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桑城 |
地名:秦堰村 | 隶属:沙堰镇 |
区划代码:411329102220 | 代码前6位:411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村 | 车牌代码:豫R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城乡分类:镇乡结合区 | 分类代码:122 |
地名由来:
明代,秦姓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迁入,因处于西汉时筑堰形成的低洼地带,故名秦家堰洼,简称秦堰。
基本介绍:
一、概况
秦堰村位于镇政府北0.5公里处。东依老白河与沙堰镇北村隔河相望,南依老白河与翟庄村隔河相望,西与樊集乡肜庄、刘庄接壤,北与贺庄相毗邻,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秦堰村地处老白河西岸,地势平坦,略显北高南低,临近一级省道S103线,樊集、上庄、歪子公路从境内东西穿过,村内外有3条礓石主路连结4个自然村,交通便利,村镇规划布局合理有序。村东紧傍白河大堤,大堤内外芭茅、芦苇丛生,树木茂密。村以东为沙质土壤,村西黄土壤。其中沙土占30%,黄土占70%,土地肥沃,适宜小麦、花生、棉花、玉米、芝麻、猕猴桃等作物生长。全村有堰、塘、池近百亩,在白河岸边种植有竹林、芦苇、中药材等,沟路渠树2.5万株。
村辖沙湾、高堰、秦堰、赵堰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43户,2986人,其中,男1518人,女1468人;均为汉族。村干部6人,组干部23人,党支部设12个党小组,党员71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二、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化合理,村内房屋上排上线,标准一致,整洁美观,主干道均已硬化多数为水泥路面,向东500米直达南新路向西4000米,通往樊集、上庄等乡镇,交通便利,村内文化、卫生设施完备,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好。
三、主要经济状况
秦堰村北临贺庄花生交易市场,东接镇区主要经济模式为花生加工销售,商业、服务业、加工业、运输等,从事花生加工的农户70户,车辆设备200余台套,村内建有预制厂3个,面粉厂1个,其它4型加工设备600余台套,村域经济发展迅速,年工农业总产值6208万元,其中工业总值4155万元,农业总产值2053万元,人均纯收入3335元。
作物种植 以小麦、花生、棉花、玉米种植为主,蔬菜大棚20个,品种主要以黄瓜、茄子、辣椒为主。秦堰村民高喜信,从湖北果茶研究所引进“金魁”猕猴桃进行试种6.7亩,这是新野县沙堰镇第一家种植猕猴桃户。后村民相继引进了猕猴桃进行了种植,聘请果茶研究所李明亮为技术顾问,猕猴桃种植已成为全村,乃至全镇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亮点。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农业经济的振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300亩,总产50万公斤;花生2400亩,总产67.2万公斤,亩产280公斤,粮食比80年代初增长33.3%。生花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果栽培 村在沟、路、渠四旁栽有柿子、犁、枣、桃、梅、葡萄、猕猴桃、银杏、杜伸、,全村的果品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村另有树木2.5万株以上。
畜牧养殖 有养鸡场1个,年产鲜蛋1.8万公斤;养猪大户15个,饲养1800头,全村养牛户达287户,养牛576头,畜牧业总产值1028万元。
秦堰村与霞雾溪村、南村村、夏官营村、吕营村、李庄村、叶桥村、翟庄村、李营村、赵湖村、焦店村、冀庄村、横堤铺村、贺庄村、拐里村相邻。
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赵堰大队,属沙堰公社。
1982年改为秦堰大队,属沙堰公社。
1984年改为秦堰村民委员会,属沙堰乡。
1985年属沙堰镇,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秦堰村附近有汉桑城、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大白菜、新野甘蓝、南阳黄牛、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等特产,有新野猴戏、泗洲火腿、西坪民歌、南阳汉画、南阳烙画等民俗文化。
区划: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沙堰镇·秦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