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新乡市 > 原阳县 > 陡门乡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

[移动版]
地名:陡门乡隶属原阳县
区划代码:410725211代码前6位:410725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G
长途区号:0373 邮政编码:453000
辖区面积:约80.7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万人
人口密度:约40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4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陡东村~201乡中心区
唐代时此地有一个很陡的土岭,在山岭上建有一个寺,叫陡山寺。人们围绕陡山寺居住,大部分住在寺前,取名陡山寺门,后演变为陡门。陡门分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管…[详细]
范滩村~202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一户姓范的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建了三个村庄,老大是西范滩,老二是东范滩,老三是家庙街。后因村塌于河,三…[详细]
西三李村~203村庄
是战国水利专家李冰的几个儿子落户所建,二儿子成了水神,在此建庙。后二郎神的大哥和三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此处,人们说是老大和老三的村庄,取名大三李。…[详细]
韦城村~204村庄
隋代时,韦姓由阳武城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韦城。…[详细]
安庄村~205村庄
宋末有安时太、安福太二人从封丘县九节村逃荒到此落户,以做盐为生,以姓氏取名安庄。…[详细]
周庄村~206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几户姓周的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居住,故以姓氏取名周庄。…[详细]
陡西村~207乡中心区
唐代时此地有一个很陡的土岭,在山岭上建有一个寺,叫陡山寺。人们围绕陡山寺居住,大部分住在寺前,取名陡山寺门,后演变为陡门。陡门分东、西两个村民委员会管…[详细]
闫辛庄村~208乡中心区
闫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大吴庄村~209村庄
明代时,吴曰增、吴曰祥兄弟二人从保家铺迁移此地,老大住,取名大吴庄,沿用至今。…[详细]
仁村堤村~210乡中心区
仁村堤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政府西南面,村部与乡政府相邻,南紧靠黄河,人口2200口,耕地1225亩,下辖三个自然村(仁村堤、小关庄、小陡门)…[详细]
大北村~211村庄
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一户姓张的,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落户。取村名叫张庄,以后村庄逐渐扩大,和附近的柴庄、段庄相连后合为一个自然村,称…[详细]
曹庄村~212村庄
在明代时,已有人在此居住,后来迁来一家张氏和一家李氏。村中有一个大石槽,取名槽庄。“槽”与“曹”同音,后演变为曹庄。…[详细]
刘庄村~213村庄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名叫刘老大的一家人,而取名刘庄。…[详细]
赵张庄村~214村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封丘县小张庄赵姓一户人家迁移此地,取村名为小张庄。后因赵、张两姓占多数,解放后改名为赵张庄。…[详细]
邢堂村~215村庄
明代末年村南头有一座古庙,据庙碑记载:为“三教堂”,庙内有佛、儒、道三位神像,有户姓邢的在庙后落了户,后来人口兴旺,姓张的和回民相继到这里安家,成了一…[详细]
后韦村~216村庄
明代初年,有邢、韦两姓最早居住此村,取名邢韦村,村在韦城北边,村里姓韦的和韦城中韦姓是一个家族,韦姓人多,将邢韦村改为后韦村。…[详细]
张素庄村~217村庄
明代时期有个叫张寨的人从封丘县东阁台迁移此地,他的孩子张素后来也迁来此地,人多成村。就用张素的名字,命名为张素庄。…[详细]
朱庄村~218村庄
原在堤北,名叫朱堂村,与尚庄隔路相对。明朝末年,尚庄人在朝内居官,常常欺压朱堂村的人,而朱堂村迁移堤南改名朱庄,又名老朱庄。…[详细]
靛池葛村~219村庄
有一家姓杨的开了个染房,以种植靛(一种作染料的植物)染布为业,取名靛池杨家。后杨氏绝嗣,葛姓继承这项生意,名为靛池葛家,后简称靛池葛。…[详细]
河西张村~220村庄
元末明初,张姓从封丘县代张庄迁此地居住,村东头有条小河,故名河西张。…[详细]
三教堂村~221村庄
明代时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三户人家(姓张、刘、黄)扎村居住,取名三家庄。后在村北修了一座庙,叫北座堂,他们又改三家庄为三家堂。当地土语“家”与“教”谐音…[详细]
大南村~222村庄
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6)有一户姓张的,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落户。取村名叫张庄,以后村庄逐渐扩大,和附近的柴庄、段庄相连后合为一个自然村,称…[详细]
徐庄村~223村庄
清代康熙年间,有徐龙、徐虎兄弟二人在这里开饭铺,生意兴隆、人口兴旺,东南有个大徐庄,故名小徐庄,后来大徐庄被黄河水冲没,大徐庄村民都迁到此处成为一个村…[详细]
大三李村~224村庄
是战国水利专家李冰的几个儿子落户所建,二儿子成了水神,在此建庙。后二郎神的大哥和三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此处,人们说是老大和老三的村庄,取名大三李。…[详细]
桃园村~225村庄
原来为一个小桃园,李、赵两姓人家迁此定居,住在桃园附近,故名桃园。…[详细]
黑石村~226村庄
古时地下有一黑色石块,黄河塌陷露出,以石命名为黑石集。1949年黄河塌陷,黑石集、前黑石、胡家庄、李家庄四村一起向北迁移并合为一村,取名黑石。…[详细]
薛庄村~227村庄
明代有薛的一家,从修武县郇封搬此居住,以姓氏取村名薛庄。…[详细]
回湾村~228村庄
古时紧靠黄河,汛期洪水浸溢了整个滩区,水流在此附近形成回流湾状,故名回湾。…[详细]
赵庄村~229村庄
清代乾隆年间碑文记载,离城35里赵家庄建于明朝,是赵姓扎庄,故称赵家庄,后演变为赵庄。…[详细]
毕张村~230村庄
毕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十六堡村~231村庄
清代时,的原名是太平岭。民国三十八年,以黄河大堤上堡的顺序排列,是第十六堡,故取名十六堡。…[详细]
北王庄村~232村庄
清代乾隆时王姓从大王庄搬到此地居住,取名小王庄。到清嘉庆时,从大王庄搬到堤北几户建村,也称小王庄。两个小王庄南北相邻按方位此村在北边,故称北王庄。…[详细]
南王庄村~233村庄
清乾隆年间,王姓从大王庄搬到此地居住,取名小王庄。到清嘉庆年间,又有几户王姓从大王庄搬到堤北建村,也称小王庄。两个小王庄南北相邻,按方位此村在南边,故…[详细]
鲁庄村~234村庄
在清代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六户人家,在此定居,村名为六府庄。到民国时,由于姓鲁的人发展到多数,故改称鲁庄。…[详细]
大王庄村~235村庄
清代时有一姓王的在此居住,故称大王庄。1949年属郭庄乡。1955年属郭庄中心乡。1956年属郭庄乡。1958年为大王庄大队,属郭庄人民公社。1983…[详细]
马庄村~236村庄
清代时,马庄、何庄是两个自然村,后因黄河塌陷,两村搬迁到此地,合为一村,故取名马何庄。后为方便记述,演变为马庄。…[详细]
杨庄村~237村庄
因姓杨的人最先在此居住,取名杨庄。1949年属郭庄乡。1956年属郭庄乡。1958年为杨庄大队,属郭庄人民公社。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因与葛埠口公社…[详细]
焦庄村~238村庄
因姓焦的人最先在此居住,取名焦庄。1949年属郭庄乡。1955年属郭庄中心乡。1956年属郭庄乡。1958年为焦庄大队,属郭庄人民公社。1983年为焦…[详细]
小闫庄村~239村庄
小闫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宋庄村~240村庄
姓宋的人最先在此居住,取名宋庄。1949年属郭庄乡。1955年属郭庄中心乡。1956年属郭庄乡。1958年为宋庄大队,属郭庄人民公社。1983年为宋庄…[详细]
潘庄村~241村庄
清代由附近的陈家庄、潘堂庄、新潘庄、西潘庄的四个村迁聚在此处,潘姓人多,故取名潘庄。…[详细]
黑圪垱村~242村庄
据庙碑记载,清代时此村有一古庙,建在一座高岗上,名叫黑古阜寺。乾隆年间的《武阳县志》记载,黑古阜,阜是山岗或高岗之意,群众俗称“圪垱”或“谷堆”。故以…[详细]
三官庙村~243村庄
在清代时,由三官庙南1300米的大、小崔庄,东、西江庄迁此居住,此处有一古庙—三官庙,故以古庙取名叫三官庙。…[详细]
郭庄村~244村庄
龙王庙碑文记载:明代有个叫郭辂的人,从郭堤迁居此地,在路边开设一店,名郭辂店,取村名为郭辂庄,后演变为郭庄。…[详细]

地名由来:

唐代此地有一条陡峭的土岭,岭上建有寺庙,名陡山寺。村民围绕陡山寺居住,大部居于寺前,取名陡山寺门,演为陡门。

基本介绍:

陡门乡情况简介:

陡门乡位于原阳县东南隅,东接封丘县境,隔河与开封相望,黄河大堤由北部横穿全境,交通便利。乡人民政府驻地陡门村,全乡区域面积80.73平方公里,32956口人,35925亩耕地,所辖25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188个村民小组,有回族1900人,多数集中在仁村堤村,其余为汉族,是原阳县第三大乡。

该乡土地平整,土质多为沙土和两合土,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气温平均14.4摄氏度,年降水量549.9毫米,无霜期224天,适应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境内公路纵横交错、黄河大堤横穿东西连接与106国道与107国道之间,顺堤可达全国各地。目前,全乡已形成了

+查看详细陡门乡概况>>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陡门乡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3月,陡门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1955年建陡门中心乡,属原阳县。

1956年更名韦城乡。

1958年为朱庄人民公社。

1959年设陡门人民公社。

1983年改设陡门乡。

2005年原郭庄乡撤销,并入陡门乡。


以下地名与陡门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