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桑城 |
地名:蔡庄村 | 隶属:城郊乡 |
区划代码:411329300999 | 代码前6位:411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村 | 车牌代码:豫R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蔡庄村位于乡境中部,南新公路两侧,距县城4公里处。南与孟营村毗邻,北和马营村接壤,东邻马庄村,西依老白河与樊楼村隔河相望。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2.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蔡庄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蔡庄大队。1983年属城郊公社为蔡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蔡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原在蔡庄自然村,2000年移入龙背自然村。辖4个自然村。蔡庄 明成化年间,蔡姓由江西鸡县迁入新野城内。崇祯年间,从县城迁此居住,以姓定名。土地庄 原名黄刘庄,明未战乱官兵入村,村民尽逃。一身着土黄色袍的刘姓老翁来不及出村,端坐于堂,官兵疑是土地爷显圣,皆拜优,遂易名为土地庄。龙背 原名“中华营”,程姓为老户(建村时间和村名失考)。清顺治年间,汪起俊从匡刘营迁入,因该村地势较高,形似龙背,后易名龙背。堰渠 因村西紧靠古水利工程堰渠沟而得名。
人口民族 如今,全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65户,1722人;均为汉族。有蔡、汪、孙、曹、王、袁、陈、李、张、谷、谢、马、程、刘、赵、肖、单、齐、乔19个姓氏。
自然状况 蔡庄村地处老白河东岸,南襄公路及三分干渠贯穿南北,把全境分为三半。沿老白河向东为黄沙土,沿南襄公路向东为黄壤土,沿三分干向东为粘土。黄沙土787亩,占总耕地的30%;黄壤土944亩,占总耕地的36%;粘土892亩,占总耕地的34%。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后,修筑河堤,又有三分干由此经过,改善了水利条件,全村可浇地面积达1000亩,占总耕地的38.5%。1989年,先后打机井25眼,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丰收。自然资源有丰夏、枸杞、鱼目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草。龙背自然村地下有优质黑泥土,制作的喇叭、狗、马等工艺品远销10多个省市。
社会事业
教育 村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50人,教师1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学生升学率达96%。1989年,村筹资27万元,建标准教室21间,改善了教学条件。1978年以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32名。
科技 1981年以后,村办农技校1所,辅导村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等技术,先后举办培训班60余次,受训人数达80%。村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4人已获得专业技术职称。
文化 村有录像机1台,广播室1间,广播自动接收机1台,广播入户率99%。1993年,村将喇叭改为音箱,是城郊乡唯一的使用音箱的村。止目前,有线电视入户210户,人户率占46%。
卫生 1978年前,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名。如今已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7名,重点开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见病的治疗。
村民生活 1978年与1955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2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增长了2.25倍。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90%,肉蛋类副食品消费有所增加。人均纯收入由400元增加到1550元,增长3.9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5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增加1.7倍,房屋质量由原来的土墙草房和砖包皮箔札瓦房发展成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和平房。2007年楼房和平房占砖木瓦房的75%。村民拥有自行车950辆,缝纫机250台,电风扇450台,洗衣机80台,手表900块,电视机1500台,电冰箱110台,村民储蓄款超过713万元。
蔡庄村附近有汉桑城、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大白菜、新野甘蓝、南阳黄牛、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等特产,有新野猴戏、泗洲火腿、西坪民歌、南阳汉画、南阳烙画等民俗文化。
区划: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城郊乡·蔡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