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濮阳县 > 海通乡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海通乡

[移动版]
地名:海通乡隶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410928212代码前6位:410928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J
长途区号:0393 邮政编码:457000
辖区面积:约63.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22万人
人口密度:约66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宋锁城村~201乡中心区
此地是春秋卫国之南境要津,建城扼要之冲,故名锁城,宋氏由山西迁于此地建村,取名宋锁城。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宋锁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详细]
许锁城村~202村庄
此地是春秋卫国之南境要津,建城扼要之冲,故名锁城,许氏迁此地建村,取名许锁城。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许锁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许…[详细]
何锁城村~203村庄
此地因为春秋卫国之南境要津,建城扼要之冲,故名锁城。后何氏迁此建村,取名何锁城。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何锁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详细]
商锁城村~204村庄
据考:此地因为春秋卫国之南境要津,建城扼要之冲,故名锁城。商氏于明洪武年间迁此建村,取名商锁城。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商锁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详细]
木梳营村~205村庄
明初,孙氏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庄形状像木梳样子,故名为木梳营。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木梳营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木梳营村。1958…[详细]
林寨村~206村庄
明洪武五年(1372),林姓始祖奉旨东迁,自山西洪洞迁直隶大明府开州至此地安居,筑围村寨,故名林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林寨村。1956年撤区…[详细]
董庄村~207村庄
程氏自山西迁此建村,取名程庄。清代,一姓董姓去住,改名董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董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董庄村。1958年成立…[详细]
沙固堆村~208村庄
原名叫吕家寨。清末,因黄河泛滥,村庄被淹后,在村南冲积几座沙堌堆上建村,取名沙堌堆。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沙堌堆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详细]
白拐村~209村庄
明洪武年间,白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大名府开州南定居,故名白家拐。建国后,改称为白拐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白拐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详细]
刘吕邱村~210村庄
此地原名吕邱,是战同时最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乡,吕氏居于高地之上,故名吕丘。明初,刘姓始祖自山西洪洞迁到大名府开州城南吕丘定居,取村名刘吕丘。…[详细]
甘吕邱村~211村庄
此地原名吕邱,是战国时最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乡,吕氏居于高地之上,故名吕丘。此村居中,故原名“中吕丘”。明洪武初年,甘氏始祖奉旨东迁,自山西洪…[详细]
甘称湾村~212村庄
李氏自山西迁此濮水像秤钩拐弯处建村,取名李秤钩湾,后因甘氏自甘吕邱迁入此村,人口渐多,改为甘称湾。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甘称湾村。1956年撤区并…[详细]
王称湾村~213村庄
古时,此地处于濮水拐弯处,形似秤钩,也叫秤钩弯。先民迁居至此建村,取村名时就在前面冠以姓氏,后面缀秤钩弯三字,后来秤钩弯演变成称湾。据明初王姓始祖自山…[详细]
张称湾村~214村庄
古时,此地处于濮水拐弯处,形似秤钩,也叫秤钩弯。先民迁居至此建村,取村名时就在前面冠以姓氏,后面缀秤钩弯三字,后来秤钩弯演变成称湾。明朝洪武年间,刘姓…[详细]
太安集村~215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民自山西迁此建村,希望安居乐业,太平盛世,故名太安村。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集市,改名太安集。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太安集村。195…[详细]
张吕邱村~216村庄
此地原名吕丘,是战同时最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乡,吕氏居于高地之上,故名吕丘。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张长老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居现在的渠村乡闵城村住…[详细]
陈吕邱村~217村庄
此地原名吕丘,是战同时最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乡,吕氏居于高地之上,故名吕丘。后来温姓迁此地附近建村,称温吕丘。明末,陈氏自本县三里店迁居温吕丘…[详细]
耿吕邱村~218村庄
此地原名吕丘,是战同时最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乡,吕氏居于高地之上,故名吕丘。明洪武元年(1368),耿姓始祖耿长志奉旨东迁,自山西洪洞迁直隶大…[详细]
海通村~219村庄
此处河流纵横,经常泛滥,常年积水,误与大海相通,故名海通。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海通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海通村。1958年成立人…[详细]
河湾村~220村庄
明初张氏自山西迁居海通东大堰湾处建村,取名河湾。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河湾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河湾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详细]
前双庙村~221村庄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初,张氏自山西迁居海通东北两座庙前、后居住建村,取名双庙。后因人口增多,居庙南(前),故名前双庙。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前双…[详细]
后双庙村~222村庄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初,张氏自山西迁居海通东北两座庙之间居住建村,取名双庙。居庙北(后),故名后双庙。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后双庙村。1956年…[详细]
曹家村~223村庄
据《曹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曹氏自山西迁居海通村北建村,取名曹家海通,后改名曹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曹家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详细]
桑园村~224村庄
明洪武年间,仲氏自山西迁居海通附近的桑树林旁建村,取名桑园。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桑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桑园村。1958年成立…[详细]
高家村~225村庄
据《高氏家谱》记载:“吾高氏原籍河北渤海析居。明成祖永乐三年,迁居濮阳西子岸。成祖五年,又迁入草庙村。”因高氏人多户大,明正德年间,改为高家寨,简称高…[详细]
后刘家村~226村庄
洪武年间,刘、尚两姓自山西迁居海通村北建材,取名刘海通。因居后(北),后改名后刘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后刘家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详细]
武庙村~227村庄
明洪武年间,武氏自山西迁此建村,并在村东建庙一座,取名武庙。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武庙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武庙村。1958年成立…[详细]
刘辛庄村~228村庄
刘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许棚村~229村庄
据《许氏家谱》记载:许氏自山西迁何锁城西北处建村,取名许锁城。许氏子有一片杏树林,搭草棚看护后渐居成村,改名许棚村,简称许棚。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详细]
韩家村~230村庄
明洪武年间,韩、李二姓自山迁居此地,榆树林旁定居,故名榆林。后因韩氏人口增多,改名韩家庄,故名韩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韩家村。1956年撤区并…[详细]
柳汉村~231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民自山西迁此柳树行定居建村,因村民为汉族,取名柳汉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柳汉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柳汉村。195…[详细]
榆林村~232村庄
明洪武年间,韩、李二姓自山西迁此一榆树林旁建村,取名榆林。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榆林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榆林村。1958年成立人…[详细]
肖家村~233村庄
据《肖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肖氏由山西迁居海通里杨庄。后杨姓世绝,肖姓人丁兴旺,改名肖家庄,简称肖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肖家村。1956年…[详细]
前康庄村~234村庄
明初张氏由山西迁居开州南大康庄南居住建村,取名前康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前康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前康庄村。1958年成立人…[详细]
后康庄村~235村庄
明洪武年间,王、李两姓由山西迁居此地建村,为盼生活康乐,取名大康庄,后因张氏在南定居,取名前康庄,遂改名后康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后康庄村。1…[详细]
两门村~236村庄
明洪武年间,赵、李二姓自山西迁居此地建村,因一村两姓,取名两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两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两门村。1958年…[详细]
沙窝村~237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村民自山西迁此一沙窝建村,取名沙窝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沙窝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沙窝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铁炉村~238乡中心区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王氏由本县铁炉迁居此地建村,仍名铁炉村。为避免重复,因位于县城南面,改名南铁炉。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南铁炉村。1…[详细]
团罡村~239乡中心区
明初,村民自山西迁此为避水患,迁居一土岗上建村,取名团岗,后改名团堽。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团堽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团堽村。19…[详细]
宁家村~240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宁氏自山西迁此建村,取名宁家庄,简称宁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宁家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宁家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详细]
史家村~241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史氏由山西洪洞迁居海通西北,故名史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史家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史家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马月城村~242村庄
据《读史方与纪要》记载:“后晋时以胡良渡路通澶州,为往来要地,胡筑月城于此。”因其位于城西故名月城,原名孙月城,因孙氏世绝,马氏增多,故改名马月城。1…[详细]
朱月城村~243村庄
据《读史方与纪要》记载:“后晋时以胡良渡路通澶州,为往来要地,胡筑月城于此。”因其位于城西故名月城,朱氏自本县武陵迁居建村,取名朱月城。1949年,为…[详细]
王月城村~244村庄
据《读史方与纪要》记载:“后晋时以胡良渡路通澶州,为往来要地,胡筑月城于此。”因其位于城西故名月城,明洪武年间王氏迁此建村,取名王月城。1949年,为…[详细]
姚家村~245村庄
姚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迁此建村,取名姚家寨,简称姚家。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姚家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海通乡姚家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详细]
小海通村~246村庄
明代以前,此处河流纵横,夏秋河水泛滥,常年积水,人们误以为与大海相通,故称海通。明洪武年间,村民自山西迁此建材,取名小海通。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详细]
伍营村~247村庄
伍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地名由来:

传明代以前,此处河流纵横,夏秋河水泛滥,常年积水,以为与大海相通,故称海通。

基本介绍:

一、概况:

海通乡位于濮阳县西南部,西与滑县桑村乡交界,辖35个行政村,3.1万人,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5.1万亩。

二、发展优势

1、濮渠公路纵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2、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

三、支柱产业:

1、农业:是一个农业乡,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两大支柱产业,是濮阳市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

2、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海通农副产品开发贸易中心,华普养猪场等。产品:肉鸡、生猪、平菇、双孢菇等。

欢迎您到海通来投资合作!.

文化旅游:

丁鉴塘烈士碑

丁鉴塘烈士碑位于濮阳县海通乡刘辛庄村。年代为1944年。 丁鉴塘烈士碑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3年属滨河县三区。

1945年属长垣县十区。

1949年属濮阳县十三区,区政府设海通。

1957年设海通乡,8月成立海通公社。

1984年为濮阳市郊区海通公社。

1985年复为海通乡。

1987年撤海通乡置两门镇,属濮阳县。

1989年又分设海通乡。

2005年撤两门镇并入海通乡。


以下地名与海通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