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镇 | 隶属:台前县 |
区划代码:410927100 | 代码前6位:4109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23万人 |
人口密度:17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台前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台前村刘姓人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十八里大刘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迁往山东省原寿张县城南(今为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南台村)建村,该处原有一座土山,…[详细] |
崔苏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崔姓从崔大坟迁至原山东省寿张县城南居住,因为都是崔姓,故名崔庄。苏姓也由洪洞县迁至原寿张县城南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苏那里,后改…[详细] |
姜楼村 | ~203 | 镇中心区 | 明初,姜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迁来,居于裴城寺。明中期因黄河泛滥,复迁至寿张西关。后兄弟分居,其中一支迁于今址。因此处有一古楼,遂名村为姜楼。…[详细] |
刘庙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一支刘姓人家,居于寿张县西南一里处,人丁兴旺,遂建庙一座名刘家庙,后人以此为村民,称刘庙。…[详细] |
丁李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本村建于清代,原名丁庄。1958年与李皮匠村合为一个大队改名丁李。1980年分开大队后丁李村名未变。…[详细] |
李皮匠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在明朝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临汾市东门里迁此定居,村中有位李姓制革手工艺人,在周边村很有名气,大家常以“李皮匠那个村”相称,“李皮匠”渐成村名。…[详细] |
于庙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唐代,大地主于八顷在此建家庙一座,后人称之于家庙,由此作为村名。明洪武年间,又从山西迁民于此,人口越来越多,人们为了便于称呼,逐渐简化村名为“于庙”至…[详细] |
油坊村 | ~209 | 村庄 | 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战败,帝杀之,首葬于此、肩葬于野。据《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西南三里,即现在油坊村东。村内有一牌坊名…[详细] |
后三里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地距寿张县城三华里,故取名三里庄。建国后,为区别于“前三里”村,因居后(北),村名改称后三里。…[详细] |
长刘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长刘村最早是朱姓居住,叫朱家庄。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刘姓定居此村。明末朱姓因死亡和搬迁、朱姓消失,刘姓居多。因村落东西狭长,故名“长刘”。…[详细] |
姜岗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建于明代中期,由姜楼村迁来,因此地有一沙岗,村民多姓姜,故称姜岗。…[详细] |
赵楼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寿张城南三华里处,始祖姓赵,生活富裕,当时建村时盖一座二层小楼,取名赵楼。…[详细] |
刘粗腿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建村时有一侯姓夫妻在村居住,取名侯坊。后又一刘姓夫妻迁至本村,刘姓男子长得身材高大,腰圆腿粗,外人送号""刘粗腿""。后侯姓迁出后,刘粗腿便…[详细] |
徐岭东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有徐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迁至山东寿张县城北南徐村,后来徐氏中的一支搬到现居住地,当时名叫古贤,后因水灾频发,村民陆续搬到村后有一土…[详细] |
徐岭西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有徐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迁至山东寿张县城北南徐村,后来徐氏中的一支搬到现居住地,当时名叫古贤,后因水灾频发,村民陆续搬到村后有一土…[详细] |
高掌东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创建于唐代。是时,位于黄河故道北岸,地势较高,多岗丘,村落长,且有分叉,形似佛掌,村民以“佛掌佑众”之意取名“高掌”。其村委会职责是1984年5月设立…[详细] |
高掌西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创建于唐代。是时,位于黄河故道北岸,地势较高,多岗丘,村落长,且有分叉,形似佛掌,村民以“佛掌佑众”之意取名“高掌”。1990年因高掌村大、人多,为了…[详细] |
聂庄村 | ~219 | 村庄 | 此村原为司、马姓居住,村名落贤庄。清朝前期,聂氏家族的一支,由寿张城西关迁居此村,因司、马二姓皆已外迁,遂改名聂庄。…[详细] |
前三里村 | ~220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其村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处位于黄河故道向北拐弯的内侧,并距原寿张县城西南三里许,人称三里湾。后来,为区别村北另一个三里庄,改名前…[详细] |
尚庄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有尚姓和夏姓人氏到此定居,取名尚夏庄。庄西边有一燕庄,为明朝前期从山东燕店迁居此地。尚庄村南有尚家牌坊,在村北有尚家坟,尚氏人员或迁或绝不…[详细] |
荆石满村 | ~222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有荆姓、石姓、满姓族人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分别取村名荆庄、石庄、满庙(因该自然村有一处奶奶庙而得名)。因三自然村较小,居住相对集中,…[详细] |
高庙东村 | ~22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居住地。建村时村西北角有座古庙特别高,故命村名“高庙”。1976年因村内人口多难管理,高庙分为两个行政村,即:高庙西、高庙…[详细] |
高庙西村 | ~22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居住地。建村时村西北角有座古庙特别高,故命村名“高庙”。1976年因村内人口多难管理,高庙分为两个行政村,即:高庙西、高…[详细] |
解庄村 | ~22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居住,因解姓人来此最早,故命名为解庄。…[详细] |
刘家楼村 | ~226 | 村庄 | 元代,胡姓在此居住,称胡家海子。元末明初黑马大元戎、千户侯刘义迁居于此。元末,明军北进,刘义驻守东平路总管府,后兵败不降,隐居于此。五世后子孙逐渐发迹…[详细] |
前王楼村 | ~22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姓人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居住。清同治年间,王姓中有一富户王文丙建有两层堂楼大院,故村名为王家楼。后因黄河泛滥,部分居民迁至金堤北定居成村…[详细] |
老庄村 | ~228 | 村庄 | 老庄原为关门口,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清朝时因洪水侵袭,多数迁居到金堤北居住,为""新关门口"",留下来的便为老关门口。1964年撤销寿张县…[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是台前县政府所在地得名。古代县治大多修筑城墙,进出县城必须通过城门(关),习称县城所在地为城关,故名。
荣誉排行:
2015年4月,2015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城关镇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台前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台前公社,1978年更名城关公社,1982年设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4.2万。(北)京九(龙)铁路和濮(阳)台(前)铁路、濮(阳)台(前)公路过境。辖台前、丁李、李皮匠、于庙、姜楼、刘庙、曹杨韩、后三里、油坊、高庙西、高庙东、老庄、王楼、解庄、刘楼、高掌、尚庄、聂庄、前三里、长刘、姜岗、赵楼、刘粗腿、徐岭西、徐岭东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加工、建筑、建材、养殖和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以小麦、大豆种植为主。1958年-曾亲临台前村视察农业生产合作社。
文化旅游:
蚩尤冢当地人称蚩尤坟,位于今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处。该冢西南1公里有一村名尤坊,以邻近蚩尤冢而得名,后讹称油坊。据《皇览》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历史沿革:
1947年前属山东省寿张县一区。
1947年改称城关区。
1949年改属平原省。
1952年改属山东省。
1958年改称台前公社。
1963年复称城关区。
1964年属河南省范县,设台前区。
1968年复台前公社。
1974年范县台前办事处设立,属之。
1976年析台前公社南部、打渔陈公社西部设孙口公社,析台前公社西部、侯庙公社东部设后方公社。
1978年设立台前县,属之。
1982年改置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