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襄阳市 > 宜城市 > 郑集镇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

[移动版]
地名:郑集镇隶属宜城市
区划代码:420684102代码前6位:420684
行政区域:湖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鄂F
长途区号:0710 邮政编码:441000
辖区面积:约21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8.56万人
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3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璞河社区~001镇乡结合区
2001年3月原璞河镇撤并为郑集镇,原璞河镇驻地设立宜城市郑集镇璞河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郑集社区~002镇中心区
郑集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由郑集镇政府在2002年8月命名成立的,属新增名称,现所辖区域是从皇城村村民委员会管辖的范围中剥离出来的、新命名的四条街道。200…[详细]
皇城村~200镇乡结合区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楚国在此建都184年,皇城境内有昭王墓、散金坡、紫禁城等遗址,现有许多出土文物,楚皇城遗址被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区,故称皇城村…[详细]
魏岗村~201村庄
明朝洪武年间,该地居民的先祖们分别由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陆续迁徙至此,择点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赤土坡村~203村庄
明、清、民国时期均属襄阳府宜城县;1945年3月,名赤土坡保,属自忠县孔湾乡;1948年7月本地解放,名赤土坡保,属荆钟宜县雷孔区赤金乡;1949年1…[详细]
潘河村~204村庄
明朝洪武年间,该地居民的先祖们分别由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陆续迁徙至此,择点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余营村~205村庄
据400多年前,有余姓名叫春、海、望、新四兄弟,带着钱财从外地迁徙到蛮河岸边,当时,由于蛮河时常洪水,泛滥成灾,杂草丛生,荒芜人烟,四兄弟来到此地后,…[详细]
蒋湾村~206村庄
明朝年间,蒋氏家族祖先,从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至此,择点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红星村~207村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辖区居民的先祖们,从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至此,摘点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郝集村~208村庄
据明嘉靖年间,汉江沿岸频发水灾,常闹瘟疫,灾害连年,人烟稀少,于是,朝廷强行移民,从江西“赶村”到宜城。其中郝、谢等姓人家辗转千里,迁徙至此,选择在当…[详细]
茅草村~209村庄
全村全是汉江冲积平原,多茅草,故名茅草。据明朝嘉靖年间汉江两岸闹瘟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朝廷便从江西赶村,何、李、杨、刘等姓,便落户于此,后…[详细]
何骆村~210村庄
以域内何家庄、骆家庄两个居民点首字和群众自治组织综合命名。汉水东岸5000米处有大面积冲积平原。自明清开始,何、骆等姓氏族人,从江西和山西等地陆续迁至…[详细]
童梅村~211村庄
清末明初,属襄阳府宜城县;1945年,属自忠县县楚城乡童梅保;1949年1月解放,属荆钟宜县雷孔区童梅乡;1956年2月合作化,名童梅村,属宜城县郑集…[详细]
长湖村~212村庄
《宜城县志·卷一》载,“臭湖在故襄城东。《水经注》曰:“白起攻楚,引西山湖水灌城。水溃城东北,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臭池”。又传…[详细]
槐营村~213村庄
明洪武年间,辖区居民的先祖们,从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至此,在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双龙村~214村庄
相在境内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地方,曾有一座龙王庙,在该庙西250米处也建有一座龙王庙,故名“双龙”。该地居民的先祖们分别由江西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等地陆续…[详细]
龙兴村~215镇乡结合区
早年一阴阳先生看风水说此地有一地脉为二龙戏珠,就在此修寺,命名为“龙兴寺”,也叫“溜子寺”(溜子俗称龙)。1950年成立乡政府时,乡政府驻龙兴寺,命名…[详细]
望岗村~216村庄
1945年3月,名望岗保,属自忠县璞河区;1948年7月,名望岗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望岗乡,属宜城…[详细]
王洲村~217村庄
1948年,名王洲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名王洲乡,属宜城县璞河第五区;1956年2月农业合作化,名王洲乡,属宜城县璞河…[详细]
张营村~218村庄
1945年3月,名覃河保,属自忠县璞河区;1648年7月,名覃河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覃河乡,属宜城…[详细]
余套村~219村庄
1945年3月,名覃河保,属自忠县璞河区;1948年7月,名覃河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覃河乡,属宜城…[详细]
王岗村~220村庄
1945年3月,名岛口保,属自忠县璞河区岛口乡;1948年7月,名岛口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岛口乡,…[详细]
八角庙村~221村庄
相传为明朝嘉庆年间八位“脚夫”(“脚”谐音“角”)修建,故称“八角庙”。…[详细]
轩庄村~222村庄
解放初期为轩罗乡,以境内的轩庄和罗旗营两村名的首字命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大队时,以较大的居民点轩庄村命名为轩庄大队。以居民点名称及群众自治组…[详细]
郭安村~223村庄
以郭角和安家洲两地的首字和群众自治组织名称综合命名。…[详细]
石孙村~224村庄
解放初期成立基层组织时,取较大的石家营和孙家店两自然村名的首字命名为”石孙村。…[详细]
护洲村~225村庄
据传明朝嘉靖皇帝曾路过此地在此遇难,人们到此护驾,使皇帝平安路过。且此地又处于汉江西岸沙洲地,故名护驾洲,后简称为护洲。…[详细]
郭海村~226村庄
据传说清朝时期,郭氏三兄弟在此居住,开有小型集市,外加此地码头来往,商人在此贸易,集市活跃,故称郭集。1956年时以郭海为首名而得名。…[详细]
赤湖村~227村庄
1945年3月名赤湖保,属自忠县璞河区槐营乡;1948年7月名赤湖乡,属荆钟宜县璞河第五区;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名赤湖乡,属宜…[详细]
武垱湖村~228村庄
武垱湖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干河村~229村庄
此地原是河叉,汇宜城县南雨水入河处,属季节性河道。今上游已垦成田,下游宽大,平时干涸,故名干河。又此处是楚国都城运粮河所经之地。…[详细]
金铺村~230村庄
明嘉靖年间此地为荆襄要道之驿站,来往行人多,有一定的集市贸易,该驿站是金姓在此设立旅店、酒馆、饭馆等,故称金家铺,后简称金铺。…[详细]
原种场村~500镇中心区
原种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地名由来:

郑集镇原名枣林、郑家集、俗称老街。1935年,汉江涨大水后,西岸一带居民迁居此地,枣林随之消失,后郑姓人家在此设双日集,1943年由县政府正式命名为郑家集,简称郑集。

基本介绍:

郑集镇现辖30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区域人口85614人,其中农业人口76069人,版图面积214平方公里,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12.6万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9.19亿元,比2003年增长8.5%,财政收入达到1300万元,比2003年增长8.3%,农民人平纯收入3286元,2002年被省政府评为“省文明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3年被襄樊市列为经济发展重点乡镇。

近年来,郑集镇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旋律,把蔬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把皮蛋、咸蛋、板鸭作为主导产品,形成“东中西”发展的格局,东片汉江沿岸16个村突出以发展蔬菜为主的

+查看详细郑集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2年4月,郑集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郑集镇为2022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文化旅游:

楚皇城遗址

楚皇城城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之一,于1956年被调查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皇城处于早期楚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楚国都城遗址之一,有

小胡岗遗址

小胡岗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红星村小胡岗,战国遗址。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瓦棱纹,器形有鬲、豆、盆、罐

朱家岭遗址

朱家岭遗址东周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郭海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左右,内涵丰富,地面采集有陶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楚国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寻找“楚都”具有很高价值。(第五批)

陈家岗遗址

陈家岗遗址东周时期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面积约3.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内涵丰富,地面采集有陶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楚国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寻找“楚都”具有很高价值。(第五批)

娃子坟遗址

娃子坟遗址东周时期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武当湖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内涵丰富,地面采集有陶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楚国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寻找“楚都”具有很高价值。(第五批)

+查看更多郑集镇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郑集镇历史悠久,素有楚国故都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就是楚国都城所在地(楚皇城遗址至今尚存);又据宜城县记载,秦汉时它居南郡,南朝宋大明元年(457)改属华山县,西魏时(535-556)属汉南县,唐贞观八年(634)属率道县,唐天宝七年(748)属宜城县,宋、元、明、清则同;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25年(1936),宜城县以下实行区团制,后设立区公所,本地属一区(城厢区);民国

+查看详细郑集镇历史沿革>>


还有2个地名与郑集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郑集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