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段村乡 | 隶属:渑池县 |
区划代码:411221209 | 代码前6位:41122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M |
长途区号:0398 | 邮政编码:472000 |
辖区面积:约20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700人 |
人口密度:1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段村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段姓早居,故名段村。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段村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段村乡。1958年建立段村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196…[详细] |
柏隆村 | ~201 | 村庄 | 此处柏树茂盛,故名。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中朝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中朝乡。1958年建立柏隆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196…[详细] |
中朝村 | ~202 | 村庄 | 传隋末刘武周起义反隋,在此建朝,居中,故名中朝。…[详细] |
林场村 | ~203 | 村庄 | 因村区内以经营林业为主,乡办林场,故名。…[详细] |
宋村村 | ~204 | 村庄 | 宋姓早居,故名宋村。清属北四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中朝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中朝乡。1958年建立宋村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196…[详细] |
上涧村 | ~206 | 村庄 | 地处涧口河上游,故名上涧村。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段村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段村乡。1958年建立上涧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详细] |
中关村 | ~207 | 村庄 | 在古韶州和利津县中间,地势险要,是个关口,故名。…[详细] |
东庄沟村 | ~208 | 村庄 | 村庄在涧口河东沟里,故名东庄沟。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东庄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中关乡。1958年建立东庄沟大队,属上涧人…[详细] |
四龙庙村 | ~209 | 村庄 | 周围四道岭朝着村的方向,南岭头有座龙王庙,故名四龙庙。…[详细] |
赵沟村 | ~210 | 村庄 | 赵姓早先居于沟里,故名。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四龙庙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四龙庙乡。1958年建立赵沟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详细] |
南岭村 | ~211 | 村庄 | 在金灯河南边岭上,故名南岭。清属北五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金灯河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四龙庙乡。1958年建立南岭大队,属上涧人民…[详细] |
地名由来:
段姓始居,故名段村。
基本介绍:
位于渑池县城东北,乡址在约35公里处渑— 南(南村)公路线上的段村,故名段村乡,为县深山区乡之一。其境东临新安县,南和西阳、仁村两乡相连,西与坡头为邻,西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望,东北和南村乡接壤。总面积约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19亩。辖12个行政村,86个村民组,236个自然村,2573户,978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9436人。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山峦起伏,河谷纵横。群众有这样一段谚语:“上山把云钻,下坡到河边,对面能说话,相见得一天”,借以形容山高、沟深的复杂地形。北涧河由南向北从境内中部穿过。河东山峰林立,上部为次生林,中下部为牧坡,河谷多水,是天然林牧区。河西为丘
文化旅游:
赵沟村传统民居位于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年代为清。赵沟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赵沟古村位于段村乡境内,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该村始建于秦末汉初,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被外界誉为
历史沿革:
清属北三里。
1927年属北区。
1937年属第三区双龙乡。
1947年属五区。
1955年属段村中心乡。
1958年成立段村公社。
1984年改设段村乡。
仰韶大杏,又名仰韶黄杏,河南省渑池县的水果类特产。因渑池县为仰韶文化发祥地而命名。渑池县属秦岭余脉,为豫西丘陵山区,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其果形似鸡蛋,俗称鸡蛋杏,果实成熟后,核肉分离,
仰韶酒是中州佳酿中的古香新秀,因厂址在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南侧而得名。仰韶酿酒,历史久远。从仰韶村和附近的二里头文化遗址0土的大量酒具看,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酿酒了。以后,酿酒业又
坻坞,分南、北两个行政村,位于渑池县城东北的仁村乡西部。南坻坞的小米是本县农产品中质量最优的一大特产。该地所产的小米,最大的特点是:煮粥喝,能出现三层米纹,米油丰富,营养价值很高;做成米饭,盛到碗内和
牛心柿产于渑池县石门沟,因其形似牛心而得名,特点是个大、肉细、汁多、味甜。牛心柿饼曾是清廷的贡品,甜度大、纤维少、质地软、吃起来香甜可口。仰韶柿饼,又称牛心柿饼,河南省渑池县特产。仰韶柿饼是由牛心柿制
烟叶,是渑池县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所产和烟叶有两种,晒烟和烤烟。晒烟,传入的时间是明末清初,当时种植面积不大,但较普遍。尤其是段村乡东庄沟的晒烟,以香气足、劲头大、口头顺、生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