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濮阳县 > 渠村乡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

[移动版]
地名:渠村乡隶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410928213代码前6位:410928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J
长途区号:0393 邮政编码:457000
辖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8万人
人口密度:约48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34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振兴社区~001特殊区域
振兴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3,为特殊区域。…[详细]
南湖村~201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翟、祁、何三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土质盐碱,年年欠收,生活无保障,故取名“难户”。清初改为南户,后演变为南湖。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详细]
安邱村~202村庄
宋代杨文广征东时,安王骑马奔至村东寺院,因病而死。其墓座落寺院旁,后人以安王墓而命此村名,故名安邱。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安邱村。1956年撤区并…[详细]
关寨村~203村庄
据关氏家谱记载:以关氏建村最早,取名关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关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关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详细]
叶庄村~204村庄
明洪武元年(1368),叶氏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取村名叶家庄。清末简称为叶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叶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叶庄…[详细]
渠村村~205乡中心区
原为蘧伯玉故里。清末黄河泛滥,大部分村民迁居大堤西侧,以姓氏蘧取村名为蘧村,后演变为渠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渠村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详细]
王芟河村~206乡中心区
清顺治年间,王氏从南1.5千米大芟河迁此,以姓氏取名王芟河。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王芟河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王芟河村。1958年…[详细]
青庄村~207村庄
青塜为王昭君衣冠塜。明洪武年间,7户居民自山西洪洞迁此青塜旁,后人户渐增形成村庄,故取名青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青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详细]
大芟河村~208村庄
明洪武年间,宋、崔、王等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黄河分支处,取名三河头。后因村庄渐大,改名为大芟河。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大芟河村。1956年撤区并乡…[详细]
陈寨村~209村庄
陈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筑寨建村,故取村名陈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陈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陈寨村。1…[详细]
前园村~210村庄
明洪武年间,梁、徐二姓由山西洪洞柿子园迁此建村,仍叫柿子园。后因梁氏在村南建村,故名前园。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前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详细]
后园村~211村庄
明洪武年间,徐、梁二姓自山西洪洞柿子园迁此建村。因梁氏在村南建前柿子园,取名后柿子园,后简称后园。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后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详细]
马庄村~212村庄
据马氏家谱记载:马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住此地建村,故名马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马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马庄村。195…[详细]
刘海村~213村庄
据记载:于1949年,修黄河大堤时,部分户由西北1.5千米老刘海迁居此地,仍取名刘海。因大队更名为刘家海,1982年10月24日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详细]
翟庄村~214村庄
明洪武年间,翟氏兄弟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翟家庄,后简称翟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翟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翟庄村。19…[详细]
牛寨村~215村庄
牛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牛家寨,后简称牛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牛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牛寨村。1958年成…[详细]
孟居村~216村庄
孟子途径卫国时,曾寻访蘧伯玉,闵子骞,公西华旧迹,路据此村,并在此村讲学,为纪念孟子,故将此地改名为孟居。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孟居村。1956年…[详细]
刘寨村~217村庄
明末刘氏自本县刘吕邱迁居此地,取名刘家寨,后简称刘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刘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刘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详细]
草坡村~218村庄
在黄河滩区一土坡,毛草丛生,民国前,陈氏由陈寨村迁此定居建村,故名草坡。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草坡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草坡村。1…[详细]
巴寨村~219村庄
曾有过一百条好汉,嫉恶扬善,专为穷人鸣不平,方圆几十里的土豪劣绅都怕他们,称此村为霸家寨。民国前改称巴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巴寨村。1956年…[详细]
武寨村~220村庄
明洪武年间,武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武家寨,后简称武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武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武寨村。1958年成立…[详细]
田庄村~221村庄
明洪武年间,田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田家庄。清同治年间,简称田庄。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田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田庄村。19…[详细]
韩村村~222村庄
据关帝庙中石碑记载:因韩姓较多,明天启年间称为韩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韩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韩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详细]
张寨村~223村庄
明洪武年间,张氏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张家寨。后简称张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张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张寨村。195…[详细]
朱楼村~224村庄
据朱氏家谱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朱老四由长垣大浪口迁居此地,取名朱家庄,后建有楼改称朱家楼。清同治年间筑围村寨,简称朱楼。1949年,为濮…[详细]
李庄村~225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庄,后简称李庄。因大队重名,1982年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批准,以其…[详细]
王窑村~226村庄
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当时此地有三座大砖窑,故取名为王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王窑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王窑村…[详细]
张李屯村~227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李家屯。后张氏在南定居,取名张家屯。因人口增多两个自然村形成一村,1941年经协商,取名张李屯。1949年,为…[详细]
王辛庄村~228村庄
王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三合村~229村庄
三合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公西村~230村庄
原名前集。春秋时期孔子徒弟公西华曾在此居住,为纪念他,改名为公西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公西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村乡公西村。195…[详细]
公西集村~231村庄
原名后集。因孔子的徒弟公西华在此住过,公西华死后为纪念他,改名西华集,后改为公西集。1949年,为濮阳县十三区公西集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渠…[详细]
大闵城村~232村庄
据清嘉庆《开州志》记载:“闵子墓,在州南百里地损城”。又据《大名府志》记载:“闵子终生不求仕,何以客,死而葬于此”。该地,因闵子骞,字“损”,故名“损…[详细]
曹闵城村~233村庄
据清嘉庆《开州志》记载:“闵子墓,在州南百里地损城”。又据《大名府志》记载:“闵子终生不求仕,何以客,死而葬于此”。该地,因闵子骞,字“损”,故名“损…[详细]
刘闵城村~234村庄
据清嘉庆《开州志》记载:“闵子墓,在州南百里地损城”。又据《大名府志》记载:“闵子终生不求仕,何以客,死而葬于此”。该地,因闵子骞,字“损”,故名“损…[详细]

地名由来:

据清嘉庆丙寅年《开州志》《三国魏志》记载:濮阳王衮疾因敕令官属曰: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据考,后人为纪念蘧伯玉,于其墓旁立集,渐成村庄,取名蘧村集,后演为渠村集。清末因黄河泛滥,部分村民移居大堤西,仍名渠村,原村遂称老渠村。

荣誉排行:

2020年9月,2020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出炉,渠村乡上榜。

基本介绍:

渠村乡地处平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享有“龙乡”之称的濮阳县最南端,距县城37公里,居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南与长垣接壤,西滑县为邻,东与山东东明隔黄河相望,北与海通乡相连,黄河大堤贯穿乡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尤其是濮渠路、兴渠路修通以后,交通更加便利。境内河网稠密,大型水利工程较多,共有干渠2条,长9200米,支渠4条,总长23000米;机井556眼,桥涵闸260座,供全市农业用水的七方沉沙池和供全市人民生活用水的水库都在这里设置,素有“百渠之首”之称。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傲然耸立着宏伟壮观的黄河分洪闸,它占地780亩,全长749米,56孔,工程规模宏大,有“亚洲第一闸”之称。距乡政府

+查看详细渠村乡概况>>

历史沿革:

1944年属濮阳县五区。

1949年属濮阳县十三区。

1957年设立渠村乡。

1958年成立渠村公社。

1984年属濮阳市郊区,同年改设渠村乡。

1987年复属濮阳县。


以下地名与渠村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