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秣陵镇 | 隶属:项城市 |
区划代码:411681110 | 代码前6位:4116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P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辖区面积:约4.7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47万人 |
人口密度:306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29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北街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北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南街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南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东街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东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街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西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郊村 | ~200 | 镇中心区 | 位于老县城(秣陵)西关郊区,故名西郊村民委员会。…[详细] |
南郊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南郊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北郊村 | ~202 | 镇中心区 | 位于老县城(秣陵)北关郊区,故名北郊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东郊村 | ~203 | 镇中心区 | 位于老县城(秣陵)东关郊区,故名东郊村民委员会。…[详细] |
大凡村 | ~204 | 村庄 | 大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白沟村 | ~205 | 村庄 | 虹河通航时,此处是个埠口,白姓在此摆渡定居。后虹河淤塞,变成小沟,故名白沟。…[详细] |
吴庄村 | ~206 | 村庄 | 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来吴江、吴海、吴河兄弟三人,始居陈州(淮阳)北半坡店,后迁居项城县吴场。清乾隆年间,从吴场迁出兄弟二人,一在后建庄为后吴庄(高寺镇)…[详细] |
前老家村 | ~207 | 村庄 | 据《高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高姓从高老家析此定居。因位于后高老家(高寺镇)前,故名。后有张姓、吴姓迁入。今以张姓最多,村名沿用。…[详细] |
金营村 | ~20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金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成村。后袁、张、王诸姓迁入,村名沿用。…[详细] |
土屯村 | ~209 | 村庄 | 土屯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三里店村 | ~210 | 村庄 | 东汉建安五年(200),邓姓迁此落户,东距县城三华里,曾名三里邓。官道经此,此村为过路小店,后易今名。戚姓和褚姓先后迁入。…[详细] |
王营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移民来此营居,故名。…[详细] |
范冢村 | ~212 | 村庄 | 村北古冢系汉朝古墓。清乾隆年间,看坟人范姓在冢南建村,故名。…[详细] |
闫楼村 | ~213 | 村庄 | 闫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新庄村 | ~214 | 村庄 | 新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路口村 | ~215 | 村庄 | 村东原是周(家口)橫(川)官路,王姓来此落户成村,名王路口。后迁入张姓,村名未改。…[详细] |
陶湾村 | ~216 | 村庄 | 明成化年间,陶姓来此建庄,因村址选在古缠丝河湾,故名。…[详细] |
西陈楼村 | ~217 | 村庄 | 原为陈姓所建,盖有楼,名陈楼。后,范庙范姓和小刘庄刘姓于县衙门前张姓,三家合伙卖面发财,共同买下此庄,村名沿用。因重名,更今名。…[详细] |
八里庄村 | ~218 | 村庄 | 清雍正年间,夏姓从夏楼移此建庄,因距县城(秣陵镇)八里,故名八里庄。后焦、黄、师诸姓先后迁入,村名未改。…[详细] |
周池村 | ~219 | 村庄 | 明初,周姓由山西洪洞移民南顿,后从南顿迁居虹河边,村边有一池塘,故名。…[详细] |
东陈村 | ~220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御史陈某居此,建有楼房,名陈楼。因重名,1986年印制《项城县地图》时,更今名。…[详细] |
南张村 | ~221 | 村庄 | 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建庄,名张庄。因镇境内有四个张庄,位于南,更名南张庄。…[详细] |
夏营村 | ~222 | 村庄 | 明弘治年间,夏姓从(西)夏营析此建庄,村较大,故名大夏营。…[详细] |
李庄村 | ~223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李姓由山东东平县移住张新庄,后买白营田五百亩,在此安家,村名李庄。因后来人口增多,村庄扩大,更今名。…[详细] |
姚庄村 | ~224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姚姓由县城(今秣陵镇)南街移此建村,定村名姚庄。…[详细] |
吴场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吴江、吴海、吴河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先住城里,后迁居此处,因此处是一片空场地,故名吴场。…[详细] |
骨头冢村 | ~226 | 村庄 | 据《项城县志》载:“汉光武遭王莽兵追,入何氏家。何以子饰光武衣冠代死。光武夜得遁。后莽军觉,返兵回屠何氏家。帝即位,收葬残骨,垒土为冢。”俗称骨头冢。…[详细] |
李阁村 | ~227 | 村庄 | 清乾隆年间,此处有关庙,李姓一家夜宿庙内,捡得金狗发财,后代居官,为感谢神灵,建阁祀之,名李阁。村以阁命名。…[详细] |
朱营村 | ~228 | 村庄 | 朱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于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秣陵县”。秣陵一词,始于秦始皇时期,据《国朝金陵丛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21),东巡至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气。至今呼为秦淮,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秦之秣陵县,即今县城(指南京)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故城是也。”。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秣陵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秣陵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秣陵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04月,秣陵镇入选第六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基本介绍:
秣陵镇位于市境中南部,四周与老城乡接壤。辖4个居委会,4个郊区行政村,面积4.79平方公里,耕地2550亩,人口147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88人。是回族居住较多的乡镇。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
1989年,秣陵镇被河南省首批命 名为“中州名镇”,199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
文化旅游:
莲溪书院位于秣陵镇城区内。莲溪书院是原项城县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据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因原虹阳书院渐圮,地址低洼狭小,知县梁
张伯驹旧居(含张伯驹母校莲溪书院)位于项城市秣陵镇东街。年代为清。 张伯驹旧居(含张伯驹母校莲溪书院)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秣陵古槐位于秣陵镇西大街。秣陵古槐高约50米,树干直径2米,冠盖260平方米,《项城县志》记载,为明代万历年间一县令所栽植,(古槐位置在原项城县衙门口)历经400多年,仍枝叶茂盛,葱茏翠绿。
历史沿革:
南北朝东魏孝静帝在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秣陵县。
北宋,此地为南顿县之殄寇镇。
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迁此。
1912年为城关区。
1942年设秣陵镇。
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此,属项城县第一区。
1953年冬项城县政府迁至水寨。
1958年建城关公社。
1972年改称老城公社。
1981年改为县辖镇,为秣陵镇。
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属项城市。
2005年老城乡并入秣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