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焦作市 > 修武县 > 五里源乡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

[移动版]
地名:五里源乡隶属修武县
区划代码:410821204代码前6位:41082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H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100
辖区面积:约56.8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3.29万人
人口密度:57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五里源村~201乡中心区
据县志记载,此村周边泉水河流众多,因此故名五里泉,又因泉、源意思相通,改名五里源。民间又叫五联营的原因是这里原有五个自然村,各因姓氏提名为丁庄、姜庄、…[详细]
南庄村~202乡中心区
因为紧邻五里源村南侧,且村庄较小,原称小南庄,后随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去小称为南庄。…[详细]
马坊村~203村庄
传南北朝时,有一位将军姓马名坊字子安,他途径此地,见此地有一甘泉,泉水清澈透明,景色宜人,就在此处暂时居住下来。后来外乡人及附近的人们,也陆续来此安居…[详细]
李固村~204村庄
李固古称浊鹿城,东汉末年,曹丕篡位称帝,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住山阳县(今焦作市墙南村)浊鹿城(今修武县李固村南)。曹丕为防止汉献帝叛乱,派将军李固…[详细]
北焦庄村~205村庄
民国二十年县志载:明初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形成村庄,就以姓氏取名焦庄。又因郇封镇也有焦庄村,此焦庄在北,就改名为北焦庄村。…[详细]
东水寨村~206村庄
传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错,湖泊遍地,物产丰富,居民聚居于此,择高处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争夺地盘,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块,石碑西为西水寨,以东就是东…[详细]
西水寨村~207村庄
传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错,渠塘遍地,物产丰富,人们聚居于此,择高处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争夺地盘,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块,石碑西为西水寨,以东就是东…[详细]
东板桥村~208村庄
传唐朝以前和西板桥一个村,当时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村的四周河沟纵横,人们为了交通之便,就在村口用石板架起了很多石桥,也叫成了板桥。唐朝时,当地官府在村…[详细]
西板桥村~209村庄
传在唐朝以前和东板桥同一个村,当时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村的四周河沟纵横,人们为了交通之便,就在村口用石板架起了很多石桥,这村也叫成了板桥。唐朝时期当地…[详细]
朱营村~210村庄
明朝时,朱兴官封怀远将军,子孙世袭在此驻扎带兵,晚年以告老还乡在此定居,叫朱家营,简称朱营。…[详细]
大堤屯村~211镇乡结合区
大堤屯原名大同村,在现在村东一里处,宋朝时获嘉县朱姓和武陟刘姓两户先后迁居于此,日久成村。当时县令往北巡视,常过此村,来往的百姓得跪拜接送,为了避免麻…[详细]
葛寺村~212村庄
传唐朝时在此修建一座很大的寺庙,几十座殿宇,僧人百余人。在寺院南边不远原有一家姓葛的在此居住,繁衍后代,渐成村落,故名葛寺。…[详细]
碑桥村~213村庄
传清初,此地在运河西北,地域宽广,有两户姓张的在此落户,得名小张庄。但此处的大部分土地是运河南岸庞屯吴家所有。有姓董的给吴家代种,为了种地方便,就在运…[详细]
烈杠营村~214村庄
传明代曾在此处设置营所,因此处土地多躐礓石子,所以叫躐礓营。因二字难写,被改成烈江营,后又被误写为烈杠营。…[详细]
北辛庄村~215村庄
北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钓台营村~216村庄
传古代此处有一大河,河中有一小岛,当时人称钓鱼台。武王伐纣时,在此扎营。后岛上逐渐有了居民,日久成村落,故名钓台营。…[详细]
小泊村~217村庄
原名小坡村,据传说宋朝时这里距丘陵区北靠九屋山,南向大平原,故名小坡村。到清朝时这里常年多雨,水位上升,此地沟河终年积水,故名小泊村。…[详细]
河湾村~218村庄
地处太行山前地带,四周泉水较多,地下水源丰富,小沟小河纵横交叉弯弯曲曲,有人迁居于此形成村庄,故名河湾。…[详细]
磨台营村~219村庄
传武王伐纣时,军队行至该地,分别在钓台营、烈杠营和该地扎营,当时磨台营安装数百石磨,加工军粮以供其军队。后来撤兵时搬走了磨,丢下磨台。后有人迁此地居住…[详细]
张庄村~220城乡结合区
清末,此地荒芜人烟,后来县城里有一家姓张的迁来居住,逐渐形成村庄,故名小张庄。…[详细]
卧龙岗村~221村庄
传古时天上有条龙犯了大罪,玉皇大帝将这条龙打下凡间受罪,降在村东头的小坑里。当时由于地处高岗,坑内只有半坑水,那条龙死不得,活不得,受了三天三夜,玉皇…[详细]
马道河村~222镇乡结合区
传宋朝时,岳飞在河南打仗,经常屯兵于此。由于军马过多水不够饮用,便命兵士开渠挖河,将上游王母泉水引入其村,以供军马饮水。当时人口不多,也无村庄名称,后…[详细]

地名由来:

据《修武县志》记载,村周边泉水河流众多,古称五里泉,又因“泉”、“源”意思相通,改称五里源。

基本介绍:

五里源乡位于修武县北中部,全乡22个行政村,7800户,3.2万人,耕地面积61152亩。由于地下水位浅,自然条件好,素有“小江南”之称,养鸭数量大,鸭蛋质量高,特别是松花蛋加工以有数百年的历史,是该乡的农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围绕“发展养殖业,做大加工业”的指导思想,该乡将养鸭作为养殖业的突破口,将松花蛋加工作为发展乡、村个体企业的基础,制定了优惠政策,使养鸭和松花蛋加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2年初步形成了五里源村、马坊村、南庄村、东板桥村、东水寨村等八个养鸭、松花蛋加工专业村,养鸭量达50万只,松花蛋加工专业户达2400户,占全乡7800户的30.1%,年加工松花蛋9000万

+查看详细五里源乡概况>>

文化旅游:

海蟾宫大殿

海蟾宫位于修武县城东北五里源乡马坊村。原名“真清观”,相传五代燕王宰相刘海蟾看破红尘,弃官修道,马坊村的马坊泉即为刘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处机所书“海蟾宫入道歌”而得名。现存的大殿座南朝北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修武县二区。

1955年设立五里源乡。

1958年改称五里源大队。

1961年成立五里源公社。

1983年改设五里源乡。

海蟾宫松花蛋

海蟾宫松花蛋,是修武县五里源乡的传统特产。传说道士刘海蟾,于五里源村北马坊泉,令群鸭取松花蛋酬谢仙女(后人在泉畔筑宫),海蟾宫松花蛋由此得名,其历史悠久。特点是长存不坏,打开呈固体状,红清黑黄,蛋清透


以下地名与五里源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