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梨园乡 | 隶属:濮阳县 |
区划代码:410928207 | 代码前6位:4109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J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辖区面积:约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9万人 |
人口密度:45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后梨园村 | ~201 | 乡中心区 | 明永乐年间,席氏、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地,在梨树园建村,故名梨园,后分居两村,居东北称后梨园。…[详细] |
前梨园村 | ~202 | 乡中心区 | 明永乐年间,高氏自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在梨树园附近建村,故名梨园,后分居两村,驻西南,称前梨园。…[详细] |
西辛庄村 | ~203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王、杨、张三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成村,因人少村小,取村名小新庄,后讹误为小辛庄。再后来村又分东西两村,居西,故称西辛庄。…[详细] |
西兰溪村 | ~20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封、贾、齐、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这个地方有小股土匪活动,官府派兵镇压,待清除土匪后,看着这个地方水草丰美,天蓝水美,附近又有村名叫大…[详细] |
前彭贯寨村 | ~205 | 村庄 |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因兵荒马乱,始祖岩受饥寒之苦,墓窑潜身7日,乱后修建村寨,以希望本族兴旺,富裕发达,彭即吉利多彩,贯为富有,故名彭贯寨。后…[详细] |
后彭贯寨村 | ~206 | 村庄 |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因兵荒马乱,始祖岩受饥寒之苦,墓窑潜身7日,乱后修建村寨,以希望本族兴旺,富裕发达,彭即吉利多彩,贯为富有,故名彭贯寨。后…[详细] |
前朱寨村 | ~207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朱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地,取名朱家楼。为防洪水,朱二带领村民修筑护村寨,改名朱二寨。因村大分为三村,居南,故名前朱寨。…[详细] |
东朱寨村 | ~208 | 村庄 | 据《朱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八年(1410),朱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朱家楼。为防洪水村民朱二率众建村围寨,改名为朱二寨。后因村大一分为三(东朱…[详细] |
后朱寨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朱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朱家楼,为防洪水村人朱二带邻村民修围村寨,改名朱二寨。后因村大分居三村,居北,故名后朱寨。…[详细] |
候寨村 | ~210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村民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筑寨定居,取名后家寨,后简称后寨。…[详细] |
刘寨村 | ~211 | 村庄 | 刘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段寨村 | ~212 | 村庄 | 据段氏家谱记载:明代,段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段家寨,后简称段寨。…[详细] |
连山寺村 | ~213 | 村庄 | 明末,马姓从马李集迁到山东鄄城县马堂,清中期,又从马堂移居此地连山寺旁建村,故名连山寺(村)。…[详细] |
南王庄村 | ~214 | 村庄 | 张、庙二姓先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王氏家族人多,故称王庄。又由于本村在乡政府驻地南,故改名为南王庄。…[详细] |
南张庄村 | ~215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张氏一族自山西洪洞至张庄村,因张氏人多,故名南张庄村。…[详细] |
火神庙村 | ~216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张氏一族自山西洪洞至火神庙旁居住,故以此庙为村名,故名火神庙。…[详细] |
马海村 | ~217 | 村庄 | 据关帝庙碑记载:明崇祯年间,洪水泛滥,马氏自附近五龙山集迁至此地高地上居住,环视洪水,势如大海,故名马家海,后简称马海。…[详细] |
焦集村 | ~218 | 村庄 | 宋代大将焦赞死后借丘此地,取名焦丘。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居焦丘。清初,因有码头、客商较多,遂成集市,故改名焦丘集,简称焦集。…[详细] |
聂固堆村 | ~219 | 村庄 | 聂固堆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刀庄村 | ~22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迁此枣林附近,取名王枣庄。后王氏出一武士,人称大刀王自汉,群众为纪念他改名为王刀庄。1948年黄河改道,分居两村,为前王刀庄…[详细] |
梅寨村 | ~22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梅、李二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梅李寨。又因梅姓增多,改名梅寨。后因黄河泛滥,分居二村,分为东梅寨、西梅寨。…[详细] |
囤庄村 | ~22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孙氏由山西洪洞迁于此地,取村名“宝书寨”。清乾隆年间,孙盘龙领导农民起义,向西打至滑州后兵败回村。孙为保村庄,筑村屯寨,与敌决战得胜,改名…[详细] |
前任占村 | ~223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阳经洪洞东迁,仲康、仲熙徙居山东,仲和徙居徐镇镇细城岗(今徐镇镇习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环…[详细] |
后任占村 | ~22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阳经洪洞东迁,仲康、仲熙徙居山东,仲和徙居徐镇镇细城岗(今徐镇镇习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环…[详细] |
北马李村 | ~225 | 村庄 | 据李氏家谱记载:清中期,因黄河泛滥,焦集部分李氏村民迁到马李集北500米处建村,故名北马李。…[详细] |
东马李村 | ~226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因黄河泛滥,马李集部分户东迁500米建村,取名东马李集后,后张氏迁入,曾改称张马李。1942年恢复东马李集。简称东马李。…[详细] |
西马李村 | ~227 | 村庄 | 西马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樊常治村 | ~228 | 村庄 | 据樊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受水灾,祖樊胡由山东郓城南关迁此定居,为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故名樊常治。…[详细] |
龙常治村 | ~229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李、龙二氏自山西洪洞迁于樊常治北定居成村,有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取村名李常治。明末,因李氏犯法,村民怕被诛连,遂改村名为龙常治…[详细] |
房常治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郓城县迁到此地,名叫房思意,因此地西有樊常治,北有龙常治,有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因此取名房常治。…[详细] |
东孙集村 | ~23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迁此黄河码头上开银店,客商较多,遂成集市,名孙家集,简称孙集。清同治年间,因黄河改道,将集市冲坏,大部分村民西移,建西孙集,…[详细] |
殷庄村 | ~232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殷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殷家庄,后简称殷庄。…[详细] |
申庄村 | ~233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申王张三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孙花园,后孙家业败外迁,申姓人多改名申家庄,简称申庄。…[详细] |
苏庄村 | ~234 | 村庄 | 清天聪年间,苏氏从山东曹县迁到张冯庄和胡家河口两村之间,后张、苏、胡三村连成一片,苏氏人丁兴旺,故取名苏庄。…[详细] |
梁寨村 | ~235 | 村庄 | 原名麻市庄。明永乐年间,梁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村,为防水、盗而筑寨,后麻姓绝,改名梁家寨,后称梁寨。…[详细] |
党堂村 | ~236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党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连年丰收,生活富裕,取“天堂”之意,故取名党家堂,后简称党堂。…[详细] |
东辛庄村 | ~237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张、王、杨三氏自山西洪洞迁来,同时新建东、西两村,因人多村大,故名大新庄,后演变为大辛庄。因居东,民国初改为东辛庄。…[详细] |
大兰溪村 | ~23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贾、李、谷、齐四氏自山西洪洞迁入开州东南兰溪河附近定居,故名兰溪。后部分村民外迁至村西南而居,取名小兰溪,遂改名为大兰溪。…[详细] |
东闫村 | ~239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故名阎家村,后简称阎村。1985年阎村分两个自然村,在东,故名东阎村。…[详细] |
西闫村 | ~240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故名阎家村,后简称阎村。1985年分为两个自然村,居西,故名西阎村。…[详细] |
董楼村 | ~24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董氏自山西洪洞迁于此地,并盖土楼一座,故名董楼。因与胡状乡董楼重名,1982年复名董家楼。…[详细] |
前时寨村 | ~242 | 村庄 | 明万历年间,时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时家寨。清末,黄河泛滥,部分户北迁建村名后时寨,遂该前时寨。…[详细] |
中时寨村 | ~243 | 村庄 | 据郭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郭姓堂兄弟十八人,从山西洪洞分别迁驻河南、河北、水泊梁山等地。中时寨十三世祖从菏泽市东十里双河(郭老庄)迁驻现址。因南有前时…[详细] |
后时寨村 | ~244 | 村庄 | 据郭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郭姓堂兄弟十八人,从山西洪洞分别迁驻河南、河北、水泊梁山西浒等地。后时寨十三世祖从菏泽市东十里双河(郭老庄)迁驻此地。因居中…[详细] |
西孙集村 | ~245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李、王、殷、戴、冯姓先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下,迁到黄河沿边银线店落户建村。银线店何时何因成为集市,并改称孙集。传说无考证,清朝同治年间…[详细] |
潘寨村 | ~246 | 村庄 | 明初潘氏自山西洪洞县先迁晁庄东定居,称潘村。后因黄河泛滥,又迁到刘营村后筑寨建村居住,因潘姓人多改名潘寨。…[详细] |
南辛庄村 | ~247 | 村庄 | 南辛庄村,于1964年,为耕种方便从西辛庄迁驻,31户,136人,初称小辛庄。1982年更名为南辛庄。…[详细] |
东韩寨村 | ~248 | 村庄 | 清嘉庆年间,韩氏从本县韩楼迁此筑寨建村,故名韩家寨。后因黄河泛滥,韩氏分居两村,居东故名东韩寨。…[详细] |
封寨村 | ~249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封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封家寨,后简称封寨。…[详细] |
西韩寨村 | ~250 | 村庄 | 明永乐七年(1409),韩氏自山西洪洞迁移到文留韩楼。清嘉庆十六年,韩氏又迁移到此地建村,故名韩寨。因上洪水,部分村民又迁韩寨西北,故名西韩寨。…[详细] |
张水坑村 | ~251 | 村庄 | 明永乐七年(1409),张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当时此地有个水坑,故取村名为张水坑,因黄河泛滥部分村民西迁建村,分居两村,为东张水坑、西张水坑。…[详细] |
地名由来:
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梨树园附近定居,村名梨园。后分居两村,此处居南,称后梨园。
基本介绍:
梨园乡位于濮阳县城东南35公里处,东靠黄河,西临-采油四厂。全乡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4.1万人,5.2万亩耕地。黄河大堤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把全乡自然分成背河、滩区两部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耕地在滩区。
该乡党委、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学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形成了畜牧养殖、林业生产、稻麦开发等主导产业。依靠滩区饲草丰富的优势,在全乡发展封占、苏庄、王刀庄等26个养羊专业村,屯庄、东辛庄、中时寨等8个养牛、养猪专业村,申庄、梁占等6个养鸡专业村,羊存栏8.2万只,猪牛存栏13000头,鸡存栏24万只,属全市典型的“养殖专
历史沿革:
1942年属昆吾县六区、七区。
1949年撤销昆吾县,属濮阳县十区。
1957年为濮阳县梨园乡。
1958年改为梨园公社。
1984年为濮阳市郊区梨园公社。
同年改设梨园乡。
1987年改属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