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侯庙镇 | 隶属:台前县 |
区划代码:410927101 | 代码前6位:4109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21万人 |
人口密度:584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3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侯庙村 | ~201 | 镇中心区 | 一说清顺治十三年(1656)侯姓始迁祖由河北保定府迁此定居,建庙祈福,立村曰侯庙。清光绪二十六年《寿张县志》曰其为“侯家庙集”。二说距此东三里有村曰“…[详细] |
后李庄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明万历年间,李氏始迁祖迁至此立村,取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83年,因与清水河公社李庄大队重名,且在侯庙集北,更名为“后李庄”。…[详细] |
赵家庄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赵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始迁寿张县竹口镇,复迁县城西南曹家楼,世居数百年。明末因避乱迁城西南三十里处,取村名赵庄。…[详细] |
孟楼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本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孟姓立村建楼房居住,故名孟楼。…[详细] |
邱庄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明崇祯十三年(1640)邱氏由顺天府顺义县迁至山东寿张县西南三十里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邱家庄。1964年改为邱庄。…[详细] |
东碱场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迁至山东寿张县西南刘庄(今属台前县)。至二十一世(清代)迁今址。还有部分居民由山东郓城县枣行村迁来,在此定…[详细] |
西碱场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迁至山东寿张县西南刘庄(今属台前县)。至二十一世(清代)迁今址。还有部分居民由山东郓城县枣行村迁来,在此定…[详细] |
兰赵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先民最早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北京上马台,又迁至山东省滨州浦台县,清康熙年间再至现址。因蓝、赵两姓人为多数,故名。后“蓝”演化为“兰”。…[详细] |
台村村 | ~209 | 村庄 | 清代,始迁祖由王英楼迁此,在一土台上建房居住,命名台村。…[详细] |
四合村 | ~210 | 村庄 | 清宣统年间,宗、董、孟、王四姓人家因家境贫困,举家迁来居住。1905年周边又迁来六姓人家,合成一个村庄,因这些村民都来自四面八方,故村名为四合村。…[详细] |
北金庄村 | ~211 | 村庄 | 清嘉庆十五年(1810),金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金庄。因与今清水河乡金庄同名,1983年经政府批准,改为北金庄。…[详细] |
邢庄村 | ~212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邢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邢庄迁此建村,为寄念怀,以原籍村名为名,取名邢庄。…[详细] |
孙洼村 | ~21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孙姓由北京通州迁此居住,建村时有一坑洼地,取名孙洼。…[详细] |
徐岭村 | ~214 | 村庄 | 明初期大移民时,徐氏祖先徐九龄携族人从山西临汾迁至寿张东南2千米处建立徐岭村(今属城关镇)。清光绪三年(1877),徐长修、徐善修等人因家境贫困逃荒至…[详细] |
二合村 | ~215 | 村庄 | 明景泰六年(1455)建聂井,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张庄。1955年聂井、张庄二村合二为一,称二合。…[详细] |
孟庄村 | ~21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名村名。…[详细] |
翟庄村 | ~217 | 村庄 | 明末清初,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翟庄。…[详细] |
国庄村 | ~218 | 村庄 | 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国姓、刘姓在此落居建村,国姓相对来之较早,故名国庄。…[详细] |
夹河村 | ~219 | 村庄 | 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孟、黄、刘几户来此居住建村,当时村之间有条河流取名夹河。…[详细] |
许集村 | ~22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因当时距黄河支流渡口较近,地理环境优越,自然形成集市,又因许氏村民为多,故命名为许集。…[详细] |
郭芦村 | ~221 | 村庄 | 元顺帝年间,有一户姓郭人家在此居住,后生活富裕盖起大楼,故名郭楼,后来因口音相似,演变为郭芦。…[详细] |
苗口西一村 | ~22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苗姓建村于黄河支流南岸,地处南北交通路口,并近渡口,故名。清康熙三年(1664)张姓先祖从北京霸州文安县迁入苗口村东部,亦名苗口。1985…[详细] |
苗口西二村 | ~22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苗姓建村于黄河支流南岸,地处南北交通路口,并近渡口,故名。清康熙三年(1664)张姓先祖从北京霸州文安县迁入苗口村东部,亦名苗口。…[详细] |
苗口中村 | ~22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苗姓建村于黄河支流南岸,地处南北交通路口,并近渡口,故名。清康熙三年(1664)张姓先祖从北京霸州文安县迁入苗口村东部,亦名苗口。1985…[详细] |
苗口东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苗姓建村于黄河支流南岸,地处南北交通路口,一说近渡口,故名。清康熙三年(1664)张姓先祖从北京霸州文安县迁入苗口村东部,亦名苗口。198…[详细] |
杨口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八年(1410),杨氏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山东阳谷县李台镇西北3里定居,村名杨庄。至十四世,志纯、志新自杨庄迁此。因临近渡口,取村名杨口。…[详细] |
张楼东村 | ~227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大移民时,张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张县何家垓(今阳谷县李台镇何垓),至三世迁至何家垓东南10千米张家庄,至五世守瑾北迁1公里现址。因…[详细] |
张楼西村 | ~228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大移民时,张姓始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张县何家垓(今阳谷县李台镇何垓),至三世迁至何家垓东南10千米张家庄,至五世守瑾北迁1公里现址。因…[详细] |
马口村 | ~22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马姓始祖建村时此处位于一渡口,取名马口。…[详细] |
大李村 | ~230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李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阳谷县祝家庄李街,后李茹兰迁至今址建村,取名李庄。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大李庄。…[详细] |
西孙口村 | ~231 | 镇乡结合区 | 明万历年间,孙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张西南,因其多为孙姓,且所居之地位于黄河支流渡口西侧,故名孙口。1989年,因与孙口镇同名,又位于侯庙镇西侧…[详细] |
满庄村 | ~232 | 村庄 | 明末清初,有满氏来此居住建村,取村名满庄。…[详细] |
白楼村 | ~233 | 村庄 | 白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槽村 | ~234 | 村庄 | 明洪武五年(1372)始祖赵安由山西洪洞县城东南八里杏仁庄,迁居山东阳谷县城南二十五里地赵台村。明天启元年(1621),一世祖、三祖分居,迁至此处居住…[详细] |
王泵村 | ~235 | 村庄 | 明洪武七年(1374),王氏始迁祖王永德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阳谷县城南十五里王家庄。明末清初,四世王重华又从王家庄迁此定居,王重华系清初进士,好酒,能…[详细] |
西刘楼村 | ~236 | 村庄 | 清咸丰十年(1860),魏姓人来此建房定居,后富裕盖起楼房,外人称“魏家楼”。后陆续有黄、潘、刘等姓族人迁移到此。清光绪元年(1875)因村内多为刘姓…[详细] |
袁楼村 | ~23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袁氏先人奉旨由阳谷城南袁楼迁至山东东平府寿张西南二十里许于洼定居,因袁姓人多,故以原籍村名袁楼称之。…[详细] |
红庙村 | ~238 | 村庄 | 明初,张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往山东省阳谷县邵楼村,繁衍七世。明末,兄弟七人其三支祖张芬先迁居到此地立村,因此地有一座红色庙宇,故名。…[详细] |
宋坑村 | ~23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宋氏始迁祖由山西平阳县高村上寨迁入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八里石门宋,后人因居住不便,又迁居阳谷南关。至十一世,再迁至阳谷县城南五十里宋家坑今址,…[详细] |
黄固堆村 | ~24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因此处为大片沙堌堆,种植榆树,人称榆园里。清咸丰年间,村中一黄姓人招兵买马揭竿起义,后被清军镇压兵败。为纪念黄姓…[详细] |
后付楼村 | ~241 | 村庄 | 明弘治五年(1492),傅氏先祖傅大成由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山东阳谷县城南十华里千户寨村。明万历十年(1582)部分居民逃荒南迁来此定居,由于后来生活富…[详细] |
刘庄村 | ~242 | 村庄 |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柳姓后人携家从山西移民至此,立村定居,由于当时此地谷柳遍地而定名谷柳庄。清康熙八年(1669)刘姓始迁祖迁此,族旺人多,改…[详细] |
徐沙沃村 | ~243 | 村庄 | 明代徐姓人随移民大军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处。据传当时此地有沙堌堆,故徐姓落户后命村名为徐沙沃。数年后,徐姓因故外迁,后又有刘姓、何姓等相继来此定居。为…[详细] |
薛庄村 | ~244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薛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详细] |
前付楼村 | ~245 | 村庄 | 明万历十年(1582),傅氏四世祖带领部分群众由山东阳谷县千户寨村迁至此村。后生活富裕盖起楼房,因地处后傅楼前,起名前傅楼。久之,“傅”演变为“付”。…[详细] |
朱沙沃村 | ~246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朱姓移民迁至范县朱庄,后又迁至此地建村,因土质为飞沙地,故称。…[详细] |
大杨村 | ~247 | 村庄 | 据莲花池《杨氏族谱》记载:其始迁祖德之祖父杨好古,因家乡遭兵燹之乱率族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自徐州砀山离河集(今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礼河集村)迁居…[详细] |
西武楼村 | ~248 | 村庄 | 明洪武二年(1369)武氏始迁祖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来现址定居。后,武姓人发达盖楼,人称武家楼,并成村名。因此村与马楼公社武楼村重名且在其西北方,更名…[详细] |
高庄村 | ~24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以高姓为主,取村名高庄。…[详细] |
艾楼村 | ~250 | 村庄 | 明初,艾氏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建村,其后人建楼,故名。…[详细] |
董楼南村 | ~25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董姓由真定府藁城县寿南庄迁山东寿张县东南25公里董家楼,再迁今阳谷县金斗营镇斗虎店,最后迁现址即董楼村。为便于管理,经台前县人民政府批准将…[详细] |
董楼北村 | ~25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董姓由真定府藁城县寿南庄迁山东寿张县东南五十里董家楼,再迁今阳谷县金斗营镇斗虎店,最后迁现址即董楼村。为便于管理,经台前县人民政府批准将董…[详细] |
西岳楼村 | ~253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寿张县斗虎店村。明景泰元年(1450)岳仲名在此安家,后取名岳楼。1983年改为西岳楼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侯庙之名有两说:一说清顺治十三年(1656)侯姓始迁祖由河北保定府迁此定居,建庙祈福,立村曰侯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寿张县志》曰其为“侯家庙集”。二说距此东三里有村曰元官集,全为侯姓,元代有在朝为官之人,在此立庙,清初季姓自河北迁来后依庙定居,村依庙名,称侯庙。
荣誉排行:
2019年12月,侯庙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2014年7月,侯庙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5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侯庙镇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
基本介绍:
侯庙镇位于河南省的东北角,豫鲁两省交界处,南临黄河、北倚金堤。濮台商等级公路及濮台铁路穿境而过,是鲁西南和豫东北的交通咽喉。侯庙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城镇建设发展较快,而被誉为镶嵌在濮阳市“濮东桥头堡”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98年3月,侯庙镇被确定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0年4月被列为全省117个重点镇之一,2002年通过了省政府重点镇的考核验收,被评为一类镇。
侯庙镇现辖53个行政村,5.2万人,镇区人口1.66万人,全镇总面积60.5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7.2平主公里,已建城区面积
历史沿革:
清初河北省移民建村,后为集市。
1937年后为寿张县二区,后称侯庙区。
1949年为寿张县二区,8月属平原省。
1950年金斗营区并入侯庙区。
1952年属山东省寿张县。
1958年成立侯庙公社。
1961年析侯庙公社西部设徐岭公社,析东部与台前公社西南部设后方公社。
1963年撤徐岭、后方公社,复侯庙区,金堤北及跨堤村划入阳谷县李台区。
1964年划归河南省范县。
1968年改称侯庙公社。
1974年属范县台前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