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早以前,此地由刘、斯二姓经营栈房、茶馆、饭馆、杂货等店铺,人称“斯刘二场”。
后因刘姓衰败,斯姓生意兴隆,故改为斯家场。
三国时,蜀国名将关云长在此操练兵马,留“系马山”、“马鞍石”等多处古迹。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斯家场有塘兵驻守(参见《松滋县志》同治本)。
清著名诗人谢元淮在诗中曰:“斯家场下水东流,一带平原景最幽。
路让车驮轻避重,进山先进土门头。”宣统年间(公元1909——1911年),县内地方驿在此设站。
县道、乡道四通八达。
民国十八年,属第六区,参政乡。
1949年属第五区。
1955年有6个乡。
1958年分属钢铁、花园两个公社。
1970年设立斯家场公社,属王家桥区。
1975年撤区并社,斯家场公社与刘家场区的双合公社合并为斯家场公社。
1984年改为斯家场区,辖黄岭、杨家溶、诰赐山、赶子幽4个乡。
1987年撤区并乡,原斯家场区的黄岭乡、杨家溶乡、赶子幽乡合并,设立县辖斯家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