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古贤镇 | 隶属:汤阴县 |
区划代码:410523108 | 代码前6位:4105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37.9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1万人 |
人口密度:约81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古贤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记载:隋开皇六年(586年)在此设县邑。后因地势低洼,搬迁至汤阴城,此处称为古县。宋、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县。19…[详细] |
北韩庄村 | ~202 | 村庄 | 经查,是由韩姓人家从外地迁来所形成的。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人名韩遇春,一人佚名。韩遇春定居于汤河北约5公里处,取名韩家庄,另一佚名者,则定居于汤河南约…[详细] |
李庄村 | ~203 | 村庄 | 据明洪武年间,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李家庄。明、清代记载称李家庄。1956年,简称为李庄,沿用至今。…[详细] |
支村村 | ~204 | 村庄 | 据《重修洪福寺院记》碑文记载,此村曾叫伯疃。唐初,唐太宗令人在村西建立洪福寺,该寺是当时全国七十二大寺之一。寺内僧人发展到600多名,种地500余亩。…[详细] |
枣园村 | ~205 | 村庄 | 唐太宗令人在此处北建一洪福寺,僧众发展到600余人,种地500多亩。此处曾是僧人种植的枣树林,故取村名为枣园,沿用至今。…[详细] |
西段村 | ~206 | 村庄 | 据此村原名杨柳村。因孔子弟子段干木路过此地,后改名为段村。宋、明、清代记载统称段村。后以坑为界,此村在坑西,故称西段村,沿用至今。…[详细] |
东段村 | ~207 | 村庄 | 据此村原名杨柳村。因孔子弟子段干木路过此地,后改名为段村。宋、明、清代记载统称段村。以坑为界,此村在坑东,故称东段村,沿用至今。…[详细] |
瓦子岗村 | ~208 | 村庄 | 据《程氏家谱》记载,程姓人家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有一土岗,岗上遍是瓦渣,取名瓦子岗。明、清代记载称瓦子岗。1952年,改称为瓦岗。后为区别于…[详细] |
东冢上村 | ~209 | 村庄 | “冢上”,意为在村东头曾有一处高凸地。据考,东汉末年,建安七年(202年)前后,曹操作战粮草枯竭时,令人在村东平地筑冢,盖上布来充当粮草,从而安军心,…[详细] |
东隆化村 | ~210 | 村庄 | 据查证,元代以前,村西有一座兴隆禅寺,(现存有元末解元薛大猷,泰定元年即1324年写的重修碑文可考),今遗址尚存。村以寺得名隆化。明、清代记载统称隆化…[详细] |
北士昌村 | ~211 | 村庄 | 据查证,此地北面支村西原有一座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由尉迟敬德监工。寺内曾有和尚600余人,田地500余亩,在此地建有两座大仓。因方位一南一北,便…[详细] |
南韩庄村 | ~212 | 村庄 | 经查,是由韩姓人家从外地迁来所形成的。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人名韩遇春,一人佚名。韩遇春定居于汤河北约5公里处,取名韩家庄。另一佚名者,则定居于汤河南约…[详细] |
大朱庄村 | ~213 | 村庄 | 据明洪武年间,朱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朱家庄。1956年简称为朱庄,后因较大,相对于北面小朱庄,称大朱庄,沿用至今。…[详细] |
南士昌村 | ~214 | 村庄 | 据查证,此地北面支村西头原有一座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由尉迟敬德监工。寺内曾有和尚600余人,田地500余亩,在此地建有两座大仓。因方位一南一北,…[详细] |
南周流村 | ~215 | 村庄 | 据《汤阴县志祠祀志》(1738年版)记载:“周流寺在县东周流社”。村以寺得名。因在汤河南岸,与北周流相对,故称南周流。宋、明、清代统称周流。1949年…[详细] |
河岸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据《王氏家谱》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本记载:获闻山西洪洞县是余族原籍也。厥后奉明太祖命,迁居汤河左,后成村称河阳。明、清代记载统称河岸,沿用至今。…[详细] |
小朱庄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据明洪武年间,朱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朱家庄。1956年简称为朱庄。后因较小,相对于南面大朱庄,故称小朱庄,沿用至今。…[详细] |
北周流村 | ~218 | 村庄 | 据《汤阴县志祠祀志》(1738年版)记载:“周流寺在县东周流社”。村以寺得名,宋、明、清代统称周流。因在汤河北岸,与南周流村相对,固称北周流,沿用至今…[详细] |
寺昌屯村 | ~219 | 村庄 | 据查证,北部约3公里处原有一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寺内曾有和尚600余名,田地500余亩。此村原是寺院囤积粮食的地方,称为寺仓囤。后因谐音,渐渐演…[详细] |
前路村 | ~220 | 村庄 | 据传说,古时村南有一条东西方向古道,东至塔河村,西至鹤壁市老城区,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记载统称路村。处岔道南北分两处,后独立成村,此处故称为前路…[详细] |
后路村 | ~221 | 村庄 | 据传说,古时村南有一条东西方向古道,东至塔河村,西至鹤壁市老城区,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称路村。处岔道南北分两处,后独立成村,称为后路村,沿用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记载:隋开皇六年(586)在此设县邑。后因地势低洼,搬迁至汤阴城。此处称为古县。1928年,为区别西故县,改称古贤。
基本介绍:
古贤镇位于县城东部。东邻菜园镇,南与伏道乡毗邻,西连白营乡,北与安阳县郭村乡、高庄乡接壤。乡政府驻地古贤村,距县城11千米。全乡总面积37.9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87%,耕地面积4.2万亩,辖21个行政村,人口30626人。全乡有少数民族2人,其他均为汉族。壶台公路经古贤桥与汤河交叉,横贯境内。
中部为汤河两岸平原,南部有万亩泊,北部有广润泊。全乡平原地占74%,两处泊洼地占26%。
古贤地处汤河中下游,地势基本平坦,地理环境适宜小麦、玉米、棉花、豆类等农作物生长。 2002年,小麦总产量1144.8万公斤,玉米总产量1083.1万公斤,棉花总产量2.4万公斤。
荣誉排行:
2022年9月,古贤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2月,古贤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文化旅游:
汤阴古贤桥位于汤阴县古贤镇古贤村。年代为明。汤阴古贤桥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据桥旁“修桥记”碑载,古贤北原无桥梁,人们过河往来,皆依河中央石跳跃而过。明嘉(靖)隆(庆)以来,河水暴涨,
历史沿革:
1935年,全县设4个区,属二区。
1945年,国民县政府废区设乡(镇),属古贤镇。
1947年汤阴解放,全县设8区2镇,属菜园六区。
1950年,菜园区公所迁驻古贤,仍为六区。
1954年,古贤为六区驻地,辖6个小乡和1个菜园镇。
1958年,属白家营人民公社。
1962年成立古贤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改古贤乡,驻地古贤。
2013年,撤乡设古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