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开封市 > 通许县 > 孙营乡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孙营乡

[移动版]
地名:孙营乡隶属通许县
区划代码:410222201代码前6位:4102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B
长途区号:0371 邮政编码:475000
辖区面积:约6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1万人
人口密度:约661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半截楼村~200乡中心区
传早在宋代,一赵姓官员在西赵亭现址修了一座亭子,取名西赵亭,后来又在西赵亭北一里处,建一别墅,取名后赵亭。后有一于姓大户建高楼,至一半时,因家事停工数…[详细]
北孙营村~201村庄
战国时期,魏国伐韩,韩国求齐国助战,齐国派孙膑在此扎营与魏国大将庞涓决战,齐国军队采用孙膑的减灶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使庞涓带病兼程尾随,进入…[详细]
共和村~202村庄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906),周宣王姬静将小弟姬友分封郑(今陕西华县),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氏人才辈出,史不绝书。早在三…[详细]
四和村~203村庄
传玉皇大帝之女带领妹妹九女下凡,羡慕人间美景,流连忘返,“槐公”为媒配董永,天庭震怒,将天女打入九女塚,即形成了九女塚古墓群。故而得名九女塚。1958…[详细]
侯李村~204村庄
传侯李村是侯、李两姓先人,早于明崇祯年间由河北某村迁入此地,后由两姓自取定名为侯李村。又因民委员会位于侯李,故名侯李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侯…[详细]
朱氏岗村~205村庄
传清乾隆年间,有一朱姓老太太带领孩子逃荒时定居岗上,后逐渐发展成为村落,因此而得名朱氏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朱氏岗,故名朱氏岗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详细]
孟连村~206村庄
传几百年前,有孟氏家族和连氏家族均住在同一个岗上,后不断发展,渐渐形成村子,故取名为孟连。又因民委员会辖孟岗与连岗,故名孟连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详细]
和庄村~207村庄
传有一和姓大户战乱时期逃到此处,繁衍生息,久而久之成立了村庄,故名和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和庄,故名和庄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和庄生产大队,属…[详细]
姜寨村~208村庄
从姜氏家谱查知,姜氏定祖地69代之继炎。因黄巢作乱奔逃汴京,遂定居,76代祖静安至宋代元年入籍开封兰阳县东姜家楼,80代祖泰和从东姜家楼迁居至此,后村…[详细]
小孟昶村~209村庄
在宋太宗年间,当时还有四川尚未统一,四川王孟昶君镇守四川,由于四川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朝大军久攻不下,宋太宗赵匡胤就派使臣去说降。后孟昶归顺后,厌…[详细]
南李佐村~210村庄
在大梁做州官的李佐车看到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先报病重,后又报病亡,悄悄溜出大梁城,来到朱仙镇东南一处风景秀丽的大岗上隐居起来,终老于此,死后葬于岗…[详细]
北李佐村~211村庄
西汉元年(前206),在大梁做州官的李佐车看到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先报病重,后又报病亡,悄悄溜出大梁城,来到朱仙镇东南一处风景秀丽的大岗上隐居起来…[详细]
大渚刘村~212村庄
传三百年前,刘姓三大家来此居住。先祖刘明堂,曾考中举人,看这里水清地肥,遂让后人长期定居,形成村落。因数遭水灾,村落被洪水包围,积沙高抬,形成滩地。又…[详细]
大渚王村~213村庄
传三百年前,在涡河故道东岸有一居住着王、赵、聂三姓氏的村庄,王姓占的三分之二,故而得名大渚王。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大渚王,故名大渚王村民委员会。1958年…[详细]
南孙营村~214村庄
战国时期,魏国伐韩,韩国求齐国助战,齐国派孙膑在此扎营与魏国大将庞涓决战,齐国军队采用孙膑的减灶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使庞涓带病兼程尾随,进入…[详细]
郭庄村~215村庄
传最早在建村时期,村中郭姓人家占大多数,故取名为郭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郭庄,故名郭庄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郭庄生产大队,属孙营人民公社。19…[详细]
郜庄村~216村庄
郜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蒋家村~217村庄
传五六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沙漠荒地,其中在一块高地的半坡上,一户姓仁的人家在此搭建了一间茅草屋,后与一女子结为伴侣,成家立业,外人称这里为仁坡。后由一蒋…[详细]
芦家村~218村庄
芦家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赵龙门村~219村庄
几百年前,此地有一座庙院,院门上雕刻有一条巨龙,一家赵氏族人迁居其附近,起名赵龙门。又因民委员会为于赵龙门,故名赵龙门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详细]
后小渚村~220村庄
后小渚出土的明嘉靖四十年史臣墓志铭记载,其先祖史义(来自何方失传),元末明初时,看到涡河南岸,环水间有两块沙洲,树木茂盛,鸟语花香,乃渡水落户在南面的…[详细]
新庄村~221村庄
传早期名曰临清庄,意为临近清水口的村庄之意,后更名为新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故名新庄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新庄生产大队,属孙营人民公社。19…[详细]
东赵亭村~222乡中心区
东赵亭的张、刘、陈三姓始祖于大宋年间,由洪洞县迁居至此地,三姓世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因张姓最多,故取名为亚张村。因村名读音不准,外地人路过此地时,常…[详细]
王家村~223乡中心区
传最早有一王姓大户迁居至此,并在此地发展,村子日益壮大,村中以王姓居多,故取名为王家。又因民委员会位于王家,故名王家村民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王…[详细]
七门村~224乡中心区
据《七门新建》中《玄天上帝庙碑文》载:“粤稽大梁,襟山带河,龙蟠虎踞,历唐宋金元建都,洵天下首善之地也,迤城南七十里,张氏明初时族居于兹,其始祖名仲和…[详细]
西赵亭村~225乡中心区
传在元代,山西洪洞县有赵氏兄弟两人,一人留在当地,另一人来到大岗李乡户岗村。后其一子迁至此地,取名为赵亭村。土地改革时,村子一分为二,因位于西边,改名…[详细]
清水口村~226村庄
据《通许县志》记载,原名文德乡。明朝中期,从西北延伸至东南的一条渭水河,自文德乡东北角蜿蜒流过,当时通许县一位刘姓进士看到一股清水自远处奔流而来,一时…[详细]
芦熬村~227村庄
由芦姓和敖姓两位先祖,携家族在此地定居,后逐渐发展形成村落,取村名为芦敖。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芦敖,故名卢敖村民委员会。1957年,成立芦敖生产大队党支部…[详细]
前刘村~228村庄
传明代有张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因见树林中有许多乌鸦栖息停留,遂起村名为老鸦留,后误传为老鸦刘。村子逐渐壮大,一分为二,分别为前刘、后刘。又因民…[详细]
前寨村~229村庄
传南北朝后周时期,前、后成耳岗中间有一沙滩,沙滩上建有一粮仓,名曰上仓城。前后耳岗在城的两边,似城的两耳,因前城耳岗位前,故名前城耳岗。人们也简称其为…[详细]
后寨村~230村庄
传南北朝后周时期,前、后成耳岗中间有一沙滩,沙滩上建有一粮仓,名曰上仓城。后后耳岗在城的两边,似城的两耳,因后城耳岗位后,故名后城耳岗。又因民委员会位…[详细]

地名由来:

传战国时孙膑战庞涓,曾在此地扎营,故称孙家营,后简称孙营。

孙膑(生卒年不详),齐国鄄邑(今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人,孙武的后世子孙。原名不详,因受膑刑,被砍去两个膑骨,故世称孙膑。大致于孙武去世后百余年、即公元前3世纪,生于阿、鄄(今山东阳谷阿城镇、鄄城县)之间。他是战国中期齐国人,我国历史上享…… 孙膑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孙营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9公里,该乡东邻冯庄乡,东南连城关镇,西、北部与尉氏、开封两县接壤、南毗竖岗镇,土地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3公顷,辖31个行政村,人口4.1万人。2002年,该乡财政收入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8元。

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用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土豆、菜花等。水利条件好,灌溉便利,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5%以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近几年,该乡形成了以前、后城耳岗村为中心,芦敖、清水口、新庄、后小渚等村为辐射区的土豆、菜花种植地。经过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该乡露地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种”

+查看详细孙营乡概况>>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孙营区。

1951年设孙营中心乡,属通许县四区(孙营区)。

1958年成立孙营公社。

1962年将竖岗公社的北半部各大队析出,置孙营公社。

1983年改称孙营乡。


以下地名与孙营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