日成立博文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蓝天社区~007主城区
因区域内蓝天路,故名。1958年10月成立武庄生产大队,属周村人民公社(后改称马固人民公社)。1964年7月属荥阳县峡窝人民公社。1983年5月人民公…[详细]
北峡窝村~201主城区
相传在明代初年的大迁徙前,北峡窝村就居住有姓韦的人家,但因人数不多算不上村落。约在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和吴姓人家先后迁入落户。此后人口不断增多,形成村落…[详细]
西林子村~202主城区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路径东林子村西山神庙休息时,刘秀手下问刘秀这是什么地方,刘秀回应:这里是东林廊,西边叫西林廊,简称西林子。…[详细]
营坡顶村~203主城区
明末清初,有许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来,由于户数不多,一直没有正式村名。明末,李自成义军曾在这里与明军展开激战,取得胜利并在此安营扎寨,由于军营扎在山坡下…[详细]
东林子村~204主城区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路径东林子村西山神庙休息时,刘秀手下问刘秀这是什么地方,刘秀回应:这里是东林廊,西边叫西林廊。于是,村里人就把东林子叫做东林…[详细]
老寨河村~205主城区
元末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就在其丘上修了一个寨子,寨子下面的沟里有一条淌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小河,风景优美。明末这里战乱不断,疫病流行,人们因避难、充…[详细]
杨家沟村~206主城区
相传明代初期,有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后来又有魏姓人家从魏岗村迁入形成村落。在此之前,曾有一位叫杨兰的人在此居住过,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杨家沟,…[详细]
冯沟村~207村庄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王族的一枝被封于冯城,即今冯沟村,其后人遂以封地为姓,所以这里也成为郑州地区冯姓…[详细]
方顶村~208城乡结合区
据方氏家谱记载,方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为防兵乱,环村周依山势建寨。以自然地形和宅院房屋建筑为寨墙,设有十二座寨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村子最…[详细]
柏庙村~209主城区
明洪武五年,有孙氏、萧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居于沟中。二十年后,孙氏之子孙旺从沟中搬至岭上,在青烟寺西起房造屋。随着人口增多,渐形成村落,得名柏庙。…[详细]
魏岗村~210城乡结合区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当时这里仅有一张姓人家(张茂)住在沟下,人称此沟叫张茂沟。张氏家族一直保持一两户的局面延续至今。由…[详细]
南峡窝村~211城乡结合区
明初有何姓人家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往黄河以北的武陟县何营村,后其中一枝迁往此处定居,人口增多,后形成村落。之后卢姓、李姓也相继迁居至此,村庄扩大,与周峡窝…[详细]
西街村~212主城区
明代初期,当时周姓始祖周万携四个儿子应春、应夏、应秋、应冬先从山西洪洞迁到槐西(今荥阳市豫龙镇槐西村),又迁到此处,在西南挖窑洞而居,繁衍生息。因周姓…[详细]
观沟村~213村庄
据传观沟最早只有两家半人口,一家姓孙,一家姓李,半家就是道观中的道士,可孙李两家人丁不旺,姓孙的两次绝后(过继儿子后又绝后),由姓时的过来继承,两姓人…[详细]
大坡顶村~214村庄
村南部有一条2.5千米长的大坡(为原郑洛公路的一段),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和交通工具落后,村人和荥阳、上街一带的人推独轮车、拉架子车到巩县新中拉煤,都要…[详细]
西涧沟村~215城乡结合区
相传明代后期杨姓人家迁居到此处,形成村落后,因村西深沟内有一小溪(流经石嘴,注入汜河),村民就称为西涧沟村。…[详细]
寨沟村~216主城区
明代初期,陈、王、吴等姓人家陆续迁入,在沟中筑窑而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得名寨沟。…[详细]
郊段村~217主城区
据春秋时期,这里是东虢国国都的东南角。古人认为城郊10里为郭,郭外10里为郊,此地距离东虢国20里左右,为国都之郊外。又因此地沟多,将此地划为几段,故…[详细]
左照村~218主城区
左照地处平原,历史悠久,关于地名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因为村西有东汉开国大臣邓禹坟,该坟东照阳光,古人认为“东”为“左”,人们便把恩泽普照的“东照”改称…[详细]
马固村~219城乡结合区
据后周宋初时,这里都有重兵驻扎,圈养很多军马,圈养有“禁固”之意,故名马固。…[详细]
石咀村~220城乡结合区
明代末年有李姓从西史村迁入此地,逐渐形成村落。因村西头玉仙圣母庙下有一块大石突出地面,和庙南边突出的大石形成一个巨大的“嘴巴”,到此居住的村民便把这里…[详细]
沙固村~221城乡结合区
明代后期村民们迁住时,这里的土地多为沙地,每遇冬春大风,沙尘滚滚,遮天蔽日,又有龙泉溪自东向西流入汜河,所以原村名称为“古沙河”,原里沟(自然村)古寨…[详细]
上街村~222主城区
上街村名的由来和其所处的位置和地势有关,是古官道必经之地,古官道从汜水县东界的三十里铺(又称界石铺)向西,一直是深浅不等的沟壑,直到十里铺才走出沟壑,…[详细]
武庄村~223主城区
武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装备制造业基地社区~400特殊区域
装备制造业基地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3,为特殊区域。…[详细]

地名由来:

峡窝地处南北两道岭之间的狭长地带,当地人世居窑洞,俗称“窝”,故名峡窝。

基本介绍:

1955年建峡窝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设镇。位于市境西部,距郑州市区40公里。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3.4万。310国道、陇海铁路过境。辖武庄、上街、沙固、石咀、马固、左照东、沟郊段、寨沟、北峡窝、西涧沟、大坡顶、观沟、西街、南峡窝、魏岗、柏庙、方顶、冯沟、杨家沟、老寨河、东林子、营坡顶、西林子23个村委会。工业产品以蝶阀、磨料磨具、化工产品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

荣誉排行:

2012年12月,第七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峡窝镇上榜。

文化旅游:

马固王氏宗祠

马固王氏宗祠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5年),创建人王汛。占地二十七亩。现存房子十八间,整体为明代建筑格局。正宫两进,东西厢房,门楼、影壁俱全。碑刻二十余通,含有宋代苏颂所撰的王田墓鋕,“狼

方顶村传统民居

方顶村传统民居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方顶村。现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多处建筑,多为依山而建的后窑前院式四合院和三合院,其中方氏宗祠、关帝庙、火神庙和石寨墙等建筑群本体保存较好,真实反映了方顶

观沟村重阳观

重阳观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观沟村。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迁修于此。重阳观规模较大,主体建筑有山门、三清殿、老君洞、祖师殿以及戏楼、道院等。现仅遗留三清殿、道士房东西屋、广圣殿等四座建

王博文墓

原墓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为平地。墓前立宋代碑刻2通:一通是王博文之子王畴所立,碑高1.98米,宽0.64米。题铭为:“宋□□□□□(5个被凿毁)枢密院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封郑国公谥肃

魏岗遗址

魏岗遗址地处丘陵地区,地势呈西高东低,后被平整为梯田。在地面采集有陶片、残石器等遗物。在遗址中部及北部断崖上发现有灰坑及文化层分布,灰坑为袋状坑,弧壁平底,坑口距地表0.5米左右,口径1.2

+查看更多峡窝镇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古属汜水县古亭寨。

1912年后属汜水县五云乡。

1948年后属成皋县第五区。

1954年成皋县与荥阳县合并,属第十二区。

1958年属马固公社。

1964年成立峡窝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属荥阳县。

1994年撤乡置镇,属荥阳市。

2004年峡窝镇整建制划入郑州市上街区。


以下地名与峡窝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