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襄阳市 > 高新区

襄阳市高新区概况

[移动版]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位于襄阳市中心城区北侧,东至唐白河,南至邓城大道-春园路沿线,西至襄荆高速,北至汉十高速。行政管辖范围约206.6平方千米,辖团山镇(高新工业园)、米庄镇(汽车工业园)、刘集街道(深圳工业园)、紫贞街道、七里河街道、东风街道。

2023年,高新区常住人口30.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60人,人口出生率4.46‰,人口死亡率5.88‰。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地方财政总收入69.31亿元,比上年下降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5.1%,非税收入5.61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8.6%;2023年高新区进出口额6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57元,比上年增长5.1%。

【经济发展】2023年,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86亿元(含军工),比上年增长4.5%;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高新区八大产业(六大制造业产业)实现产值26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新增市场主体1.74万家,比上年增长39.52%,其中企业7820户,比上年增长63.32%;新增“四上”企业91家,净增44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速达103.6%。大宗商品类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家具类产业增长较快,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4.9%;中西药品类、汽车类等传统商贸产业保持稳定增长,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6.7%、13.7%。

【招商引资】2023年,襄阳高新区聚焦八大主导产业。签约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低压锂电池、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升压并网系统及关键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东实汽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及新兴产业项目。其中,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项目作为襄阳市引进的首个新能源整车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项目落地后先后引进6个上下游配套项目,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年新签约项目145个,总投资784.6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签约合同额579.47亿元;引进投资过亿元以上的项目142个,工业项目134个;引进投资过5亿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投资过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9个;引进外向型市场主体57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5个。

【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高新区有省级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196.02亿元,主要包括襄阳比亚迪动力电池工业园-动力电池及零部件生产项目、襄阳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升级项目、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型发动机制造线投资项目、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园二期建设项目、襄阳高新区物流发展中心项目-冷链产业集成中心、4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2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市级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90.77亿元,主要包括湖北泽江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应急安全装备生产项目、襄阳安鸿汽车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汽车专业试验测试基地项目、铁路物流基地项目、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襄阳新能源阵地迁址技改项目、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高端封装材料和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建项目、襄阳中基创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智能制造项目、襄阳市综合保税区建设等项目。全年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竣工、签约活动8次,其中,全省分会场集中开工活动1次、全市性“三集中”活动2次。全年开工项目56个,总投资381.22亿元;竣工项目43个,总投资239.35亿元;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600.68亿元。

【科技创新】2023年,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52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备271家。组织32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其中,立项23家,共获省级财政资金支持1045万元。组织推荐16家企业申报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立项6家,共获市级财政资金支持1200万元,其中,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立项全市唯一一个A类资助项目,获批资助金额500万元。组织并推荐中车电机、东风股份等11家企业参评市级首席技术专家,3家企业获评。完成技术合同数2543件,技术合同登记额110.89亿元。新获批2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9家企业申报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8家企业备案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42所),省级专家工作站4家(力生电缆、九鼎昊天、恒德汽配、美标康盛)。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签约9个校地、校企合作和人才项目。襄阳自贸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青创之家孵化器申报的省级孵化器,襄阳银江创业梦工厂申报省级众创空间等3家双创载体通过省级核查。襄阳科技城入选湖北省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申报的市级公益性平台进入终审阶段。

【改革开放】2023年,襄阳自贸片区发布改革创新清单81项、建设运营清单25项、主要经济指标清单5项,明确自贸工作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7月20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对象为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这也是襄阳自贸片区连续四年获得这一成绩。制度创新指数包括“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被视为评估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实力和成果的重要参考。襄阳自贸片区以总体指数77.44分在全国参评的54个自贸试验(片)区中排名第25,在省内排名仅次于武汉,是襄阳自贸片区继“知识产权类案件‘简案快办’”入选全国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后的又一重要成果。12月14日,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八批制度创新成果公布,在全省31项制度创新成果中,襄阳片区占11项。

【社会发展】2023年,高新区聚焦教育、养老、医疗、就业、公共服务等基本民生需求,建成高新区第四小学(襄阳四中高新区实验小学),增加学位1960个;新建3家公办幼儿园,公办园占比提高至4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4%。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建成运行,市儿童医院基本完工,团山卫生院即将投入使用。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就业综合指数达到满分。新华片区等57个老旧小区改造、余0区开发稳步推进,优质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023年,高新区PM2.5浓度均值48.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67天,比上年增加16天;优良率73.2%,比上年增加4.4%。守住环境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小清河云湾断面水质检测结果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月度水质达标率91.7%。创新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襄阳高新样板”,实施国家首批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帮扶企业进行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帮助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湖北宏锦汽车内饰件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光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827万元。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线上监管,全年下达环境问题整改通知书58份,立案45件,处罚31件,金额199.8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80元,查封扣押1件。推进历次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一轮中央、省环保督察及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21项,已完成119项;交办信访件104件,办结104件。投资7620.5万元,完成北纬七路、西经五路道路绿化工程及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门前口袋公园等项目,新增绿化面积约15.76万平方米。

【高新区入选第一批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2023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高新区入选,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产业园区。试点工作2024年1月开始,周期为3年。按照试点要求,高新区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完善试点任务清单,推动园区统筹发展与减排、减污与降碳,持续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重点推进减污降碳标杆企业或项目、绿色低碳园区创建、两个湖泊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典型项目,总结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优秀实践经验,适时向上汇报。

【博格华纳与追日电气开展并购合作】2023年2月,博格华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重组并购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方向为汽车充电桩业务,这是国内首次跨国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博格华纳新能源(襄阳)有限公司。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科技创新领航企业,博格华纳新能源(襄阳)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系列充电产品和充电管理服务云平台,产品销售和项目开发遍及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购后,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可借助博格华纳遍布全球的汽车客商资源,发力新能源汽车行业,使更多“湖北制造”走出国门。

【4家企业上榜2023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2023年11月13日,工信部公示2023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襄阳市8家企业上榜,其中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襄阳国网合成绝缘子有限责任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4家来自高新区。截至12月底,高新区国家级绿色工厂共11家。

【举办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攻关大赛】2023年11月16日,襄阳高新区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攻关大赛举办。高新区挖掘企业技术难题,经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遴选7项重大技术需求进入最终比拼。比赛现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湖北文理学院、襄阳湖北工业大学研究院5家省内外高校院所,对企业提出的“赛题”发起挑战。经过比拼,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电池用高导热环保结构胶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一等奖;湖北泰和电气有限公司的“高精度高灵敏加速度传感器的研制”项目获二等奖;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高频Sic动力电池测试设备研发产业化”项目及襄阳光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面向IDC的新能源汽车车身件焊接工艺与系统”项目并列三等奖。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