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襄城县 | 隶属:许昌市 |
区划代码:411025 | 代码前6位:4110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县 | 车牌代码:豫K |
长途区号:0374 | 邮政编码:461000 |
辖区面积:约91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7.5万人 |
人口密度:约73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镇、6个乡 |
![]() | 人口 | 面积 | 简介 |
城关街道 | 6.23万人 | 7.31km2 | 襄城县城关镇南望紫云山,西依北汝河。境内交通便利,永西、郑南、洛界三大国、省道和平禹铁路纵横交错,东距许平南高速公路仅7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余公里…[详细] |
茨沟街道 | 7.6万人 | 60km2 | 襄城县辖乡。1949年为茨沟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3万。洛(阳)界(首)、永(…[详细] |
颍桥回族镇 | 7445人 | 9.5km2 | 颍桥回族镇位于许昌市襄城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6公里,东临311国道,颍冢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5…[详细] |
麦岭镇 | 3.71万人 | 50km2 | 襄城县辖镇。1949年为麦岭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7.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5万。…[详细] |
颍阳镇 | 3.84万人 | 58.5km2 | 襄城县辖镇。1958年建颍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58.5平方公里,人口5.2万。311国道过境。…[详细] |
王洛镇 | 4.07万人 | 55km2 | 襄城县辖镇。1949年为王洛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5.9万。郑(…[详细] |
紫云镇 | 3.86万人 | 81km2 | 云镇位于襄城县西南部,属浅山区,是革命老区乡镇。全镇辖孙祠堂村、石庙羊村、塔王庄村、张道庄村、坡刘村、侯堂村、方庄村、古庄村、谢庄村、马赵村、孟沟村、…[详细] |
库庄镇 | 7.22万人 | 64km2 | 襄城县辖乡。1965年设关帝庙公社,1982年更名库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5.2万。郑(州)南(…[详细] |
山头店镇 | 4.14万人 | 77km2 | 山头店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南部,毗邻县城,因治所处于首山东端故名。现辖35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总人口5.87万,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耕地4.78万…[详细] |
十里铺镇 | 5.11万人 | 61.5km2 | 襄城县辖乡。1958年成立十里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北汝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6.8万。洛(阳)界(首)、郑(…[详细] |
汾陈镇 | 3.42万人 | 45.2km2 | 襄城县辖乡。1965年成立汾陈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45.2平方公里,人口5万。有公路接郑(州)南(阳)公路。辖汾陈…[详细] |
湛北乡 | 2.58万人 | 53.6km2 | 湛北乡位于襄城县南部,距县城9.8公里。南以湛河与叶县为界,西与紫云镇、平顶山郊区为邻,北部、东部与山头店镇接壤。以辖区处湛河之北而得名。境内地势西北…[详细] |
丁营乡 | 2.95万人 | 51km2 | 丁营乡位于襄城县东南部,地处襄、舞、叶三县交界,全乡总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4.95万人口、4.3万亩耕地,辖27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漯(漯河)—…[详细] |
姜庄乡 | 3.1万人 | 88km2 | 姜庄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临颍县、郾城县相邻,南与舞阳县交界,西与丁营、麦岭镇毗连,北与范湖乡接壤。全乡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7.927万亩,辖36…[详细] |
范湖乡 | 5.3万人 | 96.58km2 | 范湖乡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东部20公里处,地处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交界处,属黄淮平原地貌。全乡田野坦荡如砥,无岗丘起伏。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详细] |
双庙乡 | 3.61万人 | 54km2 | 襄城县辖乡。1958年成立双庙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颍河南岸,距县城16公里。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4.8万。永(城)西(峡)公路过境…[详细] |
地名由来: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设襄城县,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周之襄城,楚灵王所筑;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因名。
基本介绍: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1万亩,总人口87.68万,常住人口68.81万,城镇化率40.44%。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
襄城主要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
荣誉排行:
2024年11月,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襄城县位列第77位。
2023年3月,襄城县被确定为2023届河南省文明城市(拟保留的河南省文明城市)。
2023年3月,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公布,襄城县入选。
2022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确定襄城县为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襄城县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大豆)。
2022年1月,襄城县入选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县、区)。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强县排行榜出炉,襄城县位列第51。
2021年11月,襄城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区)。
2021年9月,襄城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历史沿革:
春秋为氾地,属郑。
前540年始名襄城,属楚。
战国时期置襄城邑,属魏。
秦置襄城县,属三川郡,治所洛阳。
西汉初在颍阳设颍阳县,与襄城县同属颍川郡,治今禹州市。
王莽新政时改为“相城”。
东汉初复襄城县。
三国属魏。
西晋设郡,辖襄城、繁昌二县。
东晋废襄城郡,还并颍川郡。
北魏设襄城郡,属广州。
太和元年(477)析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今沙河)设高阳县,属广州汉广郡。
东魏至北齐襄城均为广州治。
北周襄城郡改属汝州
区划: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