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岔河镇 | 隶属:洪泽区 |
区划代码:320829103 | 代码前6位:320829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苏H |
长途区号:0517 | 邮政编码:223001 |
辖区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淮宝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淮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城社区 | ~002 | 村庄 | 西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张马社区 | ~003 | 村庄 | 张马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江淮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江淮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白马湖村 | ~200 | 村庄 | 因毗邻白马湖而得名。1960年成立渔业大队,属岔河人民公社。1983年代改名为渔业村。2001年经县政府批复更名为白马湖村,成立白马湖村村民委员会,后…[详细] |
唐圩村 | ~201 | 村庄 | 因当地唐姓村民较多,村外修有土圩用于防范水灾,故名。…[详细] |
滨河村 | ~202 | 村庄 | 因毗邻浔河,故名。1958年成立滨河大队,隶属于岔河人民公社。80年代区乡制改革改名为滨河村,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复,与新庄村合并成…[详细] |
岔河村 | ~203 | 村庄 | 因该村坐落在岔河镇上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成立竹园大队、复盛大队,隶属于岔河人民公社。80年代区乡制改革改名为竹园、复盛村,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详细] |
南街村 | ~204 | 村庄 | 因坐落在岔河街南侧,故名。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复,由头圩村与二圩村合并成立南街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
施汤村 | ~205 | 村庄 | 因当地施姓、汤姓村民较多,故名。1983年成立施汤村,2001年经县政府批复,与吴祁村合并成立新的施汤村。…[详细] |
前进村 | ~206 | 村庄 | 因此地原有一所前进中学,故名。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复,由夏桥村与胡桥村合并成立前进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
界沟村 | ~207 | 村庄 | 因村庄附近有一条界沟而得名,界沟位于于界沟村和墩朱村的中间。…[详细] |
幸福村 | ~208 | 村庄 | 因毗邻幸福河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以幸福河为界,划分为张桥大队和荡朱大队,隶属于岔河人民公社。80年代区乡制改革改名为张桥村和荡朱村,2001年并村…[详细] |
东陈村 | ~209 | 村庄 | 因当地陈姓村民较多,又因村庄坐落在岔河镇东面而得名。…[详细] |
其虎村 | ~210 | 村庄 | 为纪念烈士魏其虎同志而命名其虎。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复,龙庄村与良王村合并成立其虎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
堆头集村 | ~211 | 村庄 | 因此地居民多为渔民,房屋多建在湖堆上,故名。…[详细] |
陈向村 | ~212 | 村庄 | 因当地陈姓、向姓村民较多,故名。上世纪60年代成立陈向大队,隶属于岔河人民公社。1983年区乡制改革改名为陈向村。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详细] |
沈渡村 | ~213 | 村庄 | 原为草泽河上的一个渡口,沈家人在此掌渡口,故名。…[详细] |
桃园村 | ~214 | 村庄 | 传说在清朝时有一个陶姓人家在这里居住,并建立一个大的庄园叫陶家院子,晚清时陶家衰败后迁居,后一刘姓人迁来改庄园名为桃园。…[详细] |
同议村 | ~215 | 村庄 | 取“同意”的谐音,故名。上世纪60年代成立同议大队,属仁和公社。1986年经县政府批准设立同议村村民委员会,后沿用至今。…[详细] |
临泽村 | ~216 | 村庄 | 因毗邻草泽河,故名。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建临泽大队,隶属于岔河人民公社。80年代区乡制改革改名为临泽村,成立临泽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
金李村 | ~217 | 村庄 | 因当地金姓、李姓村民较多,故命名为金李村。…[详细] |
乾宁村 | ~218 | 村庄 | 乾取义天,宁取义安,寓意天赐安宁。上世纪60年代成立乾宁大队。80年代区乡制改革改名为乾宁村,2001年经县政府批复,乾宁村与阜宁村合并成立新的乾宁村…[详细] |
超群村 | ~219 | 村庄 | “大跃进”时期得名。指超出一般之上,出类拔萃。…[详细] |
韦集村 | ~220 | 村庄 | 因韦姓人家在此兴办集市,故名。上世纪60年代成立韦集大队。1988年改为韦集村。2001年并村联组时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复,与后圩村合并成立韦集村村民委…[详细] |
淮徐村 | ~221 | 村庄 | 当地槐树种植多,以“淮”通“槐”,又因徐姓村民较多,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浔河在此分为柘塘河、龙尾小河而得名岔河。
基本介绍:
岔河镇为洪泽县所属镇,辖十一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总人口四万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白马湖水面3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5万亩。
岔河是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江苏省文明乡镇,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苏北农村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省现代农民科普试点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
地理位置:岔河镇地处洪泽县东部、北邻楚州区、南毗金湖县、东隔白马湖与宝应县相望。西离205国道(宁连一级公路)8公里。
人文环境:岔河,古名柘塘,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热土,有着底蕴浓厚的人文资源,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国、越国、楚国领地,秦朝属淮阴县。1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岔河镇位列第926名。
2023年10月,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岔河镇位列第912位。
2021年10月,岔河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838位。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岔河镇位列第516名。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岔河镇上榜。
2015年12月,江苏省商务厅确定岔河镇为首批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
2014年7月,岔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岔河镇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岔河老街为第一批江苏省传统村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位于洪泽区东部,与白马湖毗邻。历史上岔河老街交通便捷,浔河古道穿街而过,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漕运节点,从明清起就商贾云集、商铺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岔河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东滩米厂院内,70年代初又迁至岔河水产大桥西侧磷肥厂院内,规模较小,1982年又从磷肥厂院内迁至小河东,集中安葬3名烈士。
江淮大学旧址位于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仁和老街(原仁和镇)。江淮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江苏省委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吸收上海抗日爱国青年来根据地学习
屋基田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桃园村,类别为古遗址。为洪泽区文物保护点。
淮宝县办公旧址位于洪泽县岔河镇老街,年代为1940年。淮宝县办公旧址为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0年,属淮宝县。
1941年,为淮宝抗日民主政府驻地,称淮宝城、岔河市。
1950年,淮宝县撤销,改属淮安县岔河区。
1958年,设立岔河人民公社。
1963年1月,由淮安县划归洪泽县。
1980年初,马棚、唐曹、朱高3个大队划归新成立的朱坝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岔河乡。
1986年,撤乡改置岔河镇。
2014年10月,与仁和镇合并为新的岔河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