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杜集镇 | 隶属:虞城县 |
区划代码:411425103 | 代码前6位:4114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N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辖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8万人 |
人口密度:约7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北街村 | ~201 | 镇中心区 | 位于杜集镇北部,故称北街。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杜集区,称北街行政村。1956年称北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虞城县杜集中心乡。195…[详细] |
刘庙村 | ~202 | 村庄 | 原名龙庙,因村中龙姓村民在村东建一座山庙,称龙庙,后刘姓迁入此村,龙姓绝嗣,故将龙庙改称刘庙。…[详细] |
杨庄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神杨树庄,清康熙年间,陈氏和李氏迁此定居,此地有一棵大杨树,高数米,粗需四人合抱,十里范围以内可望,人称神杨树,人们便以神杨树庄称之,后来杨树不存…[详细] |
玉皇村 | ~204 | 村庄 | 明万历二年(1575),附近村民捐资修建一座庙宇,庙中供奉玉皇大帝,取名玉皇庙。后附近村民迁玉皇庙周围居住,形成村庄,取村名玉皇。…[详细] |
武河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明建文年间,武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此处位于古白河(富民沟前身)西岸,取名武河。…[详细] |
史桥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王、田等姓氏迁白河石桥东安居,以桥取村名石桥。清嘉庆二年(1797),史姓由商丘南十字河迁石桥东侧定居,因石、史同音,遂以史桥称之。…[详细] |
刘菜园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清乾隆初年(1736),刘氏自沙集乡柳杭村携家眷搬迁此地,开辟菜园,以此谋生,取名刘菜园。…[详细] |
高营村 | ~208 | 村庄 |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高氏导从陕西骊山迁至石榴堌(站集)南定居,以姓定村名高营。后来为别于小高营,又改称大高营。…[详细] |
吴楼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吴氏自山东淄阳迁此定居,定村名吴家营。后大富,始建高楼,改村名为吴楼,后称大吴楼。…[详细] |
东街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位于杜集镇东边街道,故称东街。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杜集区,称东街行政村。1956年称东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虞城县杜集中心乡。1…[详细] |
向阳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三年(1370),杨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至归德府东南大杨庄定居。明万历十九年(1592),有村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杨庄,因家开粉坊,有称之为粉坊杨…[详细] |
张楼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张庄。1912年,本村富户张士标建楼一座,取村名张楼。…[详细] |
王小庙村 | ~213 | 村庄 |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迁此定居,因村后有一小庙,故取名王小庙。…[详细] |
陈老楼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陈遐思奉诏携家眷迁归德郡东南建庄,称陈桥。当时与韩老楼相邻,因韩姓外迁,将庄田卖于陈姓,二庄合一,更陈桥为陈老楼。…[详细] |
林桥村 | ~215 | 村庄 | 明洪武元年(1368),林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归德东南林阁(站集镇)、林庄(沙集乡)两处定居。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定居,在村东白河上建一…[详细] |
黄庄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二年(1369),黄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始称黄庄。清乾隆七年(1742),黄彦任广东雄州知府返乡建高楼一座,改村名黄铁楼。清末,楼渐损坏…[详细] |
吴洪口村 | ~217 | 村庄 | 宋仁宗年间,吴姓在村后渡口居住,因吴洪在此渡口主事,曾为包公运粮,深受包公赏识,闻名四方,时人遂把此地称为吴洪的渡口,后称吴洪口。…[详细] |
王桥村 | ~218 | 村庄 |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岸定居,并在包河上架桥一座,命村名为王桥。…[详细] |
牛桥村 | ~219 | 村庄 | 元代,牛洪自山西洪洞迁至虞城县杜集南包河北岸,始称牛家集。清顺治四年(1648),牛福在村前包河上建一三孔大桥,命村名牛桥。…[详细] |
南街村 | ~220 | 镇乡结合区 | 位于杜集镇南部街道,故称南街。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杜集区,称南街行政村。1956年称南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虞城县杜集中心乡。1…[详细] |
叶店村 | ~221 | 村庄 | 明代,叶姓始祖携家眷迁此定居,沿路开一店铺,取名叶店。…[详细] |
孟庄村 | ~222 | 村庄 | 明代,孟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立村庄,名孟庄。…[详细] |
崔油坊村 | ~223 | 村庄 | 明末清初,崔昆、崔仲从崔庄迁此定居并在村北建一油坊,所产香油闻名四乡,起村名为崔油坊。…[详细] |
朱桥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四年(1371),朱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西堌镇(现杜集)西惠民沟西岸,取名朱庄。清康熙五年(1666),朱登科在村东惠民沟上建一座三孔石桥,后…[详细] |
任菜园村 | ~225 | 村庄 | 元代时,任姓始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归德府营廓北任桥村,明崇祯年间,任文玉又迁至杜集南,以种菜为本,卖菜为生,时人谓之任菜园。清嘉庆年间,任氏在村南建屋…[详细] |
岗叉楼村 | ~226 | 村庄 | 明末建村,盖有楼房,房顶留有垛口,故名“岗叉楼”。…[详细] |
西街村 | ~227 | 镇乡结合区 | 位于杜集镇西边街道,故称西街。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划属谷熟县杜集区,称西街行政村。1956年称西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虞城县杜集中心乡。1…[详细] |
王楼村 | ~228 | 镇乡结合区 |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归德府东南杜家集安居,始称王楼。后村民王唤带领部分村民迁村西北角建居,称后王楼,王楼改称前王楼。…[详细] |
刘庄村 | ~229 | 村庄 | 明洪武四年(1371),刘迪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归德郡沙李集安居。明弘治年间,孙元星迁此定居,起名刘大桑树,后桑树被伐,改称刘庄。…[详细] |
沈店村 | ~230 | 村庄 | 明洪武四年(1371),沈福二自苏州昆山县一保乡迁至河南归德府。明崇祯十七年(1644),沈厥山迁杜集西北定居,在此开一店铺,取名沈店。…[详细] |
李菜园村 | ~231 | 镇乡结合区 | 清雍正年间,李氏迁此定居,以种菜为业,命名为李菜园。后李姓外迁,王姓迁入,村名未易。…[详细] |
钟尧村 | ~232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钟姓迁此定居,以烧窑为业,取名钟窑。…[详细] |
地名由来:
杜氏先居此,后有集市,故名“杜集”。
基本介绍:
杜集镇位于虞城县南部,共管辖32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66000亩,人口48000人。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真干群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负重加压、超常超前、争创一流“的精神,实权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1998年底,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2亿元,财政收入3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跨入了商丘市先进乡镇的行列。
农业方面,一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全镇机井总数1187眼,达到了55亩地一眼井,为农业的丰收奠定了基础。二十种植业结构布局合理。全镇形成了“南烟、东棉、中果疏、本桑蚕“的种植格局。
工业方面。该镇形成了以建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杜集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19年9月,杜集镇被确定为2019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14年7月,杜集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原属商丘县。
1951年划归谷熟县设杜集区。
1954年谷熟县并入虞城县,仍称杜集区,属虞城县。
1956年改称杜集中心乡。
1958年改称杜集公社。
1983年改称杜集乡。
1996年撤乡设杜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