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州城位于东平湖畔,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因黄河决口,水淹郓州城(今东平埠子坡),知州姚铉奉旨移建于今址。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宋、金先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明清为东平州城,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城,历经千年。
鸟瞰州城全城,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只灵龟。头朝南,尾朝北,四足对称。为用土筑成的“方胜”,城墙方圈8公里,城门东西各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以后,知州沈维基时以砖易土,城的西部城墙基址撙进缩短,西城门减而为一,好似灵龟,变成了向前游动的姿态,它蜷起右前爪,扭动着尾巴,在踽踽爬行。南门0-,城门外两侧两口对称的水井,是它的两只眼睛。北门龟尾,正门朝北,月城门朝西,是尾巴正在摇动。北门里边的一眼井,是它的0-眼儿。南门至北门五里长街,正中街心的一眼井,是它的肚脐。州署建于中心偏左,是它的心脏,署右有个“8”字形水坑,中间架有石桥,是它的膀胱。城内大小五十条街道,七十二个胡同,是它的血管和经络,城中的广阔水面,是它的血液,诸多生物,是它的细胞。古人把“麟、凤、龟、龙”看作神物,谓之“四灵”。人们喜爱它的长寿、吉祥,故以龟城命名和造形。
州城城墙,巍峨高耸,绵延6.8公里。墙高7米,底宽7米,顶宽4.3米。上铺两层海漫砖。堞高1.6米,上下均宽0.7米,各有瞭望哨孔,凹凸相间,蔚为壮观。城池较附近州县(如兖州、汶上等地)的既大且好。
城门楼子高三丈,四个角里挂铃铛。城楼红墙碧瓦,画柱重檐。门楼下,券台上方正中,高嵌巨石,各有题字,横书正楷,东门“龙虎”(取其东方苍龙和水火护卫之义);南门“望鲁”(表原属鲁国旧地);北门“拱极”(要像拱卫北极星一样维护国家统一);小东门“瞻岱”(远望泰山,也含向往孔孟之道);西门“秩成”(意为祈盼农业连年丰收)。城门洞里,竖着两扇高大的铁皮城门,每扇城门外边排列着八十一颗饽饽钉,个个拳头大小,九九成列,含有阳刚,高贵之相。门栓是根巨大圆木,横卧于丫形石柱之上。一尺多长的圆形大象鼻锁,赫然垂挂于门后穿铤处,这些都由门军管理,每天黄昏关门、落锁、上栓,翌晨日出后开启城门。城门外沿的石闸槽,栏水坝,是为防水用的,五个城门都有,并备有叠梁式闸板、板槽二道,每门闸夫十名,一遇水涨,即逐层下板,水退则启板去土,每闸高3.7米,小东门为水顶冲,又加高0.7米,各门均宽4.3米,月城门进深2米,两旁各前阔7米,水势骤涨时,内外两重板并下,中筑以土,使水无从泄漏,板长4.7米,宽板23厘米,高17厘米至23厘米不等,北门大东门各板24块,西门共板26块、南门、小东门各板32块,分别贮于附近庵庙或民户备用。
大东门紧靠御道,又常在此举行新官上任、钦差过境等重要接送仪式,地位重于其它城门。大东门正南约500米处的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俗称魁星楼,高耸入云,壮丽雄伟,北门城楼上原有“玄武老爷”,是青铜法身,北方太阴之神,身有鳞甲,旧时人们常抬着祈雨。1938年,日军侵占东平城时,将其掠走。
州署 州署旧称“衙门”,作为政治中心,居城中央,宋成平四年(1001年)太守姚铉所建,宋为郓州东平府治,金元时为山东西路总管治。齐帝刘豫改称州城为“东京”,作为国都,还增修宫殿,几经战乱废毁,历代州守修葺重建,“基址规模宏敞如旧”。
清道光时的州署,有大堂五间,中三间为厅堂,左为库房,右为帑藏(即国库),两翼为曹房、班房。曹房六间,班房三间。庭中为甬道,有戒石铭。东西为常平仓廒,南为仪门及东、西角门。仪门之外东有土地祠三间,祠南监狱,屋十一问。州署大门三间,外有照墙。
东平州署,历经重修,旧志书称“壮万众之观瞻”,因不戒于火,竟付焚如,迄未修复。