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火店镇 | 隶属:夏邑县 |
区划代码:411426110 | 代码前6位:4114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69.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12万人 |
人口密度:约74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火店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从山东省青州府青城县老牙槽迁此。清康熙年间,陈氏从陈楼也迁此定居,垦荒火烧芦苇数十里,现出原建火神庙一座,来往客人在此宿息…[详细] |
张庄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张氏先祖从张老家迁此,因会木工,做的农用沙耙头质量好,远近闻名,得名沙耙头张庄,简称张庄。…[详细] |
陈阁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因村民古有制瓦工艺,故原名瓦庄村。明洪武年间,陈氏先祖从许州(今许昌)迁此定居,后因村东头建阁庙一座,故名陈阁。…[详细] |
屈庄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清康熙年间,屈氏八世祖海公从永城县芒山东边(屈楼)迁此建村,因无外姓,故名屈庄。…[详细] |
余庄村 | ~20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余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因单一余姓,取名余庄。…[详细] |
庙东村 | ~20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原永城北李三座楼一带,建家立业,因李氏有四子,其三子定居此地,在村东建奶奶庙一座,故名庙东。…[详细] |
李三座楼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先祖由李松率领兄弟四人迁居原永城西北各地,李柏定居于此。明成化年间,建楼三座,故名李三座楼。…[详细] |
铁棚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年间,李氏从李三座楼迁此,因族众都有打铁技术,且多从事搭棚打铁,因此称铁匠棚。…[详细] |
赵庄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赵氏十三世祖从永城北埋头集迁此建村。1943年,因人丁众多,有向村北移居,故名前赵庄。…[详细] |
刘小桥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明嘉靖十年(1805),刘氏十三世祖从北刘楼迁此,因有小桥一座,故名刘小桥。…[详细] |
蒋洼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清咸丰年间,蒋氏十六世祖自永城太邱集迁此建村,起名蒋水坡,因地势低洼,庄稼十年九淹,收成甚少,故得名蒋洼。…[详细] |
张关帝庙村 | ~212 | 村庄 |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有张老家、张双楼、张土地庙三村各分支迁此定居,建关帝庙,故以庙命名,张关帝庙。…[详细] |
张土帝庙村 | ~213 | 村庄 |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天顺二年(1458)张氏四世祖自张老家迁居于此,因建土地庙一所,故得名张土地庙。…[详细] |
王阁村 | ~214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王氏由今永城市北洪岩村迁居王阁,后村西北角建文昌阁,故称王阁。清代,分居村东,称东王阁,村西称后王阁,原王阁即称大王阁。…[详细] |
张双楼村 | ~215 | 村庄 | 明天顺二年(1458),张氏张玘公由张老家迁此定居,建楼两座,故称张双楼。…[详细] |
张冉坊村 | ~216 | 村庄 | 据张氏家谱记载,四世祖由张老家迁此定居,建楼一座,名张单楼。明崇祯十六年(1643)虎三公由张老家迁此,开染坊,改名张染坊。…[详细] |
邵庄村 | ~217 | 村庄 | 明代,邵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单一邵姓,称邵庄。…[详细] |
李店村 | ~21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李店。…[详细] |
王寨村 | ~219 | 村庄 | 明正德年间,王氏三世祖由火店南王阁迁此建寨,得名王寨。…[详细] |
刘楼村 | ~220 | 村庄 | 明正统十年(1446),刘氏三世祖从芒山迁此并建楼,得名刘楼,因周围碱地多,故又称碱地刘楼。…[详细] |
班集村 | ~221 | 村庄 | 据《班氏族谱》记载,元代班氏由陕西省扶风县迁此建村。因当时单一班姓,有一早晨小集市,故称班家集,后简称班集。…[详细] |
孙庄村 | ~222 | 村庄 | 清代,孙氏原为永城北刘破楼村,给本地一刘姓大户看管柿园,后孙氏繁衍众多,业盛购买刘氏柿园,定居于此,因单一孙氏,故名孙庄。…[详细] |
后刘店村 | ~223 | 镇乡结合区 | 据《刘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刘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当时交通方便,村内有小店,故名刘店。…[详细] |
邵老家村 | ~22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邵氏自砀山县东南邵桥迁此定居。因本村后裔外迁多处,故名邵老家。…[详细] |
邵长庄村 | ~225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邵氏先祖有洛阳安乐窝村迁此建村,又在邵老家东边,称为邵长庄。…[详细] |
田集村 | ~22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田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田家洼。后因起集,易名田集。…[详细] |
马庄村 | ~227 | 村庄 | 明代,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称马庄,后马氏绝嗣。清咸丰年间,邵氏自邵老家移此定居,1938年因战乱,附近小周庄迁马庄西头定居,邵、周两姓和睦相处,村名…[详细] |
张香庄村 | ~228 | 村庄 | 明洪武三年(1370),张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垦荒种植,后生三子宅基高筑,农闲时父子四人以做香枝销售各地,故取名张香庄。…[详细] |
梁洼村 | ~229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梁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原永城县北鱼山,后又迁此居住,因地势较低,故得今名。…[详细] |
陈厂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二年(1369),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今永城西四十五华里陈楼。明永乐年间,陈氏兄弟二人率族众由陈楼迁此居住,名陈厂。…[详细] |
徐集村 | ~231 | 村庄 | 明洪武二年(1369),徐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因逢集,故名徐集。…[详细] |
周庄村 | ~232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周氏先祖忠階公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芒山西北后刘庄,刘氏先祖有医术,配药施舍,后刘姓人口渐少,来讨药者问是什么庄,故以周庄命名。…[详细] |
车庄村 | ~233 | 村庄 | 明代,车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故名车庄。…[详细] |
李阁村 | ~234 | 村庄 | 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只身一人迁居于此,与一女子结为夫妻,搭草庵居住,起名“和会殿”。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阁一座,故改…[详细] |
地名由来:
火店曾称火神店。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迁此垦荒,火烧芦苇数公里,现原建小庙一座,起名火神庙,简称火店。
基本介绍:
火店镇位于夏邑县最东部,芒砀山脚下。总面积6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582亩,辖34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264个村民组,乡直单位及附属机构18个,总人口51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30人,占总人口的14.5%,乡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870人。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农业总产值1.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财政收入320万元,人均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7元。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生活条件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
火店乡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工业用无烟煤,属永夏大煤田区域,现已列入国家开采计划。区内
历史沿革:
1951年属永城新兴区。
1954年由永城县划归夏邑县,为第十一区。
1958年建立火店公社。
1962年设火店区。
1965年复置火店公社。
1984年改称火店乡。
2012年撤乡设火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