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首阳山街道 | 隶属:偃师区 |
区划代码:410307004 | 代码前6位:41030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街道 | 车牌代码:豫C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辖区面积:约5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8万人 |
人口密度:约90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首阳社区 | ~001 | 主城区 | 首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
沟口头村 | ~200 | 主城区 | 因一条大沟从邙山南坡延伸至平川沟口处。据《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薛、杨、贾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人口增多,村子扩大至沟口,遂名沟口头村。…[详细] |
古城村 | ~201 | 城乡结合区 | 明弘治《偃师县志》载:隋末,李密曾筑城以屯兵储粮以内。后此地村落遂称古城村。…[详细] |
城东村 | ~202 | 城乡结合区 | 因村居位于李密“屯粮古城”以东,故称城东。…[详细] |
前纸庄村 | ~203 | 城乡结合区 | 据传早先蔡伦在此造纸建有造纸坊,名为纸庄,后纸庄分开,居南,故称。…[详细] |
后纸庄村 | ~204 | 城乡结合区 | 据传早先蔡伦在此造纸建有造纸坊,名为纸庄。后纸庄分开,居北,故取名后纸庄。…[详细] |
大冢头村 | ~205 | 城乡结合区 | 据《后汉书》引《皇览》云:“县北邙山道有吕不韦冢。”其墓冢高大,有村民移居于此,俗呼“大冢头”,故称大冢头村。…[详细] |
坟庄村 | ~206 | 城乡结合区 | 庄位于东晋皇陵区,晋文帝司马昭陵即东其南。旧时这一带有不少坟冢。据《刘氏族谱》称,其始祖刘省余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当时已住有看坟种地户,因称…[详细] |
香玉村 | ~207 | 城乡结合区 | 香峪村原居村北桑园坡(俗称山羊坡),村名以桑园坡称。居处不远有香山寺,其沟于坡下沟口处,构筑寨墙时挖出一石人,百姓以为吉兆,称其寨为“福神寨”。村名以…[详细] |
南蔡庄村 | ~208 | 城乡结合区 | 北依邙山晋武帝陵,村四周有双处晋、唐冢丘,传曾称古龙镇。元代以后此地曾设驿站、店铺,有顾、张、冯等姓相继居此,称“顾家富铺”。村北为蹬马沟于沟口头两水…[详细] |
新庄村 | ~209 | 村庄 | 明朝洪武年间,吴海家族最早居老北沟,清初,李文星携全家自孟州桑坡迁居此地,曾称“辛庄”村。后人口增加,搬出老北沟,改名为新庄村。…[详细] |
羊二庄村 | ~210 | 城乡结合区 |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驾崩后,传命薄葬,依山为陵,不留坟冢,为其修墓的官吏只好弃石马、石羊于道旁,有两只石羊遗落于此。明洪武初年,始祖王起龙、王敬修两支…[详细] |
白村村 | ~211 | 村庄 | 据《白氏家谱》记载:元末,白氏香山后裔第三十一代孙白直道为躲避战乱,从洛阳履道里迁居洛阳古城城东(今偃师境内),后人口增多,以姓氏命村称白村。…[详细] |
前张村 | ~212 | 村庄 | 据《张氏家谱》载,明末清初,张氏兄弟因战乱从洪洞县大槐树村迁此,居于天爷庙南,故称前张村。…[详细] |
后张村 | ~213 | 城乡结合区 | 据张氏家庙楹联载:“周东豪西永乐二年迁于此,邙南洛北明清二世发其祥”说明时建于明公元1404年。村内张姓居多,又因坐落在玉皇庙后,故取名后张。…[详细] |
渔古村 | ~214 | 村庄 | 渔古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义井村 | ~215 | 村庄 | 《洛阳伽蓝记景乐寺》记载,北魏时,今义井村西不远,有个居民小区叫义井里。“义井里北门外有桑树数株,枝条繁茂,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庇荫,…[详细] |
保庄村 | ~218 | 村庄 | 据《新唐书·列传·邱行君》“唐武德浑,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大战于洛阳邙山,因战马中箭而陷入绝境。行恭冲入敌阵,下马拔下秦王马身上的箭,扶秦王上自己的…[详细] |
寺里碑村 | ~219 | 城乡结合区 | 据清《洛阳县志》记载:望景门(今汉魏洛阳故城东)外御道北、有孝敬里,有平等寺、北齐武平年间竖碑四通,后寺北渐有村民迁此定居,故称。…[详细] |
石桥村 | ~220 | 城乡结合区 | 因在有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晋代,因建于七里涧上,遂名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因年深日久,都成迁徙,水源干涸,桥已荡然无存,但大…[详细] |
寨后村 | ~221 | 村庄 | 今石桥村北二里许有一高埠,使为三国时古堡,后石桥人在此筑寨,以避兵匪。据《赵氏家谱》载,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始祖由孟津迁此,住在今寨后村村北的…[详细] |
鹿峰村 | ~222 | 村庄 | 鹿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邢沟村 | ~223 | 村庄 | 清光绪十三年(1887),邢氏祖先由孟津迁此,依山沟两侧而居。村名遂以邢沟称。…[详细] |
地名由来:
因域内自然地理实体首阳山而得名。首阳山意为“日之方升,光必先及”,故称。
基本介绍:
首阳山街道位于偃师市西北部,东连城关镇,西接洛龙区白马寺镇、孟津县平乐镇,北屏邙山,南临洛河,310、207国道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曾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中州名镇”之一、河南省“文明村镇” 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全街道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3个村民组,5.3万人,2016年9月街道办事处挂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因“日之方升,光必先及”而得名,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生”而闻名,历史上先后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五个朝代的京畿之地,东汉旅人桥、永宁寺、普救寺和西晋帝陵、苏秦墓、秦吕不韦墓等历史文化遗址聚集于此,汉魏故城遗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和中国历史
文化旅游:
吕不韦墓位于偃师西首阳山镇大冢头村东,偃师第一高中校园内。吕不韦生于濮(今河南濮阳),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年轻时经商,家累千金。后投机政治,吕不韦把政治赌注押到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庶子身上,
景阳岗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周地址:偃师市首阳山镇寺里碑村东景阳岗上
保庄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周地址:偃师市首阳山镇保庄村北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称义井乡,乡公所在大冢头村的吕不韦冢上。
1948年属二区。
1953年属三区,区政府设在南蔡庄村。
1956年撤区,小乡合并大乡,南蔡庄为大乡。
1958年成立南蔡庄公社。
1961年设南蔡庄区。
1962年撤区并社,将杜楼公社区域内大队划归城关公社,其余仍归南蔡庄公社。
1969年将南蔡庄公社所属邙岭上的8个大队划归邙岭公社。
1983年易社为南蔡庄乡。
1993年改为首阳山镇。
2012年撤销首阳山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