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焦作市 > 修武县 > 郇封镇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

[移动版]
地名:郇封镇隶属修武县
区划代码:410821102代码前6位:41082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H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100
辖区面积:约49.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5.9万人
人口密度:119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郇封村~200镇中心区
据清《道光县志》和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唐显庆二年(公657年)高宗第四子—雍王李素节十二岁改封郇王,死后葬于此地,后此地形成村庄名曰郇封(线村东尚…[详细]
焦庄村~201镇乡结合区
传清朝光绪年间,焦姓在此安家,故按姓氏起名焦庄。…[详细]
东常村~202村庄
传明初,山西有个人在本县做官,把从山西迁来的几家姓常的分别安置此处,在东、中、西三个点上。住在最东边的人家叫东常村。…[详细]
前雁门村~203村庄
传村北原是一片大沙河滩,是大雁的栖息觅食之地。大雁秋去春来,飞越村庄上空,犹如大雁必经之门,故称雁门。因在南边,故名前雁门。…[详细]
后雁门村~204村庄
传村北原是一片大沙河滩,是大雁的栖息觅食之地,大雁秋去春来,飞越村庄上空,犹如大雁必经之门,故称雁门。因为在北,故名后雁门。…[详细]
军庄村~205村庄
传很早以前的战国时代,这里曾驻扎一支官军,故取名军庄营,随着年代长久,演变为军庄。…[详细]
小位村~206村庄
传明初实行军卫法,这里是卫所之地,后成村落,就叫卫村,后演变为位村。因东边的位村较大,此村较小,故名小位村。…[详细]
大位村~207村庄
明初洪武元年实行军卫法,因址是当时“卫”的办事地点,后有居民住此,逐渐成村起名卫村。据清道光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村名是“大卫村”,后演变为大位才。民国…[详细]
小文案村~208村庄
传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载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径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故村名为文案。当时为了区别大、小文案两村,遂按村位置方向,又分成南、北文…[详细]
大文案村~209村庄
传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载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径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故村名为文案。当时为了区别大、小文案两村,遂按村位置方向,又分成南、北文…[详细]
大纸坊村~210镇乡结合区
传明初,崔、王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有一条运河,村民就利用河水造纸,取名纸坊屯。到清朝道光年间,村东北建有小纸坊村,故改为大纸坊。…[详细]
田庄村~211镇乡结合区
传元初,姓田的雇农由本县郇封迁居于此给张家种地,住在张家仓库,后张姓因灾破产迁走后,有田姓在此繁衍,后逐渐成村,故名田庄。…[详细]
陈村村~212镇乡结合区
明初,有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陈的人家居住,后人口增多,逐渐成村,故名陈村。…[详细]
雪庄村~214村庄
早为薛庄,原村西头的小庙墙基上(现已拆除)有一碑文记载为薛庄雍胜(是指村西一里远有个村叫雍胜村),因这里出现过响马,清康熙二年被皇帝知道后,要除去这个…[详细]
南柳村~215村庄
明朝永乐年间,有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和武姓两户人家,在此处一大柳树旁边定居。传此处为薛仁贵救唐王故地,河南岸大柳树远近知晓,人们就把村名叫成了“南柳”。…[详细]
小兰封村~216村庄
传唐末蓝采和(八仙之一)的坟墓在此,(聚土为封),后来在此形成了村庄,叫蓝封,简写为兰封。后来逐渐发展成俩村,较小,故名小兰封。…[详细]
古庄村~217村庄
传清顺治年间,武陟县前牛文庄有姓古的雇农给蒯村一家种地,因离家远,时间长了,盖房迁此住下,子孙繁衍,渐成村落,故名古庄。…[详细]
西常村~218村庄
传明初山西有个人在本县做官,把从老家山西迁来的几家姓常的分别安置在东、中、西三个位置上,住在最西边的人家叫西常村。…[详细]
中常村~219村庄
传明初,山西有个人在本县做官,把从山西老家迁来的几家姓常的分别安置在三个地点落户,位于东常村和西常村的中间,故名中常村。…[详细]
京里村~221村庄
传春秋战国时期,百里为王,此处有一个诸侯的京城叫吴城,当时这个村就在城里,名京城村,后改名京里村。…[详细]
千仓村~222村庄
传宋朝姓千的地主在这里扎过仓库,到清初王姓由城内迁此定居,给千姓种地。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庄,故取名千仓。…[详细]
庞屯村~223村庄
据民国二十年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庞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居住,后来逐渐形成村庄,故名庞屯。…[详细]
东新庄村~224村庄
传明初有姓李的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当时因村北还有一李村,就起村名为小李庄。清初张姓从本县北门里迁此,住在家仓房内,给秦家种地,后人丁兴旺,房屋俱增,新…[详细]
李庄村~225村庄
此村古名奉政村,明代宣德年间李姓由长垣迁此地居住,逐渐繁衍成村中大姓。清代咸丰年间,在豫北的“抗差抗粮”运动中,奉政村李氏趁机将村名改为大李庄,后被叫…[详细]
常庄村~226村庄
明朝初期,有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当时村名为三义村。到明朝末期村庄姓常的居多,改名常庄。…[详细]
官司桥村~227村庄
因官司村民在村西古运河上建桥一座,至清代由两户官司村民迁至此地居住,时间长了,户数逐渐增多,逐步形成村庄,故名官司桥村。另有传说,此地居民常因大沙河排…[详细]
常桥村~228村庄
明末,姓常的从山西洪洞迁至此处,在原运河北定居,后来为了出入方便,在运河上架了一座桥,故名常桥。…[详细]
官司村~229村庄
明初姓王的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周围的人们常到此村姓赵的人家去解决邻里纠纷问题,时间久了,即起村名为官司。…[详细]
东王庄村~230村庄
传清初大纸坊有姓王的在这里扎过仓房,有姓崔的在这里给他种地,后渐成村落,只因当时地权原属姓王的,故名王庄。后因所在位置在修武县东部,故改名东王庄。…[详细]
二十里铺村~231村庄
明代,以修武县县府城池为中心,每十里设一个驿站,称之为铺,供传递公文的驿差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马。因此地西距修武县城二十里(华里),为县城向东的第二个驿…[详细]
万箱铺村~232村庄
传此处原有一大寺院,内有神像万尊、和尚千余人,五里之内烧香朝拜不断。后有秦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居住,逐渐形成村庄,取名万香铺,后改名“万箱铺”。…[详细]
裕国庄村~233村庄
传宋朝时此地只有两户姓焦的在此居住,一天有个大官从此路过,见到东南角有一片果园,果品特别大,有丰收之意,就把此地取名叫裕果园,时间长了,户数增加,演变…[详细]
王里长屯村~234镇乡结合区
传清初陈姓由武陟程封迁来,当时有个姓王的在这里当里长,人们为了纪念他,起名王里长屯。…[详细]
十里铺村~235镇乡结合区
明代,以修武县县府城池为中心,每十里设一个驿站,称之为铺,供传递公文的驿差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马。因此地西距修武县城二里,为县城向东的第一个驿站,故称之…[详细]
小纸坊村~236镇乡结合区
清道光年间,赵姓由山西省高平县迁此定居,因此村距大纸坊较近,且有造纸作坊,故名小纸坊村。…[详细]
葛庄村~237村庄
传明末郭葛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起名郭屯,随着人口变化,郭姓减少,葛姓增多,改名为葛家庄,时间长了,故名葛庄。…[详细]

地名由来:

据史志记载:唐显庆二年(657年)雍王李素节改封郇王,死后葬于此,成村后称郇封。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郇封镇(怀菊花)榜上有名。

2019年7月,郇封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14年7月,郇封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5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郇封镇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

基本介绍:

郇封镇位于修武县东南6公里,南与武陟县、东于获嘉县接壤,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3公顷,总人口3.24万人。

该镇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近年来粮食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转化。2002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优质玉米面积种植达到1.8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

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镇党委、镇政府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兴建结构调整示范园,分别建成了1400亩,以后雁门村、前雁门村、兰封村为主的大葱种植园区;投资38万元面积120亩的郇封村、田庄村、大纸坊村太阳杏、油桃精品林果种植基地;面积60亩的东常村金银花种植园区;面积40亩的大

+查看详细郇封镇概况>>

文化旅游:

云台冰菊绿色种植基地

一朵菊花“开”出一个冰菊小镇,修武全域旅游促动乡村发展,云台冰菊小镇迎来游人如潮,每天近万名游客前来观赏。这一处赏心悦目之地——后雁门村云台冰菊基地金菊盛开,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游在花海之间,

修武薛氏墓碑楼

修武薛氏墓碑楼位于修武县郇封镇,年代为元。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于修武县七区。

1950年属修武县一区。

1955年分属郇封乡、文案乡。

1958年分别改称称郇封大队、文案大队。

1960年并入焦作市。

1961年以原郇封乡和文案乡合并成立郇封公社。

1983年改设乡。

1996年改置郇封镇。


以下地名与郇封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