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龙苴镇 | 隶属:灌云县 |
区划代码:320723107 | 代码前6位:320723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苏G |
长途区号:0518 | 邮政编码:222000 |
辖区面积:约64.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04万人 |
人口密度:78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8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龙苴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楚汉相争时,项羽派大将龙沮于此筑大小三垒迎战韩信,故名。…[详细] |
龙东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该村因紧靠龙苴街东边,故名。1912年至1945年属东海县第二区,1957年为龙东村,1958年得名改为龙东大队,1983年改为龙东村村民委员会,属龙…[详细] |
古城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楚汉相争时,韩信攻打齐地,项羽派大将龙沮南征,龙沮在此筑古堡,抵抗敌兵侵袭,成为古战场,后龙沮为王,修城规模较大,百姓称之为古城,故名。…[详细] |
唐桥村 | ~217 | 村庄 | 清朝年间,一个唐姓地主到此建立庄落,因他家后有一条小河,进出不便,便用木板在河上架木桥。后来人们便把此地称为“唐桥”,故名。…[详细] |
王荡村 | ~218 | 村庄 | 明末清初,有朝官王总兵,其长子王兴居此(现有30多辈历史),又因地洼,常年闹灾,随着人口增多,始名王兴荡,简称王荡,故名。…[详细] |
竹墩村 | ~219 | 村庄 | 因村边有个大土墩,墩上长满竹子,故名。1958年公社化时分为竹墩和吴井大队,同年10月,两大队合并为竹墩大队,1983年改为竹墩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大贺村 | ~220 | 村庄 | 据明末清初,苏州阊门发生瘟疫,有一贺姓人家逃难到此。后开荒种田,逐渐形成村庄,且人口众多,故名。…[详细] |
胡河村 | ~221 | 村庄 | 据唐朝年间,此处有条小河叫胡河,西通龙苴,东达小伊姚庄,故名。…[详细] |
青墩村 | ~222 | 村庄 | 据传清朝年间,此地有一土墩,人们烧香到此,可借到金碗。后来,有一地主贪财,借碗不还,从此以后再无金碗出现,故名。…[详细] |
石门村 | ~223 | 村庄 | 唐朝大将军罗成,率十员战将南征路过此地,突然从村中窜出一犬,十匹马见状惊慌,发出一阵长嘶。当地人便将村叫“十马吼”。百姓认为有名人到此,必能带来福音,…[详细] |
杨范村 | ~224 | 村庄 | 据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经常发现饭少,公婆误以为是童养媳偷吃,经常虐待她。童养媳决心查明事实,结果发现是只羊偷吃,当场砍掉羊头,始称“羊饭”,后因居民中杨…[详细] |
嵇岭村 | ~225 | 村庄 | 明末清初,苏州阊门发生瘟疫,有一嵇姓人家逃难到此,其以种田为生,安居在大岭上,年长日久,逐渐形成村落,故名。…[详细] |
范庄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据说,明末清初,苏州阊门发生瘟疫,有一范姓人家逃难到此。后开荒种田,逐渐形成庄园,故名。…[详细] |
前埠村 | ~227 | 村庄 | 据传以前此地原是海边,建有码头,大海东移后,留下码头废墟,后百姓称为埠墟,此村位于南边,被称为前埠墟,故名。…[详细] |
后埠村 | ~228 | 村庄 | 据以前此地原是海边,建有码头,大海东移后,留下码头废墟,南边叫前埠墟,此村位于北边,被称为后埠墟,后演化为后埠村,故名。…[详细] |
南李村 | ~229 | 村庄 | 据说,明末清初,苏州阊门发生瘟疫,有一李姓人家逃难到此。后开荒种田,逐渐形成村落.又因此村位于古泊涟河南边,村中有一条沟流入古泊涟河,始名“南涟沟”。…[详细] |
下坊村 | ~230 | 镇中心区 | 据“隆庆海洲志”记载此处原为下坊镇,故名。…[详细] |
王堆村 | ~231 | 镇乡结合区 | 据传明末清初时,苏州阊门王姓到此居住叮当河堆,形成村落,故名。…[详细] |
大洼村 | ~232 | 村庄 | 因附近为大片洼地,故名。民国年间,属东海县泊南乡第二区,1949年属龙苴区新坝乡,1958年属龙苴公社,得名王堆大队,1960年改为大洼大队,1966…[详细] |
吴南村 | ~233 | 村庄 | 因位于小吴庄南部,故名。民国年间属东海县泊南乡第二区,1949年属龙苴区新坝乡,1958年得名得名王堆大队,1966年改为吴南大队,1983年改为吴南…[详细] |
邹庄村 | ~234 | 村庄 | 明朝末年,有邹姓兄弟三人从苏州昌门逃荒落于此地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故名。…[详细] |
乔荡村 | ~235 | 村庄 | 因乔姓人家最早来此地落户,又此处多积水长草的洼地,故名。…[详细] |
朱桥村 | ~236 | 村庄 | 因是朱圩和桥荡两村庄合并,各取头一个字,故名。…[详细] |
老霍村 | ~237 | 村庄 | 据传明朝洪武三年,霍姓从河北省逃到此地落户,由于村落逐渐扩大,且建村较早,故名。…[详细] |
张桥村 | ~238 | 村庄 | 据传清未年间,此地的张姓地主与新坝的蒋姓地主结亲,由于当时此地有一条河,交通不便,张蒋两家便在此河建一座桥,故称此张蒋桥,后逐渐简称为张桥,故名。…[详细] |
老黄荡村 | ~239 | 村庄 | 清未年间有黄姓人家来此地落户后,渐成村落,又此处多积水长草的洼地,故名。…[详细] |
葛庄村 | ~240 | 村庄 | 清朝年间有葛姓从苏州昌门逃难到此地落户,渐成村落,故名。…[详细] |
孙港村 | ~241 | 镇乡结合区 | 清未年间,孙姓来此地落户,又靠近当时的港口,故名。…[详细] |
穆圩村 | ~242 | 村庄 | 据传该地从前有一土圩,且穆姓在此落居,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楚汉相争时,项羽派大将龙沮于此筑大小三垒迎战韩信,故名龙沮,后改为龙苴。1988年龙苴乡改镇。
龙且(jū)(?-前203年,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 龙且详细信息++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祖籍项城。本姓“芈”,《史记》说:“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羽少有大志,虽读书不成,习武学剑仍不成,就立志学“万人敌”,跟叔父项梁学兵法。一次秦始皇出巡,项羽见车马仪仗威风凛…… 项羽详细信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 韩信详细信息++
荣誉排行:
2022年1月,龙苴镇被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龙苴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8年12月,江苏省爱卫会命名龙苴镇为2018年度江苏省卫生镇(村)。
基本介绍:
2013区划调整:撤销龙苴镇、穆圩乡,合并组建新的龙苴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龙苴镇政府驻地区。新设立的龙苴镇辖2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龙苴镇位于灌云县西部岗岭。总面积64.08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0360人。男女性别比112:100。人口出生率10‰ ,死亡率6.6‰ ,自然增长率 3.6‰ . 是省0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工业卫星镇. 2009年,被江苏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体育强乡镇”;荣获市委市0“2009年度连云港市康居示范村创建推进奖”、“2009年度千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园创建奖”;被县委县0授予“灌云县2007—2009年度文明乡镇”;荣获县委县0“200
文化旅游: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
历史沿革:
东魏武定七年始置海州时州治在龙苴。
民国元年(1912年),为二区龙苴乡。
1958年成立龙苴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乡。
1988年改置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